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算一个,他绝不会手软!
“你们知道,这山东备倭都司的意义吗?”
中山侯突然发问,一众备倭都司武将全都神情紧绷。
卫璋沉声道:“加强海防,抵御倭寇。”
“对,但是不全对!”
汤昊幽幽解释道:“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本就有意整饬海防不靖的情况,加上他老人家有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那么山东的海防将直接关系到直隶的安全,所以针对山东等地的海防改革开始酝酿,逐步增加驻守兵士,建立三大营,然而沿海卫所虽然建立当时在规制上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负责全山东的军务,当时的山东区域比现在的山东要大很多,都指挥使司工作繁多,以造成无暇顾及海防之态,于是山东备倭都司和海防三大营就应运而生。”
“想要海防安全,就必须增加陆地的防卫力量,化点为面,犹如海上长城戍卫京师,于是太宗文皇帝在洪武时期的海防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先后在即墨、登州、文登三地组建了海防守备营———即墨营、登州营和文登营。”
“太宗文皇帝与太祖高皇帝不同,太祖高皇帝对海上军事极其抵触,而太宗文皇帝却是极其重视,凡是好方法就是可以使用的方法,对于广袤的大海,想要击败倭寇,必然需要主动出击,也可以进行海上巡防,进而保护陆地,所以才会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事实证明,太宗文皇帝的决策是极其英明的,至少在永乐到宣德年间,倭寇即便曾经强行劫掠也被我大明战兵给击退了,而且洪武永乐年间,大明水师保持着高强战斗力,并且是积极主动地出海清剿倭寇浪人,针对来自倭寇的海上威胁,大明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所谓春巡与夏巡。”
主动出击,永远好过被动防御。
从洪武年间开始打造沿海防御体系,到永乐年间设置山东备倭都司与海防三大营,从中央的都督府,再到地方的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官、小旗官等构成严密的管理和战斗体系。
军屯制度既不误农事,又能养兵备倭,一举两得,故在明初的沿海卫所中得以推广。
除此之外,地方上又设置有巡检司,其所属的墩堡遍布沿海要地,形成了有效的侦察与防御体系,山东又设置了总督沿海兵马以专门镇压倭寇的备倭都司,协调沿海诸卫所的海防三营,总管青登莱等地海防事务的巡察海道和专门负责军事的兵备道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无疑有利于加强沿海各卫所的协同配合与机动作战能力,为山东海防提供了有利保障。
大明王朝还有春巡与夏巡,首先以舰队巡逻于海上,警戒侦察和寻机歼敌,当发现有倭寇深入内海,则利用报警通讯系统,集中水师与外岛守军协同歼灭,若是倭寇登陆,则以水师与沿海卫所驻军协同歼灭。
此外大明水师还经常出动舰队攻击敌占岛屿,粉碎倭寇的基地,这种进攻型战略的顶点是在追击倭寇的战斗中水师将士曾到达朝鲜海岸与琉球群岛。
再比如为了消除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郑和的船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之展开激战。
总之,歼敌于海上是海防战略的核心,更是一套卓有成效的海防体系。
可仁宣之后,明朝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船队被召回,大型舰只停止建造,岛屿基地被放弃,撤退政策使水师受到重创,海防线被从远海甚至外洋压回海岸。
自此以后,山东基本上完全丧失了海上防倭的主动权,而只能依靠沿岸工事进行被动抗倭,这种消极被动的防倭策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有大批倭寇进犯某处,本地官兵无力抵挡,临近卫所往往也来不及应援;等援军来到,倭寇早已将之洗劫一空,转战它处掠夺——被动防倭对于倭寇的这种流窜行动往往无可奈何。
再加上巡察海道这些文官的掣肘限制,玩忽职守,耽于享乐,甚至是贪腐受贿……致使好好的一套沿海备倭体系,就这么彻底糜烂了下去!
真要说起来,备倭体系糜烂,当真怪不得卫璋这些沿海卫所武将,哪怕他们自身也肯定有着贪腐之举,可毕竟那是个人行为,影响不了大局。
这大明沿海备倭体系的糜烂,不是某个人的原因,而是某个群体的原因!
就跟那长芦运司一样,有太多人想要这备倭都司糜烂!
