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公对次子的看法不做评价,抬头看向长子:“老大,你怎么认为的?”

      宁大爷折扇在桌沿清点,不紧不慢的说:“为成事准备的再过周全,也抵不过个变字;便是将天时、地利考虑得当,还有个人和呢!而这天下最难把握的就是人心。成事难,败事易,便是不捣乱,只一个拖字……”

      宁三爷这回听懂了,顿时恍然大悟:“父亲,您是不赞成圣上之意啊!”

      “胡说!”宁公顿时沉下脸训斥,“圣上圣明烛照,臣子为何反对?为父虽已告老,但是忠君体国之心未减!圣上有令,岂敢不从?”

      宁三爷觉得自己说的没错,只是父亲不认他能如何?只能挪挪嘴不吭声了。

      宁二爷因听长兄提点也有所悟:“顺着陛下之意行事也是好的,朝堂诸公皆不反对,可见此事不管能不能成,上上下下都有好处。”

      宁公掀起眼皮看向次子,没好气的训斥:“事未做,何以言成与不成?为臣子需得忠心国事。

      虽说从古至今多少变革昙花一现,但陛下所为是为天下计,便有不成也是时机问题。

      我等臣子,左右不得时机,奈何不了外因,却能够做到配合陛下旨意。”

      宁三爷让他父亲绕的有些懵,心说,怹这到底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呢?

      他听不懂又不服气,只能低头掰着手指,竖起耳朵听兄长们说。

      宁二爷听着也费力,又清楚自己的才干不足以在长兄面前卖弄,便学着弟弟只听不语。

      大概宁公对这俩儿子的耐心也到底儿了,见他俩知趣儿便不再搭理,只和长子言说:“你在庶常馆学习,不需掺合这等事宜讨论,既然陛下乾纲独断,你该缄默的就要缄默。”

      宁大爷点头:“父亲所言极是,只是……鹿鸣书院当真不变?”

      宁公冷嗤一声:“官学要变的多了,哪里需要我们这间小小的书院跟上?朝堂各位大人多有心思,我们还是保持现状为好。

      况且,官学整顿不定多久,我们书院折腾不起。

      更何况,鹿鸣书院延传至今靠的也不是女学。”

      宁大爷想了想,看看弟弟们,又看看父亲,似有话要说,却又不知能不能说。

      宁公见此,心里一动,将耷拉着脑袋彼此较劲儿的两个儿子轰了出去。

      待到他们乘舟上岸,他才笑着对长子说:“你是想知道内阁之意?”

      宁大爷点头:“儿看内阁诸位大人虽反对却辄止……可陛下借国子监设女学之意明显,这是要为女子科举铺路啊!大人们对此竟是支持么?”

      他想用开明一词的,可是考虑到父亲未必爱听,便没说。

      宁公对长子格外有耐心,听他此言,不由温和笑言:“君与臣,很多时候都是在角力不假,可是这角力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