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县衙大堂。

    县令董玉刚焦头烂额。

    眼瞅着今年已经到头了,正准备回家过年。

    谁知道,竟然会有百姓擂鼓鸣冤。

    苦主胡王氏,状告门头沟水泥厂草菅人命。

    董县令一看状纸,脑袋就大了一圈。

    苦主并没什么背景,不过水泥厂做工的苦哈哈。

    然而苦主却请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讼棍,并且还有十几名生员跟着一起撑腰。

    在大明,讼棍可不好惹。

    他们的一枝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条火枪。

    在大明这个德主刑辅和争息讼的礼治大环境中,讼棍们傲立寒秋。

    他们能怂恿诉讼者层层上告,进行多次省控,京控,提审捏造颂词,让区区一件小案,变成一件惊动朝野的大案。

    遇到这样的讼棍,当官的最是头疼。

    更别说是那些读书人了。

    他们能让当官的声名狼藉,甚至丢掉乌纱帽。

    况且这些人此番显然是另有目的,不是为了苦主出头。

    至于被告……京城谁人不知,水泥厂是哪些人的产业?

    任何一位股东,都不是小小的县令敢碰的。

    传闻当今皇帝,在水泥公司里都有股份,这谁敢惹?

    无论是苦主,还是被告,董县令都不想得罪。

    并且这次诉讼,显然是冲着水泥厂幕后的人去的。

    他这个小小县令一旦卷进去,弄不好就是粉身碎骨。

    “苦主胡大勇,在水泥厂做工时,不慎跌入水泥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