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倒是没人怀疑他们的身份了,但是宿营、行军、领取粮饷物资等各项事情都有麻烦,凡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几乎都需要贿赂。
王瑾过去只是小兵,对这些事虽有了解,但懂得不多,于是他把这些事都交给了做过孙承宗幕僚的张之水。张之水起初还担心有人认出自己,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原来共事的都是孙承宗幕府里的那些人,他们是不会跑到军营里来的。
从山海关到锦州的一路上,气氛十分紧张。大凌河危急,官军正在策划第三次救援,这一次救援的计划已经更改了好几次了。
当初袁崇焕督师时,崇祯不设辽东巡抚一职,以统一事权。杀袁崇焕之后,崇祯唯恐重新出山的孙承宗权力过大,重设辽东巡抚,由与梁廷栋一党的丘禾嘉担任。崇祯自以为这套“分权制衡”的手段很高明,结果前线的部队固然造不了反了,却也打不了仗了。
丘禾嘉一上任就和孙承宗起了冲突,甚至和梁廷栋都有矛盾。孙承宗主张在大凌河筑城,将战线逐步向前推进,但丘禾嘉不同意,他认为应该直接收复广宁、义州和右屯。
看看地图就知道,丘禾嘉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执行性,右屯也还罢了,义州位于大凌河上游,深处内陆,广宁更是既不靠海也不靠河,距离锦州的直线距离超过二百里。以明军的运输能力,根本不可能保证在这样的地方筑城坚守。梁廷栋虽然和孙承宗有矛盾,但是还不至于故意派己方部队去送死,于是选择支持孙承宗。
事情还没完,丘禾嘉又与祖大寿不和,他认定祖大寿和孙承宗、袁崇焕是一党,经常上疏攻讦祖大寿,祖大寿当然不会忍着,也弹劾丘禾嘉贪赃。孙承宗实在看不下去,决定赶走丘禾嘉。
祖大寿虽说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可他保卫自己家乡的意志还是比较坚决的,辽西防务少不了他。崇祯对袁崇焕可以说杀就杀,可对祖大寿他还真不能这么干,祖家在辽西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酿成兵变。
最终,崇祯还是听了孙承宗的,调丘禾嘉为南京太仆寺卿。起初崇祯用孙谷替代丘禾嘉,但不等孙谷上任,崇祯就把他也罢免了,又改任谢琏。可谢琏却不知因为什么迟迟不来接班,于是还是丘禾嘉继续代理巡抚。恰好此时梁廷栋被罢免,于是朝廷又开始讨论在梁廷栋主事期间上马的大凌河筑城计划要不要停掉。
其实这种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在朝堂上讨论,一帮对前线军事一无所知的文官就军事问题大发议论,说的东西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就是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胡言乱语。
丘禾嘉受到廷议的影响,便开始让大凌河的部分筑城部队后撤,这又导致了工程进度减缓。就在这时,皇太极的大军到了。
既然丘禾嘉还没卸任,解围一事就还得他负责,八月份时,他从松山出兵两千,从锦州出兵六千,当然都失败了。第三次解围原定是在九月六日,但是山海关总兵宋纬却迟到了,丘禾嘉威胁要弹劾他,宋纬才加速行军,在九月七日赶到。
此时锦州城中集结了两三万部队,丘禾嘉迫于朝廷严令,只得出兵解大凌河之围,但是麾下的吴襄、张弘谟等人坚持反对,认为现在兵力不足,攻击金军就是送死,于是这事便耽搁了下来。
可总不去也不行,祖家再次上疏弹劾丘禾嘉,说他挟私报复,对祖大寿见死不救。丘禾嘉也冤枉,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他都不肯去救,自己一个文官又有什么办法?
