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李郁也忍不住多瞅了几眼,询问一旁的小厮。

    “这姑娘是哪家的?”

    “正是本楼的花枝姑娘,刚从扬州留学归来。”

    “啊,果然是学业有成。以后换个称呼吧?”

    “李爷请指示。”小厮掏出了纸笔,开始记录。

    这是眠月楼上下的共识,李郁对于风月的理解,入木三分。

    凡是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定有深意。

    风月文学的迅哥儿既视感。

    若干年来,说不定他能和管仲并列。

    “留过学的,再叫姑娘就落了下乘。叫老师吧?”

    “哎,好的好的。”

    花枝老师,听说后喜上眉梢。

    特意泡了一杯绿茶,给李郁送上。

    师者,传道授解惑也。

    好名字。

    很快,留学取经的风气就愈演愈烈。

    各家楼子,都派出了最精锐的姑娘渡江留学,所有费用由本楼承担。

    而公费的名额毕竟有限,于是眼馋的人,又掀起了自费留学的风气。

    拿着多年的积蓄,去缴纳学费。

    江北、江南的人文交流,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巅峰。

    以至于,互相鄙视的情况都少了许多。

    时人戏称,大内斗省,粘不到一块,最后靠姑娘们缝补。

    后遗症就是,走在大街上洒一把黄豆,能砸三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