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捕房”对可疑分子的搜索已经进行了一上午,当然并没有什么结果,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到一些还能够得罪得起的洋人那里碰碰运气,作为一个没有什么靠山的“盐湖城的洋老头”,迈克尔这间宾馆就成了他们的目标。
巡警队的队长看到一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大高个子穿着短袖、大裤头踢踏着一双拖鞋出现在门口,嘴里面“叽里咕噜”地说着和洋鬼子一样的“鸟语”,神情不由得一愣。但是“见多识广”的巡警队的队长马上就反应了过来——不用说,这位就是那种所谓的“假洋鬼子”。不过当姚立功拿出自己的护照的时候,巡警队的队长又傻了眼——这个黄种人竟然是一个真的“洋鬼子”,他暗暗抹了一把汗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按照“惯例”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动手,要不然还真是要得罪“洋大人”啦。
打发走了这群“巡警”,换好衣服走下楼来的姚立功来到前台结账,“盐湖城的洋老头”迈克尔一边收钱一边悄声问道:“亲爱的姚,您昨天什么时候回来的,我怎么没有看到您?”
姚立功含糊其辞说道:“奥,亲爱的迈克尔,昨天我回来的时候看到您一直在忙,就没有和您打招呼,自己上楼休息啦。对了,亲爱的迈克尔,谢谢您的热情照顾,以后有机会再来天津我一定还会住在这里,
您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
告别了诚实的迈克尔这位“盐湖城的洋老头”,姚立功坐上一辆黄包车、翘着二郎腿晃晃悠悠地向天津南门外快速离去。他的目的地是北平,按理说应该向北走更近一些,但是姚立功清楚地知道往北要经过
已经被二十九军控制的“倭国租界”,对过往的行人肯定要严密盘查。自己虽然有一身“洋人”的外衣,但是能少一些麻烦还是少一些好,从城南离开虽然要绕一个大弯子,但是现在对他来说时间并不是最
重要的,他也并没有什么急需要办理的事情,速度慢一点儿还可以领略一下这个时代里平津地区的风景不是?
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放出自己的“旅行神器”——“KS750”两轮民用摩托车,一加油门就“轰隆隆”向北平方向疾驰而去。姚立功虽然聪明伶俐,还对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毕竟不懂军事,又非常年轻,并
不知道自己到了这个空间后所做的这几件大事儿对华北军事态势有多大的影响。
要知道战前(卢沟桥事变之前)倭国的布局是:依托天津和殷汝耕这个大汉奸为首脑的“冀东**自治委员会”将整个冀东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逐步蚕食北平周边地区,形成了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北平
的有利态势。然而就在倭国大本营以为时机一到、准备发动全面对华战争的时候,姚立功的横空出世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首先是出动了华北驻屯军主力部队围歼132师主力的战役目标没能够实现,还赔进去了最重要的炮兵大队和指挥官,让南线倭军失去了炮火支援,直接导致进攻南苑堵上二十九军南撤道路的计划搁浅;紧接着对华夏具有战略威慑力的“东局子机场”陆军航空兵联队也在袭击中化为了灰烬,更惨的是几百名花费巨资和历经千辛万苦训练出来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也全都玉碎,使得倭国陆军航空兵遭受到空前的损失和沉重打击。
不仅如此,天津倭国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也遭到二十九军的突然袭击,连那个存放有倭军大量军费的“倭国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也未能幸免,大量军费和大批黄金、外汇被洗劫一空,不仅沉重打击了倭军的士气,也让他们部署在北平南部的部队有陷入二十九军包围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倭国大本营一边紧急向华北增兵,一边命令部署在北平南部的部队收缩,撤退到通州、唐山一线,以防止被二十九军合围。
所以,当姚立功大摇大摆骑着摩托车赶往北平的时候,才发现时不时
会遇到向东北开进的倭国军队。这个时候姚立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最起码让他刻骨铭心的那场让二十九军“学兵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南苑保卫战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原时空那样的结局啦。
心情非常愉快的姚立功很快就来到了北平,因为战争的缘故,北平已经实施了戒严。得益于他“美籍华人”的身份,姚立功没有受到太多的刁难就进入了北平城。看看时间还早,姚立功没有找地方住下,而
是开着摩托车在老北平的街道上慢慢游荡,欣赏一下自己没有见过的老式建筑和老北京人的生活。
那个时代的北平最让他向往的地方是“天桥”,从老人们的口中他经常听到老北京的天桥如何如何的热闹,现在终于又机会领略天桥的风景了,爱热闹的姚立功哪里会舍得浪费这个机会呢?
