大晋天寿元年,天降暴雪,缠缠绵绵两个月,到三月初,天气才逐渐转暖。

    太阳升到半空,花溪村田垄地头的积雪,仍未化去。

    冯蕴带着小满从庄子里出来,放眼望去,苍茫一片,冰涔涔的,呵气成霜。

    “里正娘子,要进城啊?”

    喊她的是姚家的汪嫂子,手上拿了一把雪铲,正在清理家门外小道边的积雪。

    冯蕴笑应一声,问她:“要准备翻地了吗?”

    汪嫂子道:“可不吗?我们当家的说,春耕不早忙,秋后脸饿黄。等吃过晌午,便把一家老小都拖出来,准备翻地。对了,娘子家的锄头借我两把使使?上次农具坊打造的,我们就要了两把,现在不够使了。”

    冯蕴自然是应了下来,又道:“等天彻底晴起来,商路都通了,农具坊便开工了,到时候让老匠人给你挑两把趁手的。”

    汪嫂子笑逐颜开地谢过,用手遮住眼睛,望向天际。

    “这次要晴稳了吧?这雪再这么下去,要误春耕了。”

    去年刚下雪的那一天,好多人看着天下撒盐似的飞雪,还说“瑞雪兆丰年”,谁会想到接下来会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风雪?

    “好在天晴了,不然,老天就是收我们的命来了。”

    极端天气,最惨是民生,最苦是百姓。

    不仅耽误春耕,影响收成,雪灾更深远的影响多不胜数。

    道路不通,商贸受损,除了商贾大户世族豪门有囤粮囤物的习惯,普通百姓家里,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的需求,柴米油盐,家家都缺,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冯蕴和汪嫂子聊了几句,就见南葵和柴缨从村道那头走了过来。

    两人头戴帷帽,边走边说,浑身洋溢着阳光和笑容,脚步轻快。

    看到冯蕴,南葵唤了一声。

    “娘子。”

    冯蕴朝她们笑了笑,“怎么走回来的?没等到牛车吗?”

    南葵笑着摇头,“在安渡城门就坐上牛车了,一直坐到村学那边,我和缨娘才走过来的。”

    下大雪那些日子,什么都停了,花溪村的村学却在上元节后,便开了课。

    以前读书是大户人家的事,花溪村的孩子却可以平等地进学,这令无数寒门小户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