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自然乖乖配合,他还一副很喜欢的样子凑过去看虎头鞋,发现这几双虎头鞋的鞋面是红色的,用粗线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虎头,因着天冷,鞋口还用兔毛镶边,里面还填充了棉花。
赵小姑见夏阳喜欢,就让试试鞋子,如果不合脚,她还可以拿回去改改。
五双虎头鞋,除了有一双稍稍有点紧,有两双夏阳穿得刚刚好,另外两双则大了一些,可以留着以后穿。
夏阳穿上虎头鞋就不肯脱了,一来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虎头鞋的喜爱,好让两家家庭关系感觉融洽,二来,这虎头鞋的确比他现在穿的儿童皮鞋要好穿,软软的,穿上去仿佛踩在了棉花上,这虎头鞋比儿童皮鞋更加适合小孩子的脚。
没过多久,赵二婶的小儿子赵建国手上拿着个透明的东西一蹦一跳地回家。
14岁的赵建国没想到堂屋里有那么多人,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赵二婶问赵建国,他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赵建国老老实实回答:“是琉璃咯嘣儿,我刚刚拿鸭毛跟村口的货郎换的。”他家这昨天摆酒,家里现在有不少鸡毛鸭毛,整好今天货郎来了,他拿去换了些东西回来。
夏阳把目光对着赵建国手上的玻璃,发现还真是在现代基本已经消失了的琉璃咯嘣儿。
夏阳之所以认识琉璃咯嘣儿,是因为他在现代时,曾经跟着电视台人员采访过山西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采访时还亲自了解过琉璃咯嘣儿的生产过程,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琉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
琉璃咯嘣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朝的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还有关于它的描述“正月元旦……卖琉璃瓶……别有?而嘘吸者,大声口汞口汞,小声唪唪,曰倒掖气。”
夏阳采访了那位传人后,知道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工匠用大火熔化开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
改革开放后,各种商品一度畅销起来,尤其在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极少,于是琉璃咯嘣在七、八十年代的民间也流行过一段时间。
它多数在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玩具。
然而,到了90年代,因着琉璃咯嘣产量少、价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们纷纷转行,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琉璃咯嘣这才退出了民间。
可能见夏阳盯着琉璃咯嘣的时间有点长,赵二婶以为夏阳喜欢赵建国手上的琉璃咯嘣,就说道:“阳阳喜欢这个啊,我让建国去给你买一个回来好不?”
夏阳:“我也去。”虽然不知道货担郎那儿还卖什么东西,但他也想去看看热闹,顺便给小乔买点礼物。
“那让你建国叔带你去,有什么想买的就买回来。”赵二婶从裤兜里掏了两块钱给夏阳。
夏萍连忙拦住了,“二婶,别,阳阳身上有钱,又不是过年过节的,不用给他钱。”
赵二婶道:“甭跟我客气,离过年也就差半个月,你跟建军都出息,工作也忙,估计也没时间回来过节,我这就当提前给阳阳红包了。”
夏萍这才作罢了,旁边的赵小姑也拿了两块钱出来塞给夏阳,笑道:“阳阳,这是姑婆给你的,拿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啊。”
夏阳拿着四块钱,笑得甜甜的,说道:“谢谢叔婆,谢谢姑婆。”
赵小姑见夏阳喜欢,就让试试鞋子,如果不合脚,她还可以拿回去改改。
五双虎头鞋,除了有一双稍稍有点紧,有两双夏阳穿得刚刚好,另外两双则大了一些,可以留着以后穿。
夏阳穿上虎头鞋就不肯脱了,一来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虎头鞋的喜爱,好让两家家庭关系感觉融洽,二来,这虎头鞋的确比他现在穿的儿童皮鞋要好穿,软软的,穿上去仿佛踩在了棉花上,这虎头鞋比儿童皮鞋更加适合小孩子的脚。
没过多久,赵二婶的小儿子赵建国手上拿着个透明的东西一蹦一跳地回家。
14岁的赵建国没想到堂屋里有那么多人,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赵二婶问赵建国,他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赵建国老老实实回答:“是琉璃咯嘣儿,我刚刚拿鸭毛跟村口的货郎换的。”他家这昨天摆酒,家里现在有不少鸡毛鸭毛,整好今天货郎来了,他拿去换了些东西回来。
夏阳把目光对着赵建国手上的玻璃,发现还真是在现代基本已经消失了的琉璃咯嘣儿。
夏阳之所以认识琉璃咯嘣儿,是因为他在现代时,曾经跟着电视台人员采访过山西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采访时还亲自了解过琉璃咯嘣儿的生产过程,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琉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
琉璃咯嘣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朝的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还有关于它的描述“正月元旦……卖琉璃瓶……别有?而嘘吸者,大声口汞口汞,小声唪唪,曰倒掖气。”
夏阳采访了那位传人后,知道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工匠用大火熔化开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
改革开放后,各种商品一度畅销起来,尤其在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极少,于是琉璃咯嘣在七、八十年代的民间也流行过一段时间。
它多数在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玩具。
然而,到了90年代,因着琉璃咯嘣产量少、价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们纷纷转行,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琉璃咯嘣这才退出了民间。
可能见夏阳盯着琉璃咯嘣的时间有点长,赵二婶以为夏阳喜欢赵建国手上的琉璃咯嘣,就说道:“阳阳喜欢这个啊,我让建国去给你买一个回来好不?”
夏阳:“我也去。”虽然不知道货担郎那儿还卖什么东西,但他也想去看看热闹,顺便给小乔买点礼物。
“那让你建国叔带你去,有什么想买的就买回来。”赵二婶从裤兜里掏了两块钱给夏阳。
夏萍连忙拦住了,“二婶,别,阳阳身上有钱,又不是过年过节的,不用给他钱。”
赵二婶道:“甭跟我客气,离过年也就差半个月,你跟建军都出息,工作也忙,估计也没时间回来过节,我这就当提前给阳阳红包了。”
夏萍这才作罢了,旁边的赵小姑也拿了两块钱出来塞给夏阳,笑道:“阳阳,这是姑婆给你的,拿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啊。”
夏阳拿着四块钱,笑得甜甜的,说道:“谢谢叔婆,谢谢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