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适觉得,如果沈三郎在这里安家落户,三五年内做到饶州首富其实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他所惊讶的是,这位年轻人在自己赚钱之余,还能收获被他赚去钱财之人的好感,这就是真正的本事了。
当然,沈三郎为了贴补学校建设经费兴办起来的这些作坊,在某些洪氏族人眼中被视为了自家之物。毕竟他们洪氏才是提倡兴建小学校的发起者,而沈三郎不过是替洪氏主办这件事的负责人,那么这些作坊理论上也就应该是属于洪氏的产业才对。
一族之内本就是良莠不齐,哪怕洪皓这一支出了四个进士,也并不代表鄱阳洪氏其他各支都能在举业上有所成就的。因此洪氏的大多数族人,还是要从事农业、商业以养家糊口的。而洪皓父子虽然创下了一门四进士的荣誉,但是常年被秦相打压的他们,也无力给族人带去更多的特权庇护,自然也就没有给族人创造什么发家致富的门路。
现在从表面看起来,沈三郎一下为洪家创造出了这么多财富,这些洪氏族人自然就变的蠢蠢欲动,试图把这些产业划拨到自己手中,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么,这也是家族存在的意义不是。
如果这些族人只是想要分一杯羹,洪适觉得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他这个族长应该照顾族人的责任。但是有些人的胃口实在太大了些,他们想要的可不是分一杯羹,而是想要把沈三郎赶走,接手部的新办产业,这就有些过分了。
先不说,这沈三郎是二弟的入门弟子,就这层关系上来说,这些族人其实想要吞并的乃是二弟这一房的利益。其次,沈三郎一个外乡人都尚且知道把利益分享给本地乡人,而这些族人却想着要独占利益,这要是传了出去,洪氏的名声不就毁了么。
最后,相比起这些利益不菲的产业,洪适更看好沈三郎这个人。有这样一个人在手上,洪氏难道还会怕没有发家致富的门路吗?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要把制造蜂蜜的蜜蜂赶走,也只有那些目光短浅的小人才干得出这等傻事。
所以一直以来,洪适对于族人的各种明示暗示都当做不知道,就是懒得搭理他们。反正他也料定了,这些族人既没有本事去对付沈三郎,也不敢对自己有什么不恭敬的举动。只是他倒是没想到,他们煽动不了自己,却把三弟给哄了过来。
如果不是有二弟在场,他都真有心好好训斥三弟一通了。身为一名进士,这么容易就受人左右,这今后在朝中又要如何立足呢?
就是洪适冷眼旁观两位兄弟争论的时候,管家洪福匆匆跑了过来。他远远望到了亭子里两位老爷的激烈争辩,因此也不敢直楞楞的走过来,就站在亭子不远处高声禀报道“三位老爷,宫内派人到了府上,说是要替官家传话给几位老爷,还请三位老爷定夺。”
亭子里的三兄弟闻言都站了起来,洪适快步走到亭子的出口向管家问道“问清楚了吗?确实是官家派来的人?”“确实是,已经看过朱记了…”
因为宫内的突然来人,使得一场兄弟之间的争吵曳然而止,三人匆匆的赶去了前院,洪适还一边思考着,这个时候官家派人过来究竟是什么用意。
不过洪适的疑惑在见过了宫内派出的使者之后,总算是被解开了。官家这次派人过来,可不是想起了自己父亲对大宋的功劳,而是因为二弟去年上的一份论钱制的札子。当然,官家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那么不通人情的君王,还顺便下了一道手书大肆赞扬了一通洪皓的平生功绩。
作为入内内侍省一名排位相当靠后的内侍左班殿直,张世庸能够获得这个外出宣旨的任务,可不是因为他颇受张阁长去为的信赖,而是其他人觉得这份跑腿的任务无利可图,才推到了他的头上而已。
不过在宫内沉浮了十余年的张世庸却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他未来的任务。接到了这个任务之后,他托人抄来了洪遵所上的札子,看完之后他便意识到,如果洪遵真的能够做到这份札子上一半的内容,那么一个参知政事的位置是跑不掉的,谁让现在这位官家对于财货方面的看重,实在是有过于前人呢。
只是他也知道,凭他的身份是攀附不上以气节闻名的洪氏的,而且现在洪氏正在守孝期间,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帮助,等到洪氏复起,哪里还会记得他这个小小的内侍。因此他把目光放在了洪遵的弟子沈三郎身上,这位不仅是官家这次宣召的对象,也是预定好将来为宫内敛财的人选。
