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茹瑺等人肯定也是不愿被人当做垫脚石,于是他们才将目光聚焦到了自己身上。
论实力背景,自己乃是开国第一武勋世家继承人,未来武班之首脑,现在又加上了未来皇帝姐夫的身份,只要他不太作,接下来这几十年都是稳稳的朝堂柱石。恰巧此人又和那位空谈帝师不合,有他的帮衬,即使是未来帝师想动他们,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更可以借这条线,和储君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至于太过生疏。
况且自己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年轻。
实在是太年轻了,年轻既是资本,又是劣势,然而优劣之说,也看事对谁而言。对茹、翟等人,这种年轻就是大大的好处,因为年轻就意味着威势始终有限,相互之间顺理成章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而并非附属关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去找自己老爹等人,反而直接来找貌似现在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的自己的原因所在。
不过徐钦心里的小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
他们想通过自己向朱允炆靠拢,简直有些好笑,自己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卧底,怎么可能真的帮朱允炆增加助臂?况且,他们还对这位看起来颇为仁孝聪颖的皇太孙充满幻想,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朱允炆的本性决定了,在他的圈层中,儒家理论派是他最核心的力量,也是他最为信任的力量。
这种理论派,并非是单纯指熟读儒家经典,文学才华横溢,而是一种价值取向。说直白一点,就是有着空谈理想主义倾向!在他们眼里,像茹瑺这种务实派,其实才是更该死的内部异端!
这跟历史上朱允炆继位之后,重用黄子澄、方孝孺,以及那个坑爹的新政便能看出来!对武勋集团来说,其实新政影响不大,虽然被边缘化了,但也不会直接跳出来反对。而反对新政的中坚反而是像茹瑺这种已经深居高位的务实文官,因为这种改革,会给他们带来大麻烦!
仅仅从这一点而言,他就不会是一个好的帝王,偏听偏信乃是帝王大忌,哪怕就是真会来事会办事的臣子也不能真的放纵其一家独大,否则轻致朝堂失衡,国家机器运转出现问题,重则强势集团演化为真正的统治集团,进而威胁皇权。徐钦虽然不提倡像嘉靖帝那样的极端弄权方式,却也认为一个拥有实权的帝国皇帝,必须站在最高处,对整个帝国的权力构架起到一个平衡制约的作用。
既然他们的意思是通过自己投效新皇,那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让他们至少不至于站错队。虽然不能保证让他们明火执仗地支持朱棣,可稍稍运作一下,激化他们和太孙集团的矛盾,甚至让他们稍微认清太孙殿下的本质,至少在储位争夺中保持友善中立,并且在变局之后支持朱棣的问题应该不大。
当然了,这种事欲速则不达,而是要慢慢仔细谋划,况且就算是他自己也要隐藏真正的取向。制定出了大方针之后,剩下的不过是等待机会,并暗中因势利导而已。
当前徐钦的重点还是在基础层面的布局,尤其是军事改革试点的问题,必须要得到朱元璋的全面认可才行。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除了必要的处理日常事务之外,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一方面是努力回忆十七至二十一世纪的军事理论体系,并从中选取实用的部分。比如说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前进基本靠走的年代,说什么建设机械化、信息化军队那就是纯属扯淡了。
另一方面,徐钦也要结合前人的优秀经验,毕竟作为这个设定的人物,他还是有好多功课要补的。什么太公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孙子、吴子等经典军事著作也都仔细地进行了梳理,好在徐家本就是将门世家,在这方面的收藏极为全面,极大地方便了他的补课行动。
而阅读大量的古典军事著作,自然也让徐钦自身受益匪浅。
毕竟他现在可是帝方的候补大佬之一,在需求端改变了的情况下,自然比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纯粹浏览要深入得多,感悟也完全不同。而中国的古典著作,或者说中华文化一贯以来的思想,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自由的思想,很少有那种绝对定义式的论述,每个人看同一本书,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这或许也是因为神神州大地上,惊才绝艳的名将们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智慧,谱写出各自的传奇故事的根本所在。
相比之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西方近代军事著作,则更强调一种绝对的定义,很明确地告诉你,这件事就是这么回事!故而能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像德意志军官团这种精密高效的现代化战争机器。
当然,也不能说这就意味着东方压倒西方,或者说西风吹跨了东风。二者虽然在直观表现的风格上有区别,但实际上也算是殊途同归。
作为一个总结者,徐钦尝试着将各种著作、理论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稍加改进,“呕心沥血”之下,终于完成了这本新军改革的计划书。至少看起来是够唬人的了!
不过这还不到上奏本的时候,家里这不就有一个此中高手么?
