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和南昭的边境上,一队风尘仆仆的游学队伍,正不急不徐地往南昭的方向而去。

    领队的老师,是青州城青山书院的杜夫子。

    杜夫子是当朝的举人,屡试不第之后,便回到了老家青州城做了个教书夫子,座下弟子也出了不少举人,在青州城颇有声望。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许多有见地的夫子,都会隔个两三年,特意拿出时间带着学生们出去游学,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真正的民间疾苦,让他们懂得读书真正的目的。

    青山书院自开院以来,便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游学,争取让每一个学子,都有机会出去长见识。

    这次游学,便是由他和其他两位夫子一同带队。

    时近午时,车队找了个平缓的地方停下。负责游学队伍安全的镖师们四处查看了一番,确定没有危险后,便让师生们下来。

    游学路上很难保证不遇到危险,虽然大周和南昭国的关系挺好,但谁能保证路上不会蹦出来几个山贼强盗。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没人保护,出门游学跟送死也没多大区别。

    师生们下车之后,没有急着吃东西,而是先找地方解决三急。

    完了之后又先四处欣赏一下风景,抒发一下情怀,甚至再即兴作两首诗。游学的这种氛围,是在书院里体会不到的。所有的学子都十分珍惜,并享受这样的时光。

    学生作了诗,自然是要请夫子点评的,杜夫子年纪四十多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舟车劳顿对他来说,很是不易,没有去跟那些学子们凑热闹,让另外两位夫子去指点学生们。

    他独自坐在一边歇息,扭头看见学子队伍外一道略显得有些不合群的身影,于是朝他喊了一声,“林寒,你过来。”

    见林寒抬脚往这边来,杜夫子眼里闪过一丝喜爱。林寒不是他的学生,是他师兄华夫子的学生。

    说起来,他跟他师兄华夫子,还真是难兄难弟。他屡试不第,他师兄是伤了腿无缘科举,都回到淮阳府当教书先生。这林寒,便是他师兄前几年收的学生,后来去了京都,前年却不知因何原因,回了青州,也没去淮阳府找他师兄。

    他师兄怕耽误了林寒的学业,特意写信来,让他多照顾林寒一些。

    按他说,林寒这样的身份,还需要他们这群穷教书的照顾吗?人家姐姐是护国公主,姐夫是王爷,如今好像还掌管着炎沙。

    有这样权势滔天的亲戚,林寒根本不缺资源和照顾。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身份,让林寒在书院里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

    除了一些想要巴结讨好林寒的人会时不时往他跟前凑,其他有志向的学生,都尽量跟林寒保持着距离,生怕被人说是想攀关系。林寒这孩子年纪不大,但心性却十分成熟,他很清楚那些往跟前凑的人打的什么主意,向来对他们不假辞色。

    一来二去的,林寒身边竟然一个知交都没有,在书院里独来独往,看着有些孤寂。

    这次出来游学,他本是想带着林寒出来散心,跟那些好学生给处出些感情来,但出来这都两三个月了,也没看到什么进展。

    林寒走到跟前,对着杜夫人恭敬一拜:“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