官家南渡之后,官家身边的内侍一度通过干预朝政和军中人事而获得了莫大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随着苗、刘兵变对宫内内侍的清洗而烟消云散了去。因为这次兵变,宫内的内侍们算是认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他们想要像大唐和五代时期的前辈那样风光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于是他们现在剩下的最后一点念想,就是围绕着官家左右,然后借助官家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日后年老时也好有笔资财傍身养老啊。对于他们这些内侍来说,外放监当官,特别是市舶司的监当官实乃是头等肥缺,其次就是负责督造各种御用器具的督造官。
奈何僧多粥少,这些肥缺不是几位阁长的亲信根本轮不到啊。可是眼下多出了一个向海外出售空头官职的勾当来,趁着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张世庸自然是要好好同这位沈三郎好好亲近亲近的。特别是这位沈三郎的老师,今后还有可能为朝廷办理钱制变革,这就更让他喜出望外了。
搭上了这条线,他的下半辈子就真的有了保障了。因此在洪氏兄弟面前,他倒是表现的相当稳重,几句场面话交代完毕之后,他便对着洪遵说道“几位官人大约也清楚了,官家命我过来除了向你们慰问之外,其实还有向洪二官人了解钱制改革方面的事宜。
洪二官人年前上的那份论钱制的札子,官家以为是大有利于国家的。可是札子上写的诸多条务,官家还是有些不太了解,需要有个熟悉这些条务的人员在旁以备咨询。原本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洪二官人,但是官家也不能不让人尽孝啊。
因此官家最后决定退而求其次,让洪二官人的高足沈敏回临安听候召见询问,不知洪二官人可有什么意见吗?”
三兄弟互相对视了一眼,洪遵这才开口回道“那么还请张内侍稍候,我这就派人把沈三郎找来…”
当然,沈三郎为了贴补学校建设经费兴办起来的这些作坊,在某些洪氏族人眼中被视为了自家之物。毕竟他们洪氏才是提倡兴建小学校的发起者,而沈三郎不过是替洪氏主办这件事的负责人,那么这些作坊理论上也就应该是属于洪氏的产业才对。
一族之内本就是良莠不齐,哪怕洪皓这一支出了四个进士,也并不代表鄱阳洪氏其他各支都能在举业上有所成就的。因此洪氏的大多数族人,还是要从事农业、商业以养家糊口的。而洪皓父子虽然创下了一门四进士的荣誉,但是常年被秦相打压的他们,也无力给族人带去更多的特权庇护,自然也就没有给族人创造什么发家致富的门路。
现在从表面看起来,沈三郎一下为洪家创造出了这么多财富,这些洪氏族人自然就变的蠢蠢欲动,试图把这些产业划拨到自己手中,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么,这也是家族存在的意义不是。
如果这些族人只是想要分一杯羹,洪适觉得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他这个族长应该照顾族人的责任。但是有些人的胃口实在太大了些,他们想要的可不是分一杯羹,而是想要把沈三郎赶走,接手部的新办产业,这就有些过分了。
先不说,这沈三郎是二弟的入门弟子,就这层关系上来说,这些族人其实想要吞并的乃是二弟这一房的利益。其次,沈三郎一个外乡人都尚且知道把利益分享给本地乡人,而这些族人却想着要独占利益,这要是传了出去,洪氏的名声不就毁了么。
最后,相比起这些利益不菲的产业,洪适更看好沈三郎这个人。有这样一个人在手上,洪氏难道还会怕没有发家致富的门路吗?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要把制造蜂蜜的蜜蜂赶走,也只有那些目光短浅的小人才干得出这等傻事。
所以一直以来,洪适对于族人的各种明示暗示都当做不知道,就是懒得搭理他们。反正他也料定了,这些族人既没有本事去对付沈三郎,也不敢对自己有什么不恭敬的举动。只是他倒是没想到,他们煽动不了自己,却把三弟给哄了过来。
如果不是有二弟在场,他都真有心好好训斥三弟一通了。身为一名进士,这么容易就受人左右,这今后在朝中又要如何立足呢?