徐辉祖虽为人迂腐了些,暂时也还没什么实战经验,然而作为帝国第二代武勋领军者之一,其真实实力还是极为强劲的。且不说朱元璋将中军都督府这么机要的位置长期委任与他,历次奉旨外出练兵也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单说是未来靖难中的齐眉山之战等南军为数不多的漂亮仗也能充分展现他的军事才干绝对不弱。
况且,徐辉祖在朱元璋麾下担任要职这么多年,论起对这位皇帝陛下的了解,肯定也是极有深度。
论实力背景,自己乃是开国第一武勋世家继承人,未来武班之首脑,现在又加上了未来皇帝姐夫的身份,只要他不太作,接下来这几十年都是稳稳的朝堂柱石。恰巧此人又和那位空谈帝师不合,有他的帮衬,即使是未来帝师想动他们,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更可以借这条线,和储君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至于太过生疏。
况且自己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年轻。
实在是太年轻了,年轻既是资本,又是劣势,然而优劣之说,也看事对谁而言。对茹、翟等人,这种年轻就是大大的好处,因为年轻就意味着威势始终有限,相互之间顺理成章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而并非附属关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去找自己老爹等人,反而直接来找貌似现在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的自己的原因所在。
不过徐钦心里的小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
他们想通过自己向朱允炆靠拢,简直有些好笑,自己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卧底,怎么可能真的帮朱允炆增加助臂?况且,他们还对这位看起来颇为仁孝聪颖的皇太孙充满幻想,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朱允炆的本性决定了,在他的圈层中,儒家理论派是他最核心的力量,也是他最为信任的力量。
这种理论派,并非是单纯指熟读儒家经典,文学才华横溢,而是一种价值取向。说直白一点,就是有着空谈理想主义倾向!在他们眼里,像茹瑺这种务实派,其实才是更该死的内部异端!
这跟历史上朱允炆继位之后,重用黄子澄、方孝孺,以及那个坑爹的新政便能看出来!对武勋集团来说,其实新政影响不大,虽然被边缘化了,但也不会直接跳出来反对。而反对新政的中坚反而是像茹瑺这种已经深居高位的务实文官,因为这种改革,会给他们带来大麻烦!
仅仅从这一点而言,他就不会是一个好的帝王,偏听偏信乃是帝王大忌,哪怕就是真会来事会办事的臣子也不能真的放纵其一家独大,否则轻致朝堂失衡,国家机器运转出现问题,重则强势集团演化为真正的统治集团,进而威胁皇权。徐钦虽然不提倡像嘉靖帝那样的极端弄权方式,却也认为一个拥有实权的帝国皇帝,必须站在最高处,对整个帝国的权力构架起到一个平衡制约的作用。
既然他们的意思是通过自己投效新皇,那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让他们至少不至于站错队。虽然不能保证让他们明火执仗地支持朱棣,可稍稍运作一下,激化他们和太孙集团的矛盾,甚至让他们稍微认清太孙殿下的本质,至少在储位争夺中保持友善中立,并且在变局之后支持朱棣的问题应该不大。
当然了,这种事欲速则不达,而是要慢慢仔细谋划,况且就算是他自己也要隐藏真正的取向。制定出了大方针之后,剩下的不过是等待机会,并暗中因势利导而已。
当前徐钦的重点还是在基础层面的布局,尤其是军事改革试点的问题,必须要得到朱元璋的全面认可才行。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除了必要的处理日常事务之外,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一方面是努力回忆十七至二十一世纪的军事理论体系,并从中选取实用的部分。比如说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前进基本靠走的年代,说什么建设机械化、信息化军队那就是纯属扯淡了。
另一方面,徐钦也要结合前人的优秀经验,毕竟作为这个设定的人物,他还是有好多功课要补的。什么太公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孙子、吴子等经典军事著作也都仔细地进行了梳理,好在徐家本就是将门世家,在这方面的收藏极为全面,极大地方便了他的补课行动。
而阅读大量的古典军事著作,自然也让徐钦自身受益匪浅。
毕竟他现在可是帝方的候补大佬之一,在需求端改变了的情况下,自然比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纯粹浏览要深入得多,感悟也完全不同。而中国的古典著作,或者说中华文化一贯以来的思想,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自由的思想,很少有那种绝对定义式的论述,每个人看同一本书,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这或许也是因为神神州大地上,惊才绝艳的名将们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智慧,谱写出各自的传奇故事的根本所在。
相比之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西方近代军事著作,则更强调一种绝对的定义,很明确地告诉你,这件事就是这么回事!故而能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像德意志军官团这种精密高效的现代化战争机器。
当然,也不能说这就意味着东方压倒西方,或者说西风吹跨了东风。二者虽然在直观表现的风格上有区别,但实际上也算是殊途同归。
作为一个总结者,徐钦尝试着将各种著作、理论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稍加改进,“呕心沥血”之下,终于完成了这本新军改革的计划书。至少看起来是够唬人的了!
不过这还不到上奏本的时候,家里这不就有一个此中高手么?
徐辉祖虽为人迂腐了些,暂时也还没什么实战经验,然而作为帝国第二代武勋领军者之一,其真实实力还是极为强劲的。且不说朱元璋将中军都督府这么机要的位置长期委任与他,历次奉旨外出练兵也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单说是未来靖难中的齐眉山之战等南军为数不多的漂亮仗也能充分展现他的军事才干绝对不弱。
况且,徐辉祖在朱元璋麾下担任要职这么多年,论起对这位皇帝陛下的了解,肯定也是极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