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传说中的武大郎
三月下旬,汴京城汴河两岸的柳树早已经垂下千万条绿丝条,奄奄一冬的寒气逐渐远去,春天脚步已经过了半。
在三月下旬,汴京城也发生了不少事儿。第一件事儿,便是汴京城午门之外,又多了不少人头。
这些人头,便是震惊汴京城的“偷税漏税”案的主角,当刽子手的长刀举起,人头落地后,朝廷上下,所有人都为之一紧。
当日行刑的时候,围观了无数的群众。因为,汴京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闹”的场面了。或者说,午门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头落地的事发生。赵悦没有去刑场,在行刑的时候,他已在城外韩家炼铁工场指导韩家炼铁工场里的炼铁高炉进行改造升级。
赵家已经完成对韩家炼铁工场的投资,注入的资金已投入到韩家中。在赵悦的提议下,原本只有两座炼铁高炉的韩家炼铁工场,再次添加一座炼铁高炉,再次扩大产能。
至于赵悦之前设计改造过的炼铁高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锤炼,产量和品质已经稳定下来,不包括还在建设的第三座炼铁高炉,韩家炼铁工场的产能最少提升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
在午门行刑后,犯人的其他家属,充军的直接被发配去了西北,并入教司坊的则入了教司坊,真可谓是家破人亡。
因为这事儿,朝廷上下开始清查全国各地偷税漏税的情况。在元祐帝的注视下,政事堂以极大的效率,派出了巡查大员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巡查。
汴京城发生的第二件事儿,就是汴京府在三月下旬筹集到两百万贯的修路经费,直接震动了整个朝廷上下。
当第一条路开始平整地基,开始运送水泥、沙石等修路材料时,所有人开始相信汴京府是真的有钱修路了。
两百万贯,一时间让朝廷上下有些眼热,户部工部这两个朝廷衙门,更是心热。可惜,这笔钱早已经让章醇放到了招商钱庄,还成立了所谓的“修路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这笔钱的用处,让众多眼热这笔钱的人,只能望洋兴叹。
这事儿,传到御书房后,元祐帝只给了一句“章醇不错”的评价。这评价传出后,章醇的府门,可谓人来人往。
汴京城发生的第三件事儿,就是元祐帝批准了不少上书致仕的官员致仕。早些日子挑起来的致仕风潮,再一次在朝廷上引起震动。数位朝廷中枢大臣离任,又有不少官员获得提拔。这些获得提拔的官员,有原来朝廷中枢下面的官员,也有从地方州府直接一跃而入汴京城的新贵。
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章醇,在兼任汴京知府的同时,被元祐帝召入翰林院任大学士。按照大周朝官员一般升职程序,官员再次入翰林,就代表了皇帝准备重用的节奏。
除了章醇外,赵悦认识的几个官员,如赵挺之、范纯仁等人,在官场上也进了一步。赵挺之更是一跃成为度支司堂官,成为大周朝财政三司大佬之一。
除了这些事,还有一件事就是汴京城紧挨大相国寺那片贫民区,已经全部拆除完毕。在三月下旬的一个黄道吉日,正式破图动工,开始进入营建起。
这一个多月来,李诫和赵悦见了数次面。对于整片土地的规划和设计,两人是讨论了几次,最终确定了规划图。
在确立规划图的同时,李诫按照赵悦给的提示,设计的混凝土墙体也在城外试验通过。于是,正式确定了这片区域的房屋主体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作为墙体和板面。
这对于建筑历史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有着巨大的意义。或许李诫自己都不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
如果混凝土真的能成为建筑的主题结构组成部分,就意味着高楼平地起,将不再是梦想。赵悦明白这代表什么,可他不说。因为,按照目前现有大多数只靠人工操作的条件,高楼平地起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有了开端,赵悦相信未来这事儿迟早会慢慢成为现实。
还有一件事儿,则是赵家内部的事。在三月下旬,赵若梅和武松在选定的黄道吉日完婚。婚礼进行的很热闹,也非常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