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室内农业的优势非常大,缺点也非常大。

    主要缺点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性问题;二是成本性问题。

    技术性问题,可以细致的概括为日光灯光源、药肥喷洒、真菌繁殖、人造土壤的板结。

    而成本问题,就是室内农业的建设会维护成本相当高,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作为农业大厦,最多只能实验40~50年左右。

    目前技术问题已经被攻克,只剩下成本问题,而成本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和能源成本有关系。

    另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寿命问题,也可以采用氧化硅—氯化钠这种新材料,不仅仅成本更加低,而且强度和使用寿命都非常高。

    正常情况下,氧化硅—氯化钠为主材料的新型建筑,使用寿命通常在120年左右。

    而且可以通过重新镀膜和热熔重塑,让建筑物重获青春。

    农业大厦将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可以逐步取代自然农田。

    目前丰民农业和北大荒集团,已经在北方地区建立大大小小57栋的农业大厦,占地面积达到34万亩,内部可种植面积达到了170万亩。

    虽然是实验性质的项目,但这170万亩室内种植面积,相关农作物的年产量,却比北方自然农田高,平均每亩的生产效率,达到自然农田的24~27倍左右。

    如果全力推广农业大厦型的室内农业,本土以前的18亿亩耕地,其综合生产效率,才相当于占地2400万亩的农业大厦(50层高)。

    农业大厦,也可以叫农业工厂。

    在黄修远看来,这是未来的必经之路,农业迟早要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进入全人工农业时代。

    其实这也是大中华区,农业战略难以避免的方向,随着老一辈农民的年龄变大,这些老农民迟早要退出劳动者行列。

    那农田就需要新一代来继承,但是新一代很难理解父辈的劳动模式,让一个大学生拿着锄头去耕田,这明显是在强人所难,也是在浪费人才。

    这个时候,高技术的室内农业,和北方平原的大机械化农业,就成为新一代农民的重要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是维持30亿人口富裕生活的关键,仅仅依靠自然农田,要维持30亿人口的富裕生活,显然存在很大的压力。

    毕竟这些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有时候是防不胜防的,自然农田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一旦内部出现粮食危机,那大中华可能重蹈天竺的覆辙,粮食上社会稳定的压仓石,容不得一丝马虎。

    因此黄修远和战略智库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尽可能削弱农业中的自然因素,增强农业的人工因素,保证农业生产处于可控状态。

    室内农业和农业大厦,就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其实这个农业发展战略,也是为了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