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子,你说这世事为何总是不得两全?”
在朱元璋的特意吩咐之下,其余的护卫侍从都落后了二人一大截,唯有徐钦紧跟在他近旁。
“陛下,臣以为,世事并非是不得两全,只是凡是都有因果,有因才有果,而有得却也必定有失,此乃自然之理。只是人往往只想得果却不想种因,又或是什么都想要,故而徒增烦恼罢了。”面对朱元璋的突然有感而问,徐钦依然保持着极度的冷静。
“呵呵,莫非你还信佛不成?”
朱元璋闻言,扭头带着戏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
“回陛下,臣不怎么信佛,臣只信陛下的英明神武!这天下能得太平美满,臣能有荣华富贵,全赖陛下之神武英名,若是满天神佛真有莫大的庇佑之能,那昔日庙里的和尚岂能饿死?臣只是觉得,他们说的有些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所以就随便说说,也不知是不是佛家箴言。”
“哈哈哈!你真是个小滑头!相信就算是真有佛,怕是贡品也要被你给骗了去。”朱元璋听他两句正经没有,便又开始插科打诨,不由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他很喜欢徐钦这种风格,乍一听诙谐幽默,仔细一品却又貌似还靠谱。
“臣不敢,不过若是真有佛,他们又真是法力无边,那自然也用不着贡品,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
“是啊,若是佛也需要人间献上香火供奉,自然也就无甚稀奇的了。因果得失,那你说说,朕有何得失?”
“臣不敢妄议朝政。”
“有什么不敢的?你不就是有话想说么?朕恕你无罪,你想说什么就说来看看吧!”朱元璋的心情好转,不过其思维可一直不曾有半点真的放松,故而很容易便听出了徐钦的话外之音。
“那臣就斗胆妄议了!还望陛下莫要怪罪。就拿卫所和海禁两策来说吧!创建卫所,确实可以起到寓兵于农的效果,陛下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粮秣,自然是大大的善政。可相应的,士卒屯田自养,则必然将大量精力用于耕种,时日一长,必然疏于战阵。其实陛下也明白,像重要的京卫、边兵,还是得朝廷拨付粮草军饷才可保证较高的战力。此乃其一,在军队士卒上的花费和他们的战力,就是鱼和熊掌,不可面面兼得。再说海禁,海禁一策确实可安靖海疆,但资货往来本是常情,况沿海多山、少良田,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之民也早已习惯出海打渔或海运货物补充家资,如今陛下禁片板不得下海,虽可让百姓不枉受刀兵,可也断了他们半条持家之路,故而臣时有听闻,海边百姓生活不免有些困苦。此乃其二,平安和富足,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听他这话,朱元璋暗暗有些诧异,照理来说徐钦不会看不出来他想暗示的是什么,可偏偏费了好大的劲,却扯的是一通卫所和海禁的事情。这和他原本估计的完全不同,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啊!
实际上,徐钦也心里也明白,这应该是朱棣临走之前的那一套组合拳引起的效果。这个老四几乎完美的表现,说没有给朱元璋造成任何触动,那肯定是扯淡,要打仗能打仗,要安民也能安民,要决断有决断。而且最重要的做事沉稳,不像老二老三之流,三天两头惹点事出来,几乎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出过什么纰漏,也能礼贤下士,除了长幼排序几乎就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但这长幼却是最大的问题,涉及到日后江山传承的传统问题。传统这个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也无法准确的言述,却是实打实存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未来的关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前唐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弑兄囚父上位,树立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反面例子之后,几乎每一次传承都是鲜血淋漓,宫廷政变此起彼伏,近三百年的国祚中,仅是规模较大、历史有名的政变就有神龙、唐隆、景龙、马嵬、甘露等一大串,如果在算上名气比较小的、没成功的,更是有二三十起,整个大明宫的朱红色几乎全是由李唐皇室的鲜血浇染成的。朱元璋本就是个重亲情的人,当然不愿意见到日后出现此等可怕的景象,因此长幼有序就成了他最大的坚持。
徐钦很清楚这一点,而且现在名分既定,在朱允炆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哪怕是朱元璋再感动于朱棣的好,也不可能突然就改变主意。所以多说无益,反而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倾向,倒不如东拉西扯一通,顺便强调自己站在绝对中立的位置上,以图后面的关键机会。
当然了,他说得这些其实也不是完全的胡扯,相信以朱元璋的聪明,并不难看出这些政策的危险和弊端。如果机会合适,他不介意在这些遗毒上面打开一个口子,只要有了一个口子,后面要进一步改革,阻力也就自然会小很多。
“那你倒是说说,该怎么个取舍法?”
“以小子浅见,凡事过犹不及。其实在卫所上面,陛下应该早已想到了,咱们还是得要一些专事征战的卫所。实际上就是把卫所分为两部,一部就是专职战兵,可谓之为主兵;一部半农半兵,寓兵于农,却也不彻底废了操练,还可以承担内地安靖地方之任,可谓之预备兵或辅兵。有征战,自然是主兵先上,万一规模较大,需进一步增加兵力,再由辅兵经过整训之后加以补充,此等进退有序,自然不虞兵无战力。而海禁方面,禁自然是要禁的,可也不妨开几个口岸,允服从王化的海外藩属持令交易,以为榜样和赏赐,同时也能适当学习前宋以海贸获利,充实国库之益,岂不一举多得?”
