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朝的科举注重实践及方法理论,这点秦渊在刚穿越就深有体会。

    所以,不仅仅是考生觉得难,不知道从何落笔,怎么作答。

    就连主考官们也是挠破头皮,甄别出最有价值的答卷。

    这不,学政衙门内,一群考官互相商讨着判卷。

    学政衙门,是各州府专门负责科举考试的行政机构。

    主考官是清州城知府,他坐镇其中,微阖双眼,听着底下考官们的抱怨。

    “今年咱们清州城的院试考题可真难,要是我晚出生二十年,怕也难作答啊!”

    “隔壁州县的还稍简单些,咱们这……李大人,您说我这封该怎么判?”

    “老夫无能啊,大家一起来商讨商讨……”

    院试不同于乡试,院试的考官为地方学政,也就是清州城的学政衙门自己出题,来考本城的学生。

    上榜的人才算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

    听着他们絮絮叨叨的抱怨声,知府眉头一挑,起身走来。

    “本官还没睡过去,今年的考题是难了些,但这和淮王一同商讨过,淮王都点头,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

    “是,大人。”众考官消停下来,议论声也随之消散。

    知府又回想起淮王手下前两天的交代,心中一阵烦闷,然后道:

    “所有答卷都给判完后,找到学子秦渊的答卷,淮王要看。”

    他是问过了,这位秦渊是在答谢会上做了首谢恩诗,深得淮王喜爱。

    他对这种投其所好的行径,并无半分好感。

    话落,他又回到自己的位置,惬意的休息去了。

    其他考官继续阅卷。

    这时,一封考卷吸引了考官的注意。

    “咦,这封答卷,大家都来看看,好像真的能行!”

    他们手中的答卷都是文吏抄录后的,字迹什么的都一样,名字也是遮掩住的,无人知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