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缓缓而行,自经过上次的事,本在一众人中显得稳重的石忠便更加沉默寡言,驾车时不言不语,歇息时也寸步不离元明先生身周,生怕周小易反悔将他击杀。
此刻他心中是悔大于恨,他后悔为何要主动随元明先生南下剑南道,更悔于想在父亲面前表现,而没有让护卫跟随,亲身驾车以显诚意,妄想以此来打动元明先生。
期间他也模糊问过元明先生几次那丸药的事,可惜元明先生虽说非是阴险之徒,也知晓其中轻重,只是搪塞了两句便不在多提,石忠苦苦哀求也只是得来一句“宽心,慎言”的安慰之语。
元明先生本就不喜多言,自知晓韩正阳已亡故近三年,便更是沉郁,时常望着远山发愣,也喜看着手中那唯一带在身旁的书卷出神,周小易看着元明先生沉寂,也是无可奈何,元明先生与韩正阳之间的是非恩怨,他又能怎样呢?
三相书院位于遂州府城内,不同于正阳书院的不为人知,这可是天下闻名的求学圣地,而遂州直距长安城近两千里,只是中间难免有山有水,亦有官道到不了的地方,如此一来,便是近三千里的路程。
三千里,若是在战事起时,驿邮最快可日行八百里,也就是不足四日的路程,正阳书院的车马虽说行的不快,但大抵也就一旬就能到达遂州。
这其中又有两条大致路径可以选择,一条是从秦州绕道,此路径略远一些,不过能看到秦晋之地的风采,对这些士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另一条是斜穿半个山南道,这条路径略近,不过需要走不少野径,不及官道平坦安稳,两相权衡之下,最终众人决定从秦州绕行,反正剩余时日甚是充足,元明先生也便没有反驳。
大通山,连绵数十里,一半在关内道一半在剑南道,算不得什么大山脉,却在这等出行不便的年代也挡住了不少乡野农夫,很多人生活在山的一侧,却一生也没能到过山的另一侧,总的来说人烟不多,山中也不乏豺狼虎豹之类的山兽,官道自然也修不到此处。
当马车行到距离大通山二三里处的官道时,元明先生主动让马车停了下来,这是前行许久以来他第一次主动出言,众人聆听,只见元明道:“这山上有一些古迹,可有人愿意随我去观赏一番?”
有人开口道:“先生,这大通山人烟稀少,里面少不了虎狼出没,说不得还有剪径贼人,还是不要去了罢!”
“谁愿随我去?”元明先生没有理会那名士子,让那人面色有些难看。
七八名士子大多目光躲闪,元明先生扫视了一番,见无人出声,也不多言,将书卷反手握在身后,缓缓走向林野间。
周小易转身对着众人道:“我去陪先生,诸位在此稍等,最多半日便归。”
有人客气道:“周兄,先生有时有些偏激,你最好还是劝一劝他吧!”
周小易笑了笑,摇了摇头与李灵钏一起追寻元明先生的身影而去,石忠本不愿去,不过将周小易也跟上了也只得跟去。
山林间的野路并不好走,地上多是泥泞,此时又有落叶铺就,也不知前路是深是浅,只能一步一思,元明先生终究是个读书人,未能走多远便气喘吁吁,让周小易三人给追了上来,他斜觑了三人一眼,背后握书手指上的力道不由又加重了几分。
周小易也不说去搀扶一把,只是在其身后缓缓跟着,石忠自是不敢越过二人而行。
穿过山脚下的树林,竟是露出一条小径来,藏在杂草之间,若不仔细分辨根本辨认不出,此时几人距离官道并不是很远,约莫着也就二三里路,众人就着小径上山,山不是很高,相较起山脉中间的一些山峰气势上便逊色了不止一筹。
元明先生率众人登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到达山顶,山顶处较为平坦,宛若一剑削成,其上有一亭台,多年风吹雨打间瓦片落了不少,有些残破,亭中有一方棋台,用青石刻就,阴阳纵横十九道,灰尘落满十九道沟壑,棋盘上还放置着不少棋子,不过藏匿在尘土间也辨不清是黑是白。
说来也怪,山中多年未有人至,期间少不得风霜雨雪,那一颗颗棋子依然在此,未被天地自然击溃打散去。
元明先生踩着亭中的落叶枝桠临近,静静的看着纵横十九道上的阴阳子,周小易恍惚间好似听到元明先生笑了一声,只见他从怀中掏出一颗白子来,虽显沧桑却光滑如玉,轻轻道:“你当时说我缺了一颗子,我还不知是哪一颗,而今,我知道了!”
元明先生将手心里的白子落在棋盘上,在一片灰尘不知是黑是白的棋子间略显突兀,未在亭中多停留,他便带着三人下山,依稀间可听到山林间回荡他老怀宽慰的笑声:“触景多生情,去也去也!”