“嗯,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大体其实都是堵不如疏的路子。朕会考虑考虑,另外你也再先想想详细的陈条,待此间事了,再合计合计这些事。”
“臣遵旨。”徐钦当然明白他所说的“此间事”是什么事了。
在朱元璋的特意吩咐之下,其余的护卫侍从都落后了二人一大截,唯有徐钦紧跟在他近旁。
“陛下,臣以为,世事并非是不得两全,只是凡是都有因果,有因才有果,而有得却也必定有失,此乃自然之理。只是人往往只想得果却不想种因,又或是什么都想要,故而徒增烦恼罢了。”面对朱元璋的突然有感而问,徐钦依然保持着极度的冷静。
“呵呵,莫非你还信佛不成?”
朱元璋闻言,扭头带着戏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
“回陛下,臣不怎么信佛,臣只信陛下的英明神武!这天下能得太平美满,臣能有荣华富贵,全赖陛下之神武英名,若是满天神佛真有莫大的庇佑之能,那昔日庙里的和尚岂能饿死?臣只是觉得,他们说的有些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所以就随便说说,也不知是不是佛家箴言。”
“哈哈哈!你真是个小滑头!相信就算是真有佛,怕是贡品也要被你给骗了去。”朱元璋听他两句正经没有,便又开始插科打诨,不由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他很喜欢徐钦这种风格,乍一听诙谐幽默,仔细一品却又貌似还靠谱。
“臣不敢,不过若是真有佛,他们又真是法力无边,那自然也用不着贡品,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
“是啊,若是佛也需要人间献上香火供奉,自然也就无甚稀奇的了。因果得失,那你说说,朕有何得失?”
“臣不敢妄议朝政。”
“有什么不敢的?你不就是有话想说么?朕恕你无罪,你想说什么就说来看看吧!”朱元璋的心情好转,不过其思维可一直不曾有半点真的放松,故而很容易便听出了徐钦的话外之音。
“那臣就斗胆妄议了!还望陛下莫要怪罪。就拿卫所和海禁两策来说吧!创建卫所,确实可以起到寓兵于农的效果,陛下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粮秣,自然是大大的善政。可相应的,士卒屯田自养,则必然将大量精力用于耕种,时日一长,必然疏于战阵。其实陛下也明白,像重要的京卫、边兵,还是得朝廷拨付粮草军饷才可保证较高的战力。此乃其一,在军队士卒上的花费和他们的战力,就是鱼和熊掌,不可面面兼得。再说海禁,海禁一策确实可安靖海疆,但资货往来本是常情,况沿海多山、少良田,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之民也早已习惯出海打渔或海运货物补充家资,如今陛下禁片板不得下海,虽可让百姓不枉受刀兵,可也断了他们半条持家之路,故而臣时有听闻,海边百姓生活不免有些困苦。此乃其二,平安和富足,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听他这话,朱元璋暗暗有些诧异,照理来说徐钦不会看不出来他想暗示的是什么,可偏偏费了好大的劲,却扯的是一通卫所和海禁的事情。这和他原本估计的完全不同,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啊!
实际上,徐钦也心里也明白,这应该是朱棣临走之前的那一套组合拳引起的效果。这个老四几乎完美的表现,说没有给朱元璋造成任何触动,那肯定是扯淡,要打仗能打仗,要安民也能安民,要决断有决断。而且最重要的做事沉稳,不像老二老三之流,三天两头惹点事出来,几乎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出过什么纰漏,也能礼贤下士,除了长幼排序几乎就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但这长幼却是最大的问题,涉及到日后江山传承的传统问题。传统这个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也无法准确的言述,却是实打实存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未来的关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前唐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弑兄囚父上位,树立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反面例子之后,几乎每一次传承都是鲜血淋漓,宫廷政变此起彼伏,近三百年的国祚中,仅是规模较大、历史有名的政变就有神龙、唐隆、景龙、马嵬、甘露等一大串,如果在算上名气比较小的、没成功的,更是有二三十起,整个大明宫的朱红色几乎全是由李唐皇室的鲜血浇染成的。朱元璋本就是个重亲情的人,当然不愿意见到日后出现此等可怕的景象,因此长幼有序就成了他最大的坚持。
徐钦很清楚这一点,而且现在名分既定,在朱允炆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哪怕是朱元璋再感动于朱棣的好,也不可能突然就改变主意。所以多说无益,反而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倾向,倒不如东拉西扯一通,顺便强调自己站在绝对中立的位置上,以图后面的关键机会。
当然了,他说得这些其实也不是完全的胡扯,相信以朱元璋的聪明,并不难看出这些政策的危险和弊端。如果机会合适,他不介意在这些遗毒上面打开一个口子,只要有了一个口子,后面要进一步改革,阻力也就自然会小很多。
“那你倒是说说,该怎么个取舍法?”
“以小子浅见,凡事过犹不及。其实在卫所上面,陛下应该早已想到了,咱们还是得要一些专事征战的卫所。实际上就是把卫所分为两部,一部就是专职战兵,可谓之为主兵;一部半农半兵,寓兵于农,却也不彻底废了操练,还可以承担内地安靖地方之任,可谓之预备兵或辅兵。有征战,自然是主兵先上,万一规模较大,需进一步增加兵力,再由辅兵经过整训之后加以补充,此等进退有序,自然不虞兵无战力。而海禁方面,禁自然是要禁的,可也不妨开几个口岸,允服从王化的海外藩属持令交易,以为榜样和赏赐,同时也能适当学习前宋以海贸获利,充实国库之益,岂不一举多得?”
“嗯,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大体其实都是堵不如疏的路子。朕会考虑考虑,另外你也再先想想详细的陈条,待此间事了,再合计合计这些事。”
“臣遵旨。”徐钦当然明白他所说的“此间事”是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