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用一家人,还有其中1200名移民,被安置在基隆港这里,腾出的运输船,又迅速装载了上百吨焦炭、五吨焦油沥青。

    然后船队带物资和剩下的1200名移民,前往52公里之外的淡水城。

    同样被分配在基隆的姚波一家,站在港口的安置营中,向周围张望着。

    这里比起东盐镇简陋得多,到处都是施工的痕迹。

    很快就有当地的工作人员,过来安排他们的去向。

    其中752人是拖家带口的,他们被划分为一个村子,安排在基隆城的西面,那里有一片面积上万亩的山谷平原,将在那里设置河谷村。

    而剩下的471人则是单身的,其中不乏孤儿、寡妇之类,老弱病残全部留在基隆城。

    然后筛选出322名青壮年,编入煤矿公司。

    基隆城向西的荒野丛林之中。

    被安排到河谷村的居民们,并没有马上被安排到河谷村,因为那里现在还是一片森林。

    作为河谷村的民兵队长王耀新,向所有人宣布了以工代赈的方案,那就是大家出力工作,总督府安排食物和工钱。

    对此一众难民也没有意见,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两手空空,如果直接扔到河谷村的位置,估计要全军覆没。

    “大家努力干活,吃喝管够,不过要注意卫生,老弱就安排在临时营地暂住。”王耀新给所有人打气道。

    河谷村的青壮,第一份工作就是修路,修一条从基隆城到河谷村的道路,长度是5.7公里左右。

    第二天,王耀新和其他四个转业的战兵,拉来了铁铲、铁锹、锄头、锯子、斧头和斗车等工具,还有四头黄牛。

    前面五百米的平整工作进行了非常快,两头黄牛拉着压路钢轮,不断碾压着道路的路基。

    然后是绑着丝绸口罩的王耀新等人,用木材烧煮铁桶里面的沥青,将炸药开山炸出来的碎石子,河流开采的河沙,混入沥青溶液之中。

    “一二三……”

    王耀新六个人抬着一大桶沥青,倾倒在铺满石子的路基上。

    人力擀轮正在上面碾压起来,其他人则拿着铁铲,铲起铁桶中剩下的沥青混合物,铺在缺口或者比较低的位置。

    这些沥青是基隆炼焦厂的副产物,炼焦过程中,会产生相当于煤炭质量5~8%的副产物,包括粗煤气、粗笨、煤焦油。

    而煤焦油占据副产物的90%,煤焦油通过分馏塔的二次处理,利用分离出沥青(占50~55%)、富油等产物。

    也就是说,用100吨煤炭炼焦,最后会产生2.5~3吨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