“你们知道,这山东备倭都司的意义吗?”
中山侯突然发问,一众备倭都司武将全都神情紧绷。
卫璋沉声道:“加强海防,抵御倭寇。”
“对,但是不全对!”
汤昊幽幽解释道:“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本就有意整饬海防不靖的情况,加上他老人家有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那么山东的海防将直接关系到直隶的安全,所以针对山东等地的海防改革开始酝酿,逐步增加驻守兵士,建立三大营,然而沿海卫所虽然建立当时在规制上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负责全山东的军务,当时的山东区域比现在的山东要大很多,都指挥使司工作繁多,以造成无暇顾及海防之态,于是山东备倭都司和海防三大营就应运而生。”
“想要海防安全,就必须增加陆地的防卫力量,化点为面,犹如海上长城戍卫京师,于是太宗文皇帝在洪武时期的海防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先后在即墨、登州、文登三地组建了海防守备营———即墨营、登州营和文登营。”
“太宗文皇帝与太祖高皇帝不同,太祖高皇帝对海上军事极其抵触,而太宗文皇帝却是极其重视,凡是好方法就是可以使用的方法,对于广袤的大海,想要击败倭寇,必然需要主动出击,也可以进行海上巡防,进而保护陆地,所以才会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事实证明,太宗文皇帝的决策是极其英明的,至少在永乐到宣德年间,倭寇即便曾经强行劫掠也被我大明战兵给击退了,而且洪武永乐年间,大明水师保持着高强战斗力,并且是积极主动地出海清剿倭寇浪人,针对来自倭寇的海上威胁,大明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所谓春巡与夏巡。”
主动出击,永远好过被动防御。
从洪武年间开始打造沿海防御体系,到永乐年间设置山东备倭都司与海防三大营,从中央的都督府,再到地方的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官、小旗官等构成严密的管理和战斗体系。
军屯制度既不误农事,又能养兵备倭,一举两得,故在明初的沿海卫所中得以推广。
除此之外,地方上又设置有巡检司,其所属的墩堡遍布沿海要地,形成了有效的侦察与防御体系,山东又设置了总督沿海兵马以专门镇压倭寇的备倭都司,协调沿海诸卫所的海防三营,总管青登莱等地海防事务的巡察海道和专门负责军事的兵备道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无疑有利于加强沿海各卫所的协同配合与机动作战能力,为山东海防提供了有利保障。
大明王朝还有春巡与夏巡,首先以舰队巡逻于海上,警戒侦察和寻机歼敌,当发现有倭寇深入内海,则利用报警通讯系统,集中水师与外岛守军协同歼灭,若是倭寇登陆,则以水师与沿海卫所驻军协同歼灭。
此外大明水师还经常出动舰队攻击敌占岛屿,粉碎倭寇的基地,这种进攻型战略的顶点是在追击倭寇的战斗中水师将士曾到达朝鲜海岸与琉球群岛。
再比如为了消除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郑和的船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之展开激战。
总之,歼敌于海上是海防战略的核心,更是一套卓有成效的海防体系。
可仁宣之后,明朝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船队被召回,大型舰只停止建造,岛屿基地被放弃,撤退政策使水师受到重创,海防线被从远海甚至外洋压回海岸。
自此以后,山东基本上完全丧失了海上防倭的主动权,而只能依靠沿岸工事进行被动抗倭,这种消极被动的防倭策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有大批倭寇进犯某处,本地官兵无力抵挡,临近卫所往往也来不及应援;等援军来到,倭寇早已将之洗劫一空,转战它处掠夺——被动防倭对于倭寇的这种流窜行动往往无可奈何。
再加上巡察海道这些文官的掣肘限制,玩忽职守,耽于享乐,甚至是贪腐受贿……致使好好的一套沿海备倭体系,就这么彻底糜烂了下去!
真要说起来,备倭体系糜烂,当真怪不得卫璋这些沿海卫所武将,哪怕他们自身也肯定有着贪腐之举,可毕竟那是个人行为,影响不了大局。
这大明沿海备倭体系的糜烂,不是某个人的原因,而是某个群体的原因!
就跟那长芦运司一样,有太多人想要这备倭都司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