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朝堂上来看,自己这次算是超额完成了朱元璋交代下来的朝堂开局任务,更直接全面掌控了机要的锦衣卫,虽然秩品在明初这个超品多如狗的年代,简直有些不值一提,但若论起实权,已经是有实力跻身当朝前二十的大佬了。
权力自然是醉人心脾的,可最重要的却不是眼前的这点儿,而是有了这个基础,自己在储位争夺战之中的重要性顿时飙升,已经有能力真正参与到这些事当中来了。而且若是从更深层次来考量,在朱元璋的远期规划之中,他绝对是未来的重量级巩固辅臣,算是少有的,能对这件大事形成一定影响的存在。
虽然这个时候看起来,由于和江都郡主的婚事,他已经注定是皇太孙一党无疑,但事实上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才知道了。
这些日子以来,徐钦其实也反复的思量和权衡过这个问题的取舍,可最终的结果还是倾向于站在朱棣这一边。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朱允炆的性格,实在是不合适在这个时候接朱元璋的班。其性格外宽内忌,倒是和两百多年后的朱由检颇有些类似,在这种皇帝麾下做事,做得太好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绝对不是好老板。
其二是能力和眼光,经过初步的接触和对比之后,徐钦不得不感叹,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绝非偶然。如果想要真正做一番大事业,唯有在朱棣的麾下才能施展得开。毕竟徐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继续保持武勋集团的超然地位,使自己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还要推进深化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削弱儒生文人,或者说改造他们。且不说朱允炆会不会同意,就算是真同意了,要他来一边放权,一边平衡更复杂的政治格局,他的能力,徐钦也持怀疑态度。
最后就是出于个人的前途考量。
朱允炆可以因为削藩逼死自己的亲叔叔而面不改色,也可以在愤怒之下亲手当殿刺死重臣,还可以对直接负有莫大的战败责任的黄子澄、李景隆网开一面,也可以对有能力的耿炳文、徐辉祖弃而不用。桩桩件件,完全可以说是昏招频出、行事失据、赏罚不公、全凭好恶,就算自己做了他的姐夫,说不得哪天就因为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误会丢官去职了,更别说做大事。
而朱棣虽然很像朱元璋,性格偏残暴,杀人不眨眼。可若是仔细梳理,很容易就能发现,其实朱棣比朱元璋还是要讲义气得多的。靖难功臣之中,五十多人封爵,除了邱福和跟着邱福一起吃了那场大败仗的倒霉蛋被一起剥夺了爵位之外,只有两三个因为其他罪行而被处理,其他四十来个全都得到了善终。
自信、大气,这是作为一个开创时代的皇帝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只要作为臣下的能解决问题,匡扶社稷,不犯原则性的错误,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不用怕某天被以某种稀奇古怪的缘由而翻车。这也是徐钦要实现他心中真正所想,最需要的雄才大略的领导。
就算是自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但在政治里面,联姻其实并非是取向的绝对因素,君不见汉朝与好女婿匈奴之间依然打得血流成河,唐朝和好女婿吐蕃也一样互相掐出翔来。更何况,在这件事里面,自己娶的是朱允炆的姐姐,但同样也是朱棣的亲侄女,打来打去都是一家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亲疏关系并不是特别明显。
最重要的是,自己这段时间送去北平的这些书信,可是妥妥的投名状,在让朱棣安心的同时,却在朱允炆这边是个大炸弹。朱棣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自己和朱允炆勾搭,但朱允炆绝不可能容忍自己勾搭朱棣!
再说说成本问题。
其实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朱允炆占据了绝对优势,朱棣劣势明显,自己帮助朱棣有点儿火中取栗的意思。但实际上仔细梳理一番的话,其实帮助朱棣的风险虽然确实要大一些,可也大不到哪儿去。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允炆现阶段是没有自由行动权的!一点儿都没有!说白了,除了一个储君的空头职位外,就算是放他和现在的徐钦单对单,其实徐钦也不怕他。这个阶段的风险其实是来源于朱元璋。
如果老朱发现了端倪,认为徐钦对其未来继承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那老朱出手,他是必死无疑的。可自己的这一系列行动,其实并非是准备自己谋朝篡位,而是暗中支持老朱另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这事儿就有些微妙了。
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算是事情败露,其实也有八成的可能性不会死!最多就是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多化为飞灰而已。
至于真到了第二个阶段,自己大不了就低调跑路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朱棣都能成功翻盘,更别说有自己的先知先觉了,到时候只要自己别太浪,也是很安全的。至于朱允炆拿徐家开刀,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再怎么说徐家也是武勋第一家,真要动徐家,恐怕就连老朱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后果,尤其是在本就已经陷入内乱的情况下,只要朱允炆脑子还正常,就绝不会真的杀徐家全家。
反倒是即使自己在第二阶段帮朱允炆搞定了朱棣,一旦自己曾和朱棣眉来眼去的事情败露,到时候徐家才是任由空出手来的朱允炆拿捏。
所以不管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自己都需要尽力帮助朱棣。
总算是有闲心来思量和梳理这桩中期最为紧要的大事了,徐钦不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调整了过来。当然,这个结论肯定还是有一些主观的判断在里面,不过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合理总结,有了这样一个行动基础大纲,也能让他的心情更加轻松一些。
