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就是这里?怎么连个土包都没看到,您确定是在这?”杨斌,又是这个话唠。

    “嗯,就是这儿,不会有错,你看这山势,右边犹如卧虎微动,左边形势盘龙升空。后面又像玄武昂首,在看对面那片枫林,不正好是朱雀展翅吗。这种势,

    我不是给你讲过吗?”老师傅一边走,一边给杨斌指指点点。对了,杨斌就是他的徒弟。

    “哦哦,我知道了,那为什么没有墓堆?”杨斌问。

    “并不是所有墓葬都有土堆的,墓葬,常见的无非就是四种,陵,冢,墓,坟。”

    “坟,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后下葬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叫法,其实这和我们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相关。在封建社会关于住宅是有详细的规定的,比如说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王侯居住的地方称为“府”,官员居住的地方称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为“家”。

    对于生前的这种等级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认为死后也是应该有相应的等级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称为“驾崩”皇帝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陵”,诸侯死了称为“薨”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冢”,大夫死了称为“卒”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墓”,平民百姓死了称为“死”下葬的地方称为“坟”。”

    “帝王死后称为陵。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也都称“墓”。大约从战国中期以后,帝王的坟墓逐渐开始称为“陵”。《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帝王为了显示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便将坟墓建得像一座山陵,故皇帝的坟墓得名陵墓。比如说著名的秦始皇陵占地面积就达到.平方千米。

    唐代皇陵更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宏。有诗句描写乾陵“千山头角口,万木爪牙深”。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不仅占地广阔,而且还有相当的高度。”

    “冢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高坟”,也就是高大的坟墓。从这个字的结构上来说,上面一个“宀”(iá)意思为房屋或者覆盖,意思就是将死者覆盖于墓中,下面一个“豖”(chù)。既然是高大的坟墓在等级观念强烈的社会一般人的坟墓是不能称为“冢”的,只有诸侯、贵族等有身份人的坟墓才能称为“冢”。”

    《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墓其实是最早的下葬方式了,从字形上来看“墓”字上面一个“莫”,下面一个“土”。“莫”字的意思就是日隐没于草丛之中,所以这个墓的意识就是在黄昏时刻下葬,入土为安。又因为“墓”的意思有与太阳一起隐没,因此墓葬不垒坟头。正所谓“墓而不坟”,就是埋葬死人后不作标志。这应该也是上古时期人们下葬的一种习俗或者说方式,人死之后埋进墓中,然后用土封住,盖平,没有高起的坟丘,这就是所谓的“平地为墓”。”

    “《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

    从这个礼记的注解来看就是高出土地的地面称为坟。也就是在墓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包,这其实也是在古人对先人下葬地方的一个标记,以表示对先人的纪念。另外从“坟”字的繁体字来看意思为“土从贲”,意为冲天而起的坟墓,也有一说是表示逝世之人有冤屈,表达自己的冤屈之意。据说武王灭商后,曾经命人给比干的墓添土筑坟头,以表达他的冤屈之意。”

    “这就是陵,冢,墓,坟的本质区别。好了,贪多嚼不烂,先去搭帐篷吧。”老师傅仔细的给杨斌解释了“陵”“冢”“墓”“坟”的区别。

    次日,当穆辰走出帐篷是,外面平地上已经有几个人在拿着工具在挖挖找找。

    几天后,在确定位置后,大家开始热火朝天的动土,一堆堆覆土被清理出来,期间穆辰也学到了更多的考古知识。

    夜间,初秋的天气还有点闷热,无聊的穆辰踏出帐篷,步行在已经露出部分墓墙墓地上,看这这座不知主人曾经多么辉煌的大墓。思绪不知不觉飘到那个远

    逝的时代。

    突然,脚下一松,穆辰只感觉天旋地转,一阵强力的吸力将自己往地下拖。自己根本来不及呼救,就被掩埋在流沙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