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自豪感(二)(1/2)
“老皮,恭喜了!”“老皮,早生贵子啊!”“老皮,恭喜了,不容易啊,打了这么久光棍,居然也讨上老婆了。”
……
明福港郊外某村,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着。新郎是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名叫皮大军,军人出身,之前一直在南非服役,因为在训练中受伤骨折而被迫退伍。当然部队也没亏待他,当了六年兵的他居然也捞到了一个村民兵主任的职务干干,虽然仅仅是一个新设立的村子。
村民兵主任,在东岸草创的年代非常重要,掌管着各村武器库及训练津贴、物资的发放,同时承担考核民兵训练成绩的重责——很显然,民兵训练成绩与很多东西挂钩,现在则逐步取消了——可谓是一个村的核心人物,有时候其影响力甚至比村长还要大上一些。
在那个年代,也是陆军在农村影响力最大的年代。他们通过主抓民兵训练、组建在乡军人等手段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海军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广大农村青年的第一梦想是参加陆军,然后前往海外服役,赚足金钱后再回国生活。
眼前的皮大军就是典型,不过他服役到后面,有点不是很想离开军队了。相信若不是自己训练中受伤——这一点尤其让他难以接受,因为他甚至不是在战斗中负伤的——他很可能会得到前往定远陆军军官学校深造的机会,实在太遗憾了。
不过皮大军遗憾,他的父亲就十分欣慰了。身为铁岭重工联合体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他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能去读个技校,从而接过自己的衣钵。无奈身为长子的皮大军却非常有主意,立志要从军,这就没有办法了,只能转为培养他的弟弟们。好在现在皮大军也退伍回来了,虽然去了相对荒凉的明福港生活,但到底是回来了,这比什么都强。
对了,明福港就是原西班牙人得殖民城市圣菲,东岸人获取这里后将其改名。因为这个港口的区位优势,东岸人对这儿较为重视,并且已经分三批派遣了五千余移民过来,分散在原西班牙人得老城周围定居、生活。皮大军如今就在城外的某个村子定居,全村一共五十户,超过一半都是单身汉,因此这次皮大军结婚,也是村子的一件大喜事,象征意义非常大。
皮大军的新娘是城里的一位西班牙女孩。其父亲是个在圣菲码头经营转口贸易的小商人,共育有三个子女,新娘是最小的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薄有身家的西班牙商人并未选择离开,而是留下来成为东岸国民。这次他又把女儿嫁给了前陆军资深士官皮大军,主动示好,积极融入东岸新生活的意味非常浓厚。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事实上圣菲城内愿意留下来成为东岸国民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东岸共和国的威名别的地方或许还有人不知晓,但对于拉普拉塔的白人殖民者来说,简直再如雷贯耳不过了。可以说只要不是死硬的宗教分子,大部分西班牙人还是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虽然一开始肯定会很不适应。
这里额外提一下宗教问题。事实上离开拉普拉塔的西班牙人当中,倒不全是对东岸人有什么仇恨或偏见,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是出于宗教因素。即东岸境内虽然有天主教堂,但受到了若有若无的打压,同时这些教堂的神职人员们还都是不被罗马教廷所承认的,这对于一些信仰虔诚的西班牙人来说就很严重了,盖因其不仅仅是非法与合法的问题,同时还关系到自己死后能不能上天堂的问题——现实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很辛苦了,若是挣扎了一辈子死后还不能上天堂享福的话,那就实在太悲惨了。
不过东岸的基督教体系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堡垒,自己管理自己,罗马教廷曾经私下里派人接触过一些东岸的神父、牧师,不过结果都不太好,不是被人举报了,就是被婉拒了,可见东岸基督教系统内对罗马教廷也较为排斥——其实想想就很正常,谁愿意自己头上多个婆婆,被人管着,分割权力呢?
因此,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下,罗马教廷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和东岸官方积极接触,展开谈判了。这既得益于东岸人在意大利半岛深耕多年,影响力日渐深厚的因素,同时也和这个国家国力飞速增长,已经达到让很多人战栗的程度有关。
教会这些人都是很现实的。以前东岸偏远,没啥名气时也就罢了,现在已经隐隐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可就不能继续装看不见了。因此尽快展开谈判,让大家都有个台阶下,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也就成了必然之事。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东岸人自行培养神职人员,自行任命主教,然后报个名单给罗马教廷,教廷例行公事批准,如此皆大欢喜。
罗马教廷,如果不能在一个世界级强国那里拥有信仰管理权(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那可就实在不像话了,损失的利益也实在太多!对于这点,东岸官方的基督教神职人员都一清二楚,他们对此也感到很是自豪。
因为新婚夫妇俩人都不是基督徒,因此没有请教会的人过来。他们按照中国传统,请了父母长辈、亲朋好友以及说媒的一起参加婚礼。而为了热闹一些,皮大军很豪气地从圣菲城里请了一个西班牙乐队过来助兴,毕竟明福港这边的先期移民基本都是拓荒农民,实在没啥艺术从业人员。
这支西班牙乐队规模不大,接到雇佣邀请后欣喜若狂。因为局势的动荡和客户的减少,他们已经有段时间没开工了,其中几个人甚至还去了附近的农场帮工,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次皮大军花钱请他们来,大家都很高兴,觉得又可以重操旧业了。
皮大军也勉励他们不要放弃,虽然城里的西班牙富人们走了,但现在来了很多东岸移民,他们基本都是农民,没啥文化,但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事,他们有消费能力,只要他们这个乐队坚持下去,并且学一些东岸曲目,那么以后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过节祝寿,都会有人花钱雇佣他们的,生活下去不成问题。
皮大军说这话时其实还是挺自豪的,东岸农民的收入虽然一直在下滑,但那是和其他工作相比,横向对比其他国家的话,其实还是挺不错的。毕竟一年几十元的收入,欧洲没多少人能够达到的,虽然东岸的物价看起来似乎有些高。
获取更多的工作收入,过更好的生活,无疑是这支西班牙乐队选择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他们不确定去了圣地亚哥、波托西、利马、亚松森等地还能不能以此为业,那么还不如留下来呢,信仰在生存面前总是很弱势的,成为一个强国的国民难道不好吗?