回到中山王府,这才刚到酉时。
想起因为最近这段时间确实太忙,已经好久没向母亲请安,于是徐钦先去拜见了母亲大人一趟。
权力自然是醉人心脾的,可最重要的却不是眼前的这点儿,而是有了这个基础,自己在储位争夺战之中的重要性顿时飙升,已经有能力真正参与到这些事当中来了。而且若是从更深层次来考量,在朱元璋的远期规划之中,他绝对是未来的重量级巩固辅臣,算是少有的,能对这件大事形成一定影响的存在。
虽然这个时候看起来,由于和江都郡主的婚事,他已经注定是皇太孙一党无疑,但事实上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才知道了。
这些日子以来,徐钦其实也反复的思量和权衡过这个问题的取舍,可最终的结果还是倾向于站在朱棣这一边。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朱允炆的性格,实在是不合适在这个时候接朱元璋的班。其性格外宽内忌,倒是和两百多年后的朱由检颇有些类似,在这种皇帝麾下做事,做得太好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绝对不是好老板。
其二是能力和眼光,经过初步的接触和对比之后,徐钦不得不感叹,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绝非偶然。如果想要真正做一番大事业,唯有在朱棣的麾下才能施展得开。毕竟徐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继续保持武勋集团的超然地位,使自己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还要推进深化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削弱儒生文人,或者说改造他们。且不说朱允炆会不会同意,就算是真同意了,要他来一边放权,一边平衡更复杂的政治格局,他的能力,徐钦也持怀疑态度。
最后就是出于个人的前途考量。
朱允炆可以因为削藩逼死自己的亲叔叔而面不改色,也可以在愤怒之下亲手当殿刺死重臣,还可以对直接负有莫大的战败责任的黄子澄、李景隆网开一面,也可以对有能力的耿炳文、徐辉祖弃而不用。桩桩件件,完全可以说是昏招频出、行事失据、赏罚不公、全凭好恶,就算自己做了他的姐夫,说不得哪天就因为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误会丢官去职了,更别说做大事。
而朱棣虽然很像朱元璋,性格偏残暴,杀人不眨眼。可若是仔细梳理,很容易就能发现,其实朱棣比朱元璋还是要讲义气得多的。靖难功臣之中,五十多人封爵,除了邱福和跟着邱福一起吃了那场大败仗的倒霉蛋被一起剥夺了爵位之外,只有两三个因为其他罪行而被处理,其他四十来个全都得到了善终。
自信、大气,这是作为一个开创时代的皇帝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只要作为臣下的能解决问题,匡扶社稷,不犯原则性的错误,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不用怕某天被以某种稀奇古怪的缘由而翻车。这也是徐钦要实现他心中真正所想,最需要的雄才大略的领导。
就算是自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但在政治里面,联姻其实并非是取向的绝对因素,君不见汉朝与好女婿匈奴之间依然打得血流成河,唐朝和好女婿吐蕃也一样互相掐出翔来。更何况,在这件事里面,自己娶的是朱允炆的姐姐,但同样也是朱棣的亲侄女,打来打去都是一家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亲疏关系并不是特别明显。
最重要的是,自己这段时间送去北平的这些书信,可是妥妥的投名状,在让朱棣安心的同时,却在朱允炆这边是个大炸弹。朱棣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自己和朱允炆勾搭,但朱允炆绝不可能容忍自己勾搭朱棣!
再说说成本问题。
其实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朱允炆占据了绝对优势,朱棣劣势明显,自己帮助朱棣有点儿火中取栗的意思。但实际上仔细梳理一番的话,其实帮助朱棣的风险虽然确实要大一些,可也大不到哪儿去。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允炆现阶段是没有自由行动权的!一点儿都没有!说白了,除了一个储君的空头职位外,就算是放他和现在的徐钦单对单,其实徐钦也不怕他。这个阶段的风险其实是来源于朱元璋。
如果老朱发现了端倪,认为徐钦对其未来继承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那老朱出手,他是必死无疑的。可自己的这一系列行动,其实并非是准备自己谋朝篡位,而是暗中支持老朱另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这事儿就有些微妙了。
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算是事情败露,其实也有八成的可能性不会死!最多就是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多化为飞灰而已。
至于真到了第二个阶段,自己大不了就低调跑路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朱棣都能成功翻盘,更别说有自己的先知先觉了,到时候只要自己别太浪,也是很安全的。至于朱允炆拿徐家开刀,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再怎么说徐家也是武勋第一家,真要动徐家,恐怕就连老朱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后果,尤其是在本就已经陷入内乱的情况下,只要朱允炆脑子还正常,就绝不会真的杀徐家全家。
反倒是即使自己在第二阶段帮朱允炆搞定了朱棣,一旦自己曾和朱棣眉来眼去的事情败露,到时候徐家才是任由空出手来的朱允炆拿捏。
所以不管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自己都需要尽力帮助朱棣。
总算是有闲心来思量和梳理这桩中期最为紧要的大事了,徐钦不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调整了过来。当然,这个结论肯定还是有一些主观的判断在里面,不过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合理总结,有了这样一个行动基础大纲,也能让他的心情更加轻松一些。
回到中山王府,这才刚到酉时。
想起因为最近这段时间确实太忙,已经好久没向母亲请安,于是徐钦先去拜见了母亲大人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