就是洪适冷眼旁观两位兄弟争论的时候,管家洪福匆匆跑了过来。他远远望到了亭子里两位老爷的激烈争辩,因此也不敢直楞楞的走过来,就站在亭子不远处高声禀报道“三位老爷,宫内派人到了府上,说是要替官家传话给几位老爷,还请三位老爷定夺。”
亭子里的三兄弟闻言都站了起来,洪适快步走到亭子的出口向管家问道“问清楚了吗?确实是官家派来的人?”“确实是,已经看过朱记了…”
因为宫内的突然来人,使得一场兄弟之间的争吵曳然而止,三人匆匆的赶去了前院,洪适还一边思考着,这个时候官家派人过来究竟是什么用意。
不过洪适的疑惑在见过了宫内派出的使者之后,总算是被解开了。官家这次派人过来,可不是想起了自己父亲对大宋的功劳,而是因为二弟去年上的一份论钱制的札子。当然,官家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那么不通人情的君王,还顺便下了一道手书大肆赞扬了一通洪皓的平生功绩。
作为入内内侍省一名排位相当靠后的内侍左班殿直,张世庸能够获得这个外出宣旨的任务,可不是因为他颇受张阁长去为的信赖,而是其他人觉得这份跑腿的任务无利可图,才推到了他的头上而已。
不过在宫内沉浮了十余年的张世庸却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他未来的任务。接到了这个任务之后,他托人抄来了洪遵所上的札子,看完之后他便意识到,如果洪遵真的能够做到这份札子上一半的内容,那么一个参知政事的位置是跑不掉的,谁让现在这位官家对于财货方面的看重,实在是有过于前人呢。
只是他也知道,凭他的身份是攀附不上以气节闻名的洪氏的,而且现在洪氏正在守孝期间,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帮助,等到洪氏复起,哪里还会记得他这个小小的内侍。因此他把目光放在了洪遵的弟子沈三郎身上,这位不仅是官家这次宣召的对象,也是预定好将来为宫内敛财的人选。
官家南渡之后,官家身边的内侍一度通过干预朝政和军中人事而获得了莫大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随着苗、刘兵变对宫内内侍的清洗而烟消云散了去。因为这次兵变,宫内的内侍们算是认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他们想要像大唐和五代时期的前辈那样风光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于是他们现在剩下的最后一点念想,就是围绕着官家左右,然后借助官家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日后年老时也好有笔资财傍身养老啊。对于他们这些内侍来说,外放监当官,特别是市舶司的监当官实乃是头等肥缺,其次就是负责督造各种御用器具的督造官。
奈何僧多粥少,这些肥缺不是几位阁长的亲信根本轮不到啊。可是眼下多出了一个向海外出售空头官职的勾当来,趁着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张世庸自然是要好好同这位沈三郎好好亲近亲近的。特别是这位沈三郎的老师,今后还有可能为朝廷办理钱制变革,这就更让他喜出望外了。
搭上了这条线,他的下半辈子就真的有了保障了。因此在洪氏兄弟面前,他倒是表现的相当稳重,几句场面话交代完毕之后,他便对着洪遵说道“几位官人大约也清楚了,官家命我过来除了向你们慰问之外,其实还有向洪二官人了解钱制改革方面的事宜。
洪二官人年前上的那份论钱制的札子,官家以为是大有利于国家的。可是札子上写的诸多条务,官家还是有些不太了解,需要有个熟悉这些条务的人员在旁以备咨询。原本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洪二官人,但是官家也不能不让人尽孝啊。
因此官家最后决定退而求其次,让洪二官人的高足沈敏回临安听候召见询问,不知洪二官人可有什么意见吗?”
三兄弟互相对视了一眼,洪遵这才开口回道“那么还请张内侍稍候,我这就派人把沈三郎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