不过在走到山脚下快进入树林时,他还是忍不住回首看了一眼山上,略显气势不足的矮山,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霜,依旧在。
此刻他心中是悔大于恨,他后悔为何要主动随元明先生南下剑南道,更悔于想在父亲面前表现,而没有让护卫跟随,亲身驾车以显诚意,妄想以此来打动元明先生。
期间他也模糊问过元明先生几次那丸药的事,可惜元明先生虽说非是阴险之徒,也知晓其中轻重,只是搪塞了两句便不在多提,石忠苦苦哀求也只是得来一句“宽心,慎言”的安慰之语。
元明先生本就不喜多言,自知晓韩正阳已亡故近三年,便更是沉郁,时常望着远山发愣,也喜看着手中那唯一带在身旁的书卷出神,周小易看着元明先生沉寂,也是无可奈何,元明先生与韩正阳之间的是非恩怨,他又能怎样呢?
三相书院位于遂州府城内,不同于正阳书院的不为人知,这可是天下闻名的求学圣地,而遂州直距长安城近两千里,只是中间难免有山有水,亦有官道到不了的地方,如此一来,便是近三千里的路程。
三千里,若是在战事起时,驿邮最快可日行八百里,也就是不足四日的路程,正阳书院的车马虽说行的不快,但大抵也就一旬就能到达遂州。
这其中又有两条大致路径可以选择,一条是从秦州绕道,此路径略远一些,不过能看到秦晋之地的风采,对这些士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另一条是斜穿半个山南道,这条路径略近,不过需要走不少野径,不及官道平坦安稳,两相权衡之下,最终众人决定从秦州绕行,反正剩余时日甚是充足,元明先生也便没有反驳。
大通山,连绵数十里,一半在关内道一半在剑南道,算不得什么大山脉,却在这等出行不便的年代也挡住了不少乡野农夫,很多人生活在山的一侧,却一生也没能到过山的另一侧,总的来说人烟不多,山中也不乏豺狼虎豹之类的山兽,官道自然也修不到此处。
当马车行到距离大通山二三里处的官道时,元明先生主动让马车停了下来,这是前行许久以来他第一次主动出言,众人聆听,只见元明道:“这山上有一些古迹,可有人愿意随我去观赏一番?”
有人开口道:“先生,这大通山人烟稀少,里面少不了虎狼出没,说不得还有剪径贼人,还是不要去了罢!”
“谁愿随我去?”元明先生没有理会那名士子,让那人面色有些难看。
七八名士子大多目光躲闪,元明先生扫视了一番,见无人出声,也不多言,将书卷反手握在身后,缓缓走向林野间。
周小易转身对着众人道:“我去陪先生,诸位在此稍等,最多半日便归。”
有人客气道:“周兄,先生有时有些偏激,你最好还是劝一劝他吧!”
周小易笑了笑,摇了摇头与李灵钏一起追寻元明先生的身影而去,石忠本不愿去,不过将周小易也跟上了也只得跟去。
山林间的野路并不好走,地上多是泥泞,此时又有落叶铺就,也不知前路是深是浅,只能一步一思,元明先生终究是个读书人,未能走多远便气喘吁吁,让周小易三人给追了上来,他斜觑了三人一眼,背后握书手指上的力道不由又加重了几分。
周小易也不说去搀扶一把,只是在其身后缓缓跟着,石忠自是不敢越过二人而行。
穿过山脚下的树林,竟是露出一条小径来,藏在杂草之间,若不仔细分辨根本辨认不出,此时几人距离官道并不是很远,约莫着也就二三里路,众人就着小径上山,山不是很高,相较起山脉中间的一些山峰气势上便逊色了不止一筹。
元明先生率众人登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到达山顶,山顶处较为平坦,宛若一剑削成,其上有一亭台,多年风吹雨打间瓦片落了不少,有些残破,亭中有一方棋台,用青石刻就,阴阳纵横十九道,灰尘落满十九道沟壑,棋盘上还放置着不少棋子,不过藏匿在尘土间也辨不清是黑是白。
说来也怪,山中多年未有人至,期间少不得风霜雨雪,那一颗颗棋子依然在此,未被天地自然击溃打散去。
元明先生踩着亭中的落叶枝桠临近,静静的看着纵横十九道上的阴阳子,周小易恍惚间好似听到元明先生笑了一声,只见他从怀中掏出一颗白子来,虽显沧桑却光滑如玉,轻轻道:“你当时说我缺了一颗子,我还不知是哪一颗,而今,我知道了!”
元明先生将手心里的白子落在棋盘上,在一片灰尘不知是黑是白的棋子间略显突兀,未在亭中多停留,他便带着三人下山,依稀间可听到山林间回荡他老怀宽慰的笑声:“触景多生情,去也去也!”
不过在走到山脚下快进入树林时,他还是忍不住回首看了一眼山上,略显气势不足的矮山,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霜,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