崇祯命孙承宗带着尚方宝剑出关,一定要让丘禾嘉出兵。丘禾嘉无奈,与孙承宗商议之后,定于九月十三日出兵。
但是一直到了九月十四日,除了副将靳国臣在松山与金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之外,其他明军并无动静。吴襄说自己的兵远道而来,需要休整(从宁远到锦州一百五十里地,休息十多天了还没休息好,你丫手下全是小脚老太太?),宋纬干脆说自己的步兵还没到齐。
丘禾嘉一面上奏“松山大捷”,一面再和吴襄、宋纬两位总兵老爷商议,赶快出兵吧,再不出兵真没法交代了。目前孙承宗还在宁远,真等到孙承宗带着尚方宝剑到了锦州,还看见吴宋二人没挪窝,丘禾嘉这个官就算做到头了。
王瑾部在九月十四日下午赶到了锦州,各路援兵汇集锦州,让城内城外都乱哄哄的。王瑾来得晚了,宿营地被安排在城外很偏僻的地方,王瑾倒不在意,正好躲着其他的兵马,避免冲突,也防止被别人识破身份。因为人少,水源也干净。
王瑾对高杰、辛思忠等人讲了大凌河之战的前因后果,闯营诸将都有点难以置信,大凌河城里都人吃人了,锦州这边还在撕逼。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不久前的石楼山之战,谷可成因为担心李文江、田见秀、袁宗第等人的安全,明明计划中安排了他撤退,他却不肯撤退。再看看这边,吴襄对自己的大舅子祖大寿见死不救,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王瑾说:“官军要真是粮饷充足,官兵一心,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怎么打得过他们。可是他们当官的一个个吃空饷,喝兵血,又各怀私心,互相推诿,士兵们当然也就意思意思,不肯卖命打仗。大明官军里是有好汉的,但越来越少了,这年头越是好汉死得越快。就像大凌河围城中的何可纲,要才干有才干,要骨气有骨气,唉……等他们都死绝了,只剩下吴襄这样的人,大明也就完了。”
没过一会儿,丘禾嘉的师爷就来了,和王瑾商量出兵问题。
没错,是商量,当大明朝最早设置巡抚这个职务的时候,那一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可能做梦都没想到有朝一日巡抚会和千总讨价还价。可明末的现实就是如此,这年头谁有兵谁就是大爷。当然,一般来说讨价还价也轮不到千总这个级别,那是因为通常千总也不会像王瑾这样带两千部队。
王瑾过去只是小兵,对这些事虽有了解,但懂得不多,于是他把这些事都交给了做过孙承宗幕僚的张之水。张之水起初还担心有人认出自己,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原来共事的都是孙承宗幕府里的那些人,他们是不会跑到军营里来的。
从山海关到锦州的一路上,气氛十分紧张。大凌河危急,官军正在策划第三次救援,这一次救援的计划已经更改了好几次了。
当初袁崇焕督师时,崇祯不设辽东巡抚一职,以统一事权。杀袁崇焕之后,崇祯唯恐重新出山的孙承宗权力过大,重设辽东巡抚,由与梁廷栋一党的丘禾嘉担任。崇祯自以为这套“分权制衡”的手段很高明,结果前线的部队固然造不了反了,却也打不了仗了。
丘禾嘉一上任就和孙承宗起了冲突,甚至和梁廷栋都有矛盾。孙承宗主张在大凌河筑城,将战线逐步向前推进,但丘禾嘉不同意,他认为应该直接收复广宁、义州和右屯。
看看地图就知道,丘禾嘉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执行性,右屯也还罢了,义州位于大凌河上游,深处内陆,广宁更是既不靠海也不靠河,距离锦州的直线距离超过二百里。以明军的运输能力,根本不可能保证在这样的地方筑城坚守。梁廷栋虽然和孙承宗有矛盾,但是还不至于故意派己方部队去送死,于是选择支持孙承宗。
事情还没完,丘禾嘉又与祖大寿不和,他认定祖大寿和孙承宗、袁崇焕是一党,经常上疏攻讦祖大寿,祖大寿当然不会忍着,也弹劾丘禾嘉贪赃。孙承宗实在看不下去,决定赶走丘禾嘉。
祖大寿虽说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可他保卫自己家乡的意志还是比较坚决的,辽西防务少不了他。崇祯对袁崇焕可以说杀就杀,可对祖大寿他还真不能这么干,祖家在辽西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酿成兵变。
