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恩斯特巡视近卫师部队,近卫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中央省和第一镇市防务,也是巡视最多的东非军队。

    这次到近卫师,可以看到该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配备了头盔,这一点在东非军队还是首次。

    所以101近卫师指挥官莱得利斯特意向恩斯特介绍了这款军用头盔的的来历和特点。

    “王储殿下,这款头盔也被称为1885式,是为了应对阵地战中流弹和弹片给部队军人在战场环境下造成的潜在危险而设计的国防军用钢盔。

    帽舌采用了德意志传统方案,使得整个头盔主体看起来和德意志地区传统的军用头盔——钉盔,整体看上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恩斯特自然知道钉盔是什么东西,钉盔是整个德意志地区军队的特色,1871年的一项德意志帝国公告规定所有德国军队都必须佩戴,警察和消防员也不例外。

    而钉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上面那个显眼的“钉子”,关于钉盔上的尖顶,最主要的说法是古代条顿骑士团等欧洲军队用来佩戴悬挂区分兵种的饰物。

    也有说是骑兵部队可以用来当做佩戴羽毛和马鬃的支架,其次,加一个尖顶,可以有效偏移针对头部的劈刺,因为在当时的骑兵作战中,马刀互劈是常规战术。

    威廉二世、奥托·冯·俾斯麦和保罗·冯·兴登堡等德国军政界人物,都喜欢戴着钉盔摆拍。

    让恩斯特来看,钉盔的审美是有的,至少放在欧洲军队里大大提升了德意志军队的“颜值”水平,看起来十分华丽和威严。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就比如德国著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认为钉盔非常浮夸和肤浅,专门写过一首讽刺诗,把钉盔比作避雷针:“是的,是的,我喜欢这头盔,它展示了最高的智慧!国王的灵感!我只怕暴风雨袭来时,那浪漫的皇冠,将招来闪电!”

    当然,恩斯特对此不予评价,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并不需要讨论,作为实用主义者,恩斯特认为头盔的第一作用还是战场上给士兵提供防护功能。

    在残酷的堑壕战中,皮头盔无法抵御炮弹碎片和弹片,更糟糕的是,闪闪发光的尖刺会成为狙击手的理想目标。

    所以为了应对这一点,到了1915年9月份,德国军方不得不终于发布命令:新头盔不再带钉!

    而这一点钉盔是做不到的,前世一直到一战爆发后,德国前线士兵才惊恐地发现钉盔为自己提供的保护几乎为零。

    接下来德军从1916年开始,钉盔正式被新的德国钢盔取代,新的钢盔别看模样不威风,但能提供更好的头部保护,免受炮弹碎片的伤害,就这一项变革,使得前线德军士兵的头部受伤死亡率降低了70%。

    所以说钉盔中看不中用,这和他的材料制成有关,早期钉盔使用皮革为主要原料,而皮革自然抵挡不了流弹碎片,后来钉盔因为原材料问题换成了锡合金,不过锡的硬度可以想象也很不理想。

    果然,针对这一点莱得利斯做了专门的说明:“我们的钢盔,和德意志地区钉盔的最大区别就是以钢铁作为主要原材料,硬度相当高,虽然不如钉盔带着舒适,且外形比较难看以外,实用性更强。”

    <divclass="contentadv">不过恩斯特持不同看法,这個时代的人就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毕竟不像前世那样物资充沛,这个时代的审美就喜欢搞五颜六色,鲜艳亮丽。

    就比如远东帝国“花衣裳”,放在21世纪很老土,在旧社会却是炫耀的资本。

    所以恩斯特说道:“不必妄自菲,在同类型的军用头盔里,我就认为我们的1885型国防军用钢盔最好看,你们不要拿它去和钉盔比,钉盔的观赏价值大于实战价值,而我们的第一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实战价值,而且打仗看的就是战绩,从来不是装饰品。”

    因为东非1885钢盔在形制上采用了钉盔的外形作为参考,所以整体上没有走形,外形和二战时期的德军装备的M35头盔基本上差不多。

    这其中自然有恩斯特的审美影响,所以莱得利斯的吐槽,就是对恩斯特审美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