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在米家跟村子之间。

    前几年修建知青点时,村里进行过投票。

    合安村总共五十三户人,就有四十六户认为将地点设在村子边缘更好,大家普遍不想跟知青接触。

    合安村第一批知青是在六七年来到这儿的。

    村干部事先没想到他们一个海边小渔村还能被派活儿,所有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仓促,接到上头的指示后匆匆忙忙找了几间空屋安置他们。

    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上山下乡运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村里竟然陆陆续续接收四批知青。

    人数从一开始的七个变成现在的二十多个,知青点的房子也从几间小破屋逐渐发展成现在这么大两排平房。

    知青大院的房子都是砖混结构,还用石块砌了院墙,不比村里人的房子差。

    当初为了这房子,大队长带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毕竟合安村靠海,湿气重,时不时还有台风光顾。

    种种因素迫使人不能在建材上瞎糊弄,否则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事大概率会闹出人命,这个责任是村干部们承担不了的。

    这么一来,多多少少得花队里的钱。

    结果也显而易见,谁都不乐意。

    倒不是村里人冷血,任谁知道自家辛辛苦苦种地捕鱼赚工分的成果,不仅得喂饱知青的嘴,还得给他们建房都得爆、炸,这些是人之常情。

    但知青们不理解呀,他们认为村民不把政策放在眼里,也不尊重知青,为此有个愣头青跑去公社知青办告了大队长一状。

    矛盾那是一触即发。

    最后是威望最高的老支书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出来主持大局,才把这事落实了。

    经过这事后,知青和村民的关系和谐了一阵子,有两个女知青还跟村里小伙子处了对象。只是好景不长,后来又发生了点事,两拨人再次回到面和心不合,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具体什么事,米秀秀就不清楚了。

    只知道二妈经常说一句话,让她和萍萍不要跟那些知青玩,还说城里人心眼多得跟筛子一样,迟早坑死她俩。

    米秀秀很多次远远经过知青大院,今天是她第一次离得这么近。

    红澄澄的夕阳照在石头砌成的院墙上,光影绰绰的,别说,还有几分宁静致远的味儿。

    她站在墙外,头往里探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