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朝廷变化
秦起舞在东京书院举办的演唱会,如李师师一样,同样获得巨大的成功。赵悦写给秦起舞的《青花瓷》,也一下子被汴京城人开始传唱,赵悦的声望,更是高涨了一大截。
秦起舞第一场演唱会的完美落幕,也让红袖招真正认可了东京剧院的运作模式。
乘热打铁之下,东京剧院和红袖招正式签了合作的契约。由红袖招出人,东京剧院负责安排演出,从而对外宣布每月推出秦起舞的四场演唱会。
这消息一出,秦起舞演唱会接连两个月内的演出场次门票都直接售完。秦起舞的成功,也让东京剧院的名头更为响亮。于是,东京剧院再次扩大了合作伙伴,接连和汴京城五家出名的青楼画舫都签订了合作协议,每一家青楼,都愿意派出自己的头牌歌妓去东京剧院演唱。
原本显得节目单一的东京剧院,因为签订了汴京城多家青楼的合作,有了那么多歌妓过来表演,剧院的演出节目和场次顿时变得饱满起来。
之前东京剧院只有李师师一个台柱子,所以一个月只能开办七八场演唱会。伴随签约了多家青楼的头牌歌妓,有了数名汴京城有名的歌妓加入,一下子就将这演出的场次排满,达到了每天可以排一场的程度。
虽然东京剧院每天每场举办的演唱会时间大多数在一个时辰左右,相对于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说,这中间依然还有大量时间空余,依然还有很多操作的空间,还有很多资源属于浪费的,可赵悦已经觉得十分满意了。毕竟,东京剧院才刚刚发展,还有很多可以改造的地方,路需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的。
汴京城人也没有让赵悦失望,在东京剧院对外宣布将陆续推出汴京城其他青楼头牌歌妓在东京剧院唱曲的消息后,依然受到了汴京城人的喜欢和追捧。销售的五家青楼的头牌歌妓的第一场演出门票,依然以最快的速度销售一空。
这良好的开端,也让赵悦彻底放下了对东京剧院的管理,把东京剧院的管理,都交给李师师和自己的管家,由管家周行福协助李师师掌管东京剧院。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元祐三十一年的四月中旬,进入晚春,天气早已经回暖。四月初,汴京城除了东京剧院依然火爆之外,在朝堂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首先是元祐帝罢免了一大堆官员,流放了一批官员去岭南。流放和罢免的原因是去年黄河大水,部分官员已经让元祐帝忍无可忍。
大周朝推行皇帝与臣子共治天下,大周一朝,都没有出现皇帝轻易杀臣子的现象。所以,尽管元祐帝恼怒,却也只是罢免了一批官员,流放了一批官员到岭南。
罢免了一批官员,这朝廷的里自然就空出了不少位置。所以,有些人自然也就得到了重用,这也让朝廷里的格局有了不小的变化。
曾布这老头,居然老来得福,意外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在四月初的时候,被元祐帝从国子监调到了礼部,由一个教书老头儿,一跃成为了礼部侍郎,成为礼部尚书之下的二把手,此外,还进入了朝廷里的政事堂,为十二执政之一,算得上是大周朝廷中枢的实权大佬人物了。
第二个获得重用的,便是汴京知府王安石,也获得了元祐帝的重用。王安石也是从地方知府,一跃变成了真正的朝堂中枢大员。
四月初的时候,他从汴京城知府,一跃成为工部侍郎,并且也加入了政事堂,成为执政之一,为正二品大员。事实上,当今的工部尚书曾公亮已经年近古稀,估计也没多久就要致仕。换句话说,王安石估计不久,就得从工部侍郎直接变成工部尚书,成为朝堂里的六部主官。
在汴京知府上熬了那么多年的王安石,这一刻总算被元祐帝给火线提拔上来,成为了朝堂重臣。
大周朝朝廷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换句说话,尽管王安石和曾布老头都成为六部大佬了,但这个职位属于闲职,他们真正有权力的是,政事堂执政。因为,大周朝中央的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
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这个机构,便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王安石、曾布先后加入政事堂,成为十二执政之一,也可以称之为“宰相”了。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大周朝的中枢权力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至少,王安石这一派的话语权,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王安石之外,比如赵挺之、范纯仁等人,在朝廷里的位置,也先后获得了变化。比如范纯仁调入了户部,担任户部下面的一个官员。赵挺之则进入度支司。不得不说,大周朝朝廷的格局,在四月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