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楚泽武点点头说道:“我齐国大军从阿巴斯港,或者从布什尔港登陆,直捣伊斯法罕。以咱们的战力,阿富汗人肯定会被逐出伊斯法罕。你说,到时候,他们会逃到哪里去?……肯定会逃到坎大哈呀!届时,咱们西州驻屯军联合喀拉特汗国,跨越茫茫戈壁和大漠,直接掏了阿富汗人的老巢,绝了他们的后路,与我主力大军前后夹击,当能彻底覆灭这股部落叛军。说不定,通过这场战争,还能将咱们齐国的势力延伸至阿富汗。”
李延良想了想,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诚如楚泽武所言,若要彻底解决阿富汗人,不仅要从正面战场击败他们,夺回伊斯法罕,而且还要釜底抽薪,攻占坎大哈,直接断了他们的后路。
自己一路心思恍惚,为了一段不切实际的儿女之情,竟然未能深入想到此节。
“也不知道,西州的印度土著在整训过后,是否可堪一战?”
早在印度商社刚成立之初,苏拉特、安丰(今印度西南部柯钦市)、宁阳(今印度朋迪榭里,也译作本地治理)等几个齐国商站据点就雇佣了一些本地人组建护卫队,以保护齐国商人及货物的安全。
随着印度商社的日益壮大,商社便开始招募少数本土人员和一些欧印混血儿,在要塞和殖民城市进行警卫工作。这些欧印混血儿,基本是葡萄牙人与当地印度人所生,他们被商社看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和齐国人同属于“外来人”,没有太多的本地宗教信仰,便于笼络和管理。
此外,商社也招募过零星的拉其普特人等印度教高种姓人群与齐国人混编组成护卫队,但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
直到1670年左右,齐国通过多年的渗透,逐步控制了科钦王国,并夺取了该王国的军事指挥权,印度商社便开始着力建设和发展印度地方仆从军队,为齐国的经济殖民扩张提供必要的武力支撑。
汉兴七年(1677年)爆发的第一次齐印战争,在攻克苏拉特战役中,一万余科钦地方仆从部队在少许齐国陆军的带领下,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齐国在莫卧儿帝国割让的莫州总督区(今印度古杰拉特邦卡提阿瓦半岛)也开始全力组建以地方土著为主导的仆从军,平时用于维持地方秩序,在战时,便随同齐国陆军征伐各地,以及跨过大洋,经略阿拉伯和东非地区。
在整个印度地区,包括印度商社和孟加拉商社在内的诸多地方仆从武装分为齐国籍和土著雇佣兵部队。不过相较于印度地区庞大的人口资源,来自齐国本土的官兵总是少于当地的土著雇佣兵。
那些印度当地人参加齐国殖民仆从军队的主要原因是,自第一次齐印战争后,莫卧儿帝国便呈现出不可抑制地衰落,中央威权不再,地方总督和土邦王公纷纷划地自保,各地民生经济愈发艰难。印度早已就存在雇佣军事劳动力的市场,一些地区的高种姓印度教徒或者真神教徒,为了生计,转变为专业雇佣兵群体。
他们在日渐社会商品化经济的影响趋势下,依靠出卖劳动力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这些人员本身并没有近代国家观念和认同感。在这些服役的印籍官兵眼中,齐国人与这个时期的印度各级封建主相差不大,并无多大的区别。只要不违背传统村社认同感与宗教信仰,能领取满意的军饷,他们就愿意向任何出资招募的雇主效忠。南印度的泰卢固人、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等适合招募的部族,均被认为是“质量”不错的兵源,大量被吸纳进去。
目前,齐国在印度地区的武装力量构成是:少数齐国正规陆军部队--三个团七千余人,分驻孟加拉、科钦王国以及莫州,与大量地方土著仆从部队--这部分军队总数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在1695年之前,齐国各地驻屯军曾有一个规定,非齐国现役军人不能担任军官。因此,在人数众多的地方仆从军中,以军官身份在部队服役的皆为是齐国人士。在这一背景下,除愿意留在仆从部队的齐国普通士兵或者齐印混血士兵外,剩下的土著士兵部队就组成了齐国在印度作战的军队主要来源构成与主力。
后来,为了笼络人心,在1695年齐国将低阶军官的晋升通道放开,允许非齐国人担任宣节校尉(少校)以下军阶的军官。不过,为了挟制印度地方仆从部队,军中所有的技术兵种和炮兵部队,皆由齐国人亲自控制。
至于仆从军队的兵源,除高种姓的印度教战士或农民外,大量的真神教徒和低种姓人群也被募征与吸纳进入部队中。因为相比前者,后面两类身份士兵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畏惧出海作战。
尽管齐国各地驻屯军中,不少士兵是高种姓出身,但齐国军方为便于管制,会刻意淡化种姓意识,不过,会将相同宗教信仰的士兵划入统一连队。
尽管印度土著仆从兵表现出一定的纪律与服从性,但在日常训练和管理中,仍旧会遭到齐国军官歧视和各种不公正对待,对他们的忠诚和战力,报以怀疑态度。不过,大体上,印籍士兵还是能忍受来自齐国上司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努力作战并保持印度雇佣兵的职业道德感。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在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印度土著雇佣兵看来,作为被雇佣的军事劳动力,不能因为一些不利因素影响自身职业的口碑,砸了自己的饭碗。
况且,加入齐国地方仆从部队,成为一名雇佣军人,每月都能按时领取不菲的饷银,毕竟是一份非常有前途和有保障的职业。
(本章完)
李延良想了想,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诚如楚泽武所言,若要彻底解决阿富汗人,不仅要从正面战场击败他们,夺回伊斯法罕,而且还要釜底抽薪,攻占坎大哈,直接断了他们的后路。
自己一路心思恍惚,为了一段不切实际的儿女之情,竟然未能深入想到此节。
“也不知道,西州的印度土著在整训过后,是否可堪一战?”
