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目光微凝。

    他是工部官员,对棉花并不了解。

    只是听到一亩地能产棉六斤,心中也不由一惊。

    六斤,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就像夏之白所说,自古以来,华夏重的是丝枲,即麻、桑。

    这棉花是外来物,虽从汉代就传入了,但并没有引起重视,真正重视起来,还是到宋末元初,那时主要是因为人口太多,不得不想办法解决衣的问题,这才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起来。

    棉花真正出现世人眼前,也就一百年上下时间。

    夏之白却是艺高人胆大,竟想直接将棉花拔高到麻、桑之上,甚至还有让棉花制品取代麻、桑的想法。

    想法太大胆了。

    周宁苦笑道:“夏进士,这我恐无能为力,我对农业之事了解甚少,也不太清楚棉花的情况,因而给不出建议,不过若是夏进士执意想做,我也劝阻不了,只是建议夏进士谨之慎之。”

    “我是不了解详情。”

    “但就日常生活而言,并没听说太多棉花相关。”

    “虽然陛下有下相关诏书,但中国自古以来,都重桑麻,百姓也喜种桑麻,桑麻的售价也更高,只怕天下规定种植下,种棉花的终是少数,种桑麻的才是多数。”

    夏之白点头。

    事实的确如周宁所说。

    大明的确规定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但有这么多田地的,都喜欢去种桑麻,因为多余出的空隙,可以去种其他东西,而若是种木棉,基本就只能种木棉,比较下去,种木棉的经济利益太低。

    棉花真正走入天下视野时间太短。

    棉纺相较于已经成熟的缫(sao)丝技术跟麻纺技术太过粗糙,百姓也没那么多时间跟金钱去更换麻纺车,用现有的麻纺车去纺棉,效率自然高不上去。

    但这就是夏之白要改变。

    百姓没有余钱更换织造机械,但他却有这个能力。

    对百姓而言,棉纺相较丝织效益也不高,但棉麻作为大众衣料,市场却极为宽广。

    他完全可以将百姓手中的棉花收上来,然后再用新的织造机械,进行棉纺,有效的提高织机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