等他们这些新归化者在东岸住上个两代人,语言、服装、饮食、思维模式、看待事物的角度就基本上一样了。甚至于,他们的子孙将来可能连宗教信仰都会改变了。毕竟在如今的东岸共和国,宗教事务局的拨款90%都指向新道教,别人都只能争夺那剩下的10%的份额,可想而知财政上有多么困窘。也许像天主教、新教这些,只能指望信徒捐赠了才能维持了,但问题是新道教的信徒捐赠不比你更多、更厉害?发展到最后,这些宗派的竞争力就只会越来越长,成为边缘化的宗教——当然现在也是。
皮大军的婚礼是传统的中式婚礼,喜服也都是从青岛县定制的,花费不菲。其他一应新婚用具不外如是,那边现在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相关产业,规模非常大,甚至已经做到了向外出口。
这个“出口”不仅仅指的是向海外殖民地出口,甚至还包括了一部分外国地区。像在塞拉莱港的拉结普特人中间,就对来自东岸的这些结婚服装、道具非常感兴趣,目前已经开始定期采购。另外在北美的自由邦、“海盗国度”苏城港,甚至是东非的斯瓦西里海岸,都有很多有钱人采购东岸的婚礼用品,从服装、首饰、道具到家私用品不一而足,且每年都在提量,形势非常喜人。
……
明福港郊外某村,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着。新郎是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名叫皮大军,军人出身,之前一直在南非服役,因为在训练中受伤骨折而被迫退伍。当然部队也没亏待他,当了六年兵的他居然也捞到了一个村民兵主任的职务干干,虽然仅仅是一个新设立的村子。
村民兵主任,在东岸草创的年代非常重要,掌管着各村武器库及训练津贴、物资的发放,同时承担考核民兵训练成绩的重责——很显然,民兵训练成绩与很多东西挂钩,现在则逐步取消了——可谓是一个村的核心人物,有时候其影响力甚至比村长还要大上一些。
在那个年代,也是陆军在农村影响力最大的年代。他们通过主抓民兵训练、组建在乡军人等手段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海军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广大农村青年的第一梦想是参加陆军,然后前往海外服役,赚足金钱后再回国生活。
眼前的皮大军就是典型,不过他服役到后面,有点不是很想离开军队了。相信若不是自己训练中受伤——这一点尤其让他难以接受,因为他甚至不是在战斗中负伤的——他很可能会得到前往定远陆军军官学校深造的机会,实在太遗憾了。
不过皮大军遗憾,他的父亲就十分欣慰了。身为铁岭重工联合体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他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能去读个技校,从而接过自己的衣钵。无奈身为长子的皮大军却非常有主意,立志要从军,这就没有办法了,只能转为培养他的弟弟们。好在现在皮大军也退伍回来了,虽然去了相对荒凉的明福港生活,但到底是回来了,这比什么都强。
对了,明福港就是原西班牙人得殖民城市圣菲,东岸人获取这里后将其改名。因为这个港口的区位优势,东岸人对这儿较为重视,并且已经分三批派遣了五千余移民过来,分散在原西班牙人得老城周围定居、生活。皮大军如今就在城外的某个村子定居,全村一共五十户,超过一半都是单身汉,因此这次皮大军结婚,也是村子的一件大喜事,象征意义非常大。
皮大军的新娘是城里的一位西班牙女孩。其父亲是个在圣菲码头经营转口贸易的小商人,共育有三个子女,新娘是最小的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薄有身家的西班牙商人并未选择离开,而是留下来成为东岸国民。这次他又把女儿嫁给了前陆军资深士官皮大军,主动示好,积极融入东岸新生活的意味非常浓厚。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事实上圣菲城内愿意留下来成为东岸国民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东岸共和国的威名别的地方或许还有人不知晓,但对于拉普拉塔的白人殖民者来说,简直再如雷贯耳不过了。可以说只要不是死硬的宗教分子,大部分西班牙人还是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虽然一开始肯定会很不适应。
这里额外提一下宗教问题。事实上离开拉普拉塔的西班牙人当中,倒不全是对东岸人有什么仇恨或偏见,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是出于宗教因素。即东岸境内虽然有天主教堂,但受到了若有若无的打压,同时这些教堂的神职人员们还都是不被罗马教廷所承认的,这对于一些信仰虔诚的西班牙人来说就很严重了,盖因其不仅仅是非法与合法的问题,同时还关系到自己死后能不能上天堂的问题——现实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很辛苦了,若是挣扎了一辈子死后还不能上天堂享福的话,那就实在太悲惨了。
不过东岸的基督教体系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堡垒,自己管理自己,罗马教廷曾经私下里派人接触过一些东岸的神父、牧师,不过结果都不太好,不是被人举报了,就是被婉拒了,可见东岸基督教系统内对罗马教廷也较为排斥——其实想想就很正常,谁愿意自己头上多个婆婆,被人管着,分割权力呢?
因此,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下,罗马教廷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和东岸官方积极接触,展