提起老北京,就不能不提天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里面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
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但是这座桥在1934年的时候被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只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还是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作为六百年古都,东方古文明的集大成之地,北平自然是所有华夏人都十分向往的地方,所以这里汇集了天南海北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奇才异人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并不足为奇。民国时期虽然北京已经不再是华夏的首都,连名字也改成了“北平”,但是古都的风采并没有丝毫的减少,仍然是华夏北方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所谓的“北漂”并不是只有后世才有,民国时代每年来到北平寻找“出路”的人照样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巡警队的队长看到一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大高个子穿着短袖、大裤头踢踏着一双拖鞋出现在门口,嘴里面“叽里咕噜”地说着和洋鬼子一样的“鸟语”,神情不由得一愣。但是“见多识广”的巡警队的队长马上就反应了过来——不用说,这位就是那种所谓的“假洋鬼子”。不过当姚立功拿出自己的护照的时候,巡警队的队长又傻了眼——这个黄种人竟然是一个真的“洋鬼子”,他暗暗抹了一把汗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按照“惯例”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动手,要不然还真是要得罪“洋大人”啦。
打发走了这群“巡警”,换好衣服走下楼来的姚立功来到前台结账,“盐湖城的洋老头”迈克尔一边收钱一边悄声问道:“亲爱的姚,您昨天什么时候回来的,我怎么没有看到您?”
姚立功含糊其辞说道:“奥,亲爱的迈克尔,昨天我回来的时候看到您一直在忙,就没有和您打招呼,自己上楼休息啦。对了,亲爱的迈克尔,谢谢您的热情照顾,以后有机会再来天津我一定还会住在这里,
您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
告别了诚实的迈克尔这位“盐湖城的洋老头”,姚立功坐上一辆黄包车、翘着二郎腿晃晃悠悠地向天津南门外快速离去。他的目的地是北平,按理说应该向北走更近一些,但是姚立功清楚地知道往北要经过
已经被二十九军控制的“倭国租界”,对过往的行人肯定要严密盘查。自己虽然有一身“洋人”的外衣,但是能少一些麻烦还是少一些好,从城南离开虽然要绕一个大弯子,但是现在对他来说时间并不是最
重要的,他也并没有什么急需要办理的事情,速度慢一点儿还可以领略一下这个时代里平津地区的风景不是?
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放出自己的“旅行神器”——“KS750”两轮民用摩托车,一加油门就“轰隆隆”向北平方向疾驰而去。姚立功虽然聪明伶俐,还对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毕竟不懂军事,又非常年轻,并
不知道自己到了这个空间后所做的这几件大事儿对华北军事态势有多大的影响。
要知道战前(卢沟桥事变之前)倭国的布局是:依托天津和殷汝耕这个大汉奸为首脑的“冀东**自治委员会”将整个冀东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逐步蚕食北平周边地区,形成了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北平
的有利态势。然而就在倭国大本营以为时机一到、准备发动全面对华战争的时候,姚立功的横空出世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首先是出动了华北驻屯军主力部队围歼132师主力的战役目标没能够实现,还赔进去了最重要的炮兵大队和指挥官,让南线倭军失去了炮火支援,直接导致进攻南苑堵上二十九军南撤道路的计划搁浅;紧接着对华夏具有战略威慑力的“东局子机场”陆军航空兵联队也在袭击中化为了灰烬,更惨的是几百名花费巨资和历经千辛万苦训练出来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也全都玉碎,使得倭国陆军航空兵遭受到空前的损失和沉重打击。
不仅如此,天津倭国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也遭到二十九军的突然袭击,连那个存放有倭军大量军费的“倭国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也未能幸免,大量军费和大批黄金、外汇被洗劫一空,不仅沉重打击了倭军的士气,也让他们部署在北平南部的部队有陷入二十九军包围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倭国大本营一边紧急向华北增兵,一边命令部署在北平南部的部队收缩,撤退到通州、唐山一线,以防止被二十九军合围。
所以,当姚立功大摇大摆骑着摩托车赶往北平的时候,才发现时不时
会遇到向东北开进的倭国军队。这个时候姚立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最起码让他刻骨铭心的那场让二十九军“学兵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南苑保卫战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原时空那样的结局啦。
心情非常愉快的姚立功很快就来到了北平,因为战争的缘故,北平已经实施了戒严。得益于他“美籍华人”的身份,姚立功没有受到太多的刁难就进入了北平城。看看时间还早,姚立功没有找地方住下,而
是开着摩托车在老北平的街道上慢慢游荡,欣赏一下自己没有见过的老式建筑和老北京人的生活。
那个时代的北平最让他向往的地方是“天桥”,从老人们的口中他经常听到老北京的天桥如何如何的热闹,现在终于又机会领略天桥的风景了,爱热闹的姚立功哪里会舍得浪费这个机会呢?
提起老北京,就不能不提天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里面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
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但是这座桥在1934年的时候被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只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还是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作为六百年古都,东方古文明的集大成之地,北平自然是所有华夏人都十分向往的地方,所以这里汇集了天南海北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奇才异人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并不足为奇。民国时期虽然北京已经不再是华夏的首都,连名字也改成了“北平”,但是古都的风采并没有丝毫的减少,仍然是华夏北方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所谓的“北漂”并不是只有后世才有,民国时代每年来到北平寻找“出路”的人照样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