早在印度商社刚成立之初,苏拉特、安丰(今印度西南部柯钦市)、宁阳(今印度朋迪榭里,也译作本地治理)等几个齐国商站据点就雇佣了一些本地人组建护卫队,以保护齐国商人及货物的安全。
随着印度商社的日益壮大,商社便开始招募少数本土人员和一些欧印混血儿,在要塞和殖民城市进行警卫工作。这些欧印混血儿,基本是葡萄牙人与当地印度人所生,他们被商社看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和齐国人同属于“外来人”,没有太多的本地宗教信仰,便于笼络和管理。
此外,商社也招募过零星的拉其普特人等印度教高种姓人群与齐国人混编组成护卫队,但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
直到1670年左右,齐国通过多年的渗透,逐步控制了科钦王国,并夺取了该王国的军事指挥权,印度商社便开始着力建设和发展印度地方仆从军队,为齐国的经济殖民扩张提供必要的武力支撑。
汉兴七年(1677年)爆发的第一次齐印战争,在攻克苏拉特战役中,一万余科钦地方仆从部队在少许齐国陆军的带领下,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齐国在莫卧儿帝国割让的莫州总督区(今印度古杰拉特邦卡提阿瓦半岛)也开始全力组建以地方土著为主导的仆从军,平时用于维持地方秩序,在战时,便随同齐国陆军征伐各地,以及跨过大洋,经略阿拉伯和东非地区。
在整个印度地区,包括印度商社和孟加拉商社在内的诸多地方仆从武装分为齐国籍和土著雇佣兵部队。不过相较于印度地区庞大的人口资源,来自齐国本土的官兵总是少于当地的土著雇佣兵。
那些印度当地人参加齐国殖民仆从军队的主要原因是,自第一次齐印战争后,莫卧儿帝国便呈现出不可抑制地衰落,中央威权不再,地方总督和土邦王公纷纷划地自保,各地民生经济愈发艰难。印度早已就存在雇佣军事劳动力的市场,一些地区的高种姓印度教徒或者真神教徒,为了生计,转变为专业雇佣兵群体。
他们在日渐社会商品化经济的影响趋势下,依靠出卖劳动力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这些人员本身并没有近代国家观念和认同感。在这些服役的印籍官兵眼中,齐国人与这个时期的印度各级封建主相差不大,并无多大的区别。只要不违背传统村社认同感与宗教信仰,能领取满意的军饷,他们就愿意向任何出资招募的雇主效忠。南印度的泰卢固人、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等适合招募的部族,均被认为是“质量”不错的兵源,大量被吸纳进去。
目前,齐国在印度地区的武装力量构成是:少数齐国正规陆军部队--三个团七千余人,分驻孟加拉、科钦王国以及莫州,与大量地方土著仆从部队--这部分军队总数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在1695年之前,齐国各地驻屯军曾有一个规定,非齐国现役军人不能担任军官。因此,在人数众多的地方仆从军中,以军官身份在部队服役的皆为是齐国人士。在这一背景下,除愿意留在仆从部队的齐国普通士兵或者齐印混血士兵外,剩下的土著士兵部队就组成了齐国在印度作战的军队主要来源构成与主力。
后来,为了笼络人心,在1695年齐国将低阶军官的晋升通道放开,允许非齐国人担任宣节校尉(少校)以下军阶的军官。不过,为了挟制印度地方仆从部队,军中所有的技术兵种和炮兵部队,皆由齐国人亲自控制。
至于仆从军队的兵源,除高种姓的印度教战士或农民外,大量的真神教徒和低种姓人群也被募征与吸纳进入部队中。因为相比前者,后面两类身份士兵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畏惧出海作战。
尽管齐国各地驻屯军中,不少士兵是高种姓出身,但齐国军方为便于管制,会刻意淡化种姓意识,不过,会将相同宗教信仰的士兵划入统一连队。
尽管印度土著仆从兵表现出一定的纪律与服从性,但在日常训练和管理中,仍旧会遭到齐国军官歧视和各种不公正对待,对他们的忠诚和战力,报以怀疑态度。不过,大体上,印籍士兵还是能忍受来自齐国上司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努力作战并保持印度雇佣兵的职业道德感。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在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印度土著雇佣兵看来,作为被雇佣的军事劳动力,不能因为一些不利因素影响自身职业的口碑,砸了自己的饭碗。
况且,加入齐国地方仆从部队,成为一名雇佣军人,每月都能按时领取不菲的饷银,毕竟是一份非常有前途和有保障的职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