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自然不相信会有绝对打不下的城池,但见识过欧洲炮术的他也相信洋人守城的技术应该是很厉害的,如果明军把城修得非常好,让金军打一座城就得花一两年时间,战争的成本将高昂到金国无法承受。不过金继孟也说了,这种城修起来不便宜,登州之乱过去这么久了,资金还没到位,由于叛军和平叛官军的屠掠,登州周边十室九空,征调工人也困难,所以也未见得能修得起来。
皇太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明朝的腐朽上,就算没有新式城堡,以锦州、宁远、山海关现有的城防工事,已经让金军非常为难了。这样硬啃不是办法,而且在辽西能缴获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开不出足够的赏赐,也不能补给辽东的农业,就不能与明朝长期相持。皇太极认为,还是得靠从直隶、山西北部破口入塞,才能获得足够的人口、牲畜、财货,让辽东的经济能够发展,让贵族、士兵得到赏赐,金国才能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这种劫掠造成的巨大破坏也会严重消耗明朝的元气,加速其灭亡。皇太极想在有生之年入关灭明,就必须采用这种策略。
但是,这种征战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明军就算很烂,毕竟也是武装人员,大刀砍到头上也知道还手。这种长途奔袭会给马匹造成巨大的消耗,时间一长,金军的机动性就会下降,危险也就随之增加。因此,要入塞劫掠,保障后路是极其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己巳之变之后皇太极一直没有急于再入塞,他要先解决蒙古问题,才能确保后路无忧。察哈尔部已经被打垮了,但是他们的残余势力还分散在草原上,如同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的贺兰部更是让皇太极感到了威胁。单纯的游牧骑兵没什么威胁,但如果蒙古人有了农业和手工业,开始装备盔甲和火器,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河套的农业绝不能恢复,只有当河套控制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那些无能的贵族手中,金国的西线才是安全的。
前来朝贡的察哈尔台吉毛祁他特带来了鄂尔多斯和土默特的使者,哭诉了一番贺兰部的“暴行”,无非是抢了谁的牧场了,杀了哪个台吉了。皇太极很快就下了定论:“察哈尔为我军所败,其贝勒大臣将归我,贺兰部阻之,又侵扰右翼诸部,宜直趋河套以逆之。”
皇太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明朝的腐朽上,就算没有新式城堡,以锦州、宁远、山海关现有的城防工事,已经让金军非常为难了。这样硬啃不是办法,而且在辽西能缴获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开不出足够的赏赐,也不能补给辽东的农业,就不能与明朝长期相持。皇太极认为,还是得靠从直隶、山西北部破口入塞,才能获得足够的人口、牲畜、财货,让辽东的经济能够发展,让贵族、士兵得到赏赐,金国才能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这种劫掠造成的巨大破坏也会严重消耗明朝的元气,加速其灭亡。皇太极想在有生之年入关灭明,就必须采用这种策略。
但是,这种征战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明军就算很烂,毕竟也是武装人员,大刀砍到头上也知道还手。这种长途奔袭会给马匹造成巨大的消耗,时间一长,金军的机动性就会下降,危险也就随之增加。因此,要入塞劫掠,保障后路是极其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己巳之变之后皇太极一直没有急于再入塞,他要先解决蒙古问题,才能确保后路无忧。察哈尔部已经被打垮了,但是他们的残余势力还分散在草原上,如同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的贺兰部更是让皇太极感到了威胁。单纯的游牧骑兵没什么威胁,但如果蒙古人有了农业和手工业,开始装备盔甲和火器,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河套的农业绝不能恢复,只有当河套控制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那些无能的贵族手中,金国的西线才是安全的。
前来朝贡的察哈尔台吉毛祁他特带来了鄂尔多斯和土默特的使者,哭诉了一番贺兰部的“暴行”,无非是抢了谁的牧场了,杀了哪个台吉了。皇太极很快就下了定论:“察哈尔为我军所败,其贝勒大臣将归我,贺兰部阻之,又侵扰右翼诸部,宜直趋河套以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