最终,崇祯还是听了孙承宗的,调丘禾嘉为南京太仆寺卿。起初崇祯用孙谷替代丘禾嘉,但不等孙谷上任,崇祯就把他也罢免了,又改任谢琏。可谢琏却不知因为什么迟迟不来接班,于是还是丘禾嘉继续代理巡抚。恰好此时梁廷栋被罢免,于是朝廷又开始讨论在梁廷栋主事期间上马的大凌河筑城计划要不要停掉。
其实这种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在朝堂上讨论,一帮对前线军事一无所知的文官就军事问题大发议论,说的东西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就是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胡言乱语。
丘禾嘉受到廷议的影响,便开始让大凌河的部分筑城部队后撤,这又导致了工程进度减缓。就在这时,皇太极的大军到了。
既然丘禾嘉还没卸任,解围一事就还得他负责,八月份时,他从松山出兵两千,从锦州出兵六千,当然都失败了。第三次解围原定是在九月六日,但是山海关总兵宋纬却迟到了,丘禾嘉威胁要弹劾他,宋纬才加速行军,在九月七日赶到。
此时锦州城中集结了两三万部队,丘禾嘉迫于朝廷严令,只得出兵解大凌河之围,但是麾下的吴襄、张弘谟等人坚持反对,认为现在兵力不足,攻击金军就是送死,于是这事便耽搁了下来。
可总不去也不行,祖家再次上疏弹劾丘禾嘉,说他挟私报复,对祖大寿见死不救。丘禾嘉也冤枉,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他都不肯去救,自己一个文官又有什么办法?
崇祯命孙承宗带着尚方宝剑出关,一定要让丘禾嘉出兵。丘禾嘉无奈,与孙承宗商议之后,定于九月十三日出兵。
但是一直到了九月十四日,除了副将靳国臣在松山与金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之外,其他明军并无动静。吴襄说自己的兵远道而来,需要休整(从宁远到锦州一百五十里地,休息十多天了还没休息好,你丫手下全是小脚老太太?),宋纬干脆说自己的步兵还没到齐。
丘禾嘉一面上奏“松山大捷”,一面再和吴襄、宋纬两位总兵老爷商议,赶快出兵吧,再不出兵真没法交代了。目前孙承宗还在宁远,真等到孙承宗带着尚方宝剑到了锦州,还看见吴宋二人没挪窝,丘禾嘉这个官就算做到头了。
王瑾部在九月十四日下午赶到了锦州,各路援兵汇集锦州,让城内城外都乱哄哄的。王瑾来得晚了,宿营地被安排在城外很偏僻的地方,王瑾倒不在意,正好躲着其他的兵马,避免冲突,也防止被别人识破身份。因为人少,水源也干净。
王瑾对高杰、辛思忠等人讲了大凌河之战的前因后果,闯营诸将都有点难以置信,大凌河城里都人吃人了,锦州这边还在撕逼。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不久前的石楼山之战,谷可成因为担心李文江、田见秀、袁宗第等人的安全,明明计划中安排了他撤退,他却不肯撤退。再看看这边,吴襄对自己的大舅子祖大寿见死不救,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王瑾说:“官军要真是粮饷充足,官兵一心,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怎么打得过他们。可是他们当官的一个个吃空饷,喝兵血,又各怀私心,互相推诿,士兵们当然也就意思意思,不肯卖命打仗。大明官军里是有好汉的,但越来越少了,这年头越是好汉死得越快。就像大凌河围城中的何可纲,要才干有才干,要骨气有骨气,唉……等他们都死绝了,只剩下吴襄这样的人,大明也就完了。”
没过一会儿,丘禾嘉的师爷就来了,和王瑾商量出兵问题。
没错,是商量,当大明朝最早设置巡抚这个职务的时候,那一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可能做梦都没想到有朝一日巡抚会和千总讨价还价。可明末的现实就是如此,这年头谁有兵谁就是大爷。当然,一般来说讨价还价也轮不到千总这个级别,那是因为通常千总也不会像王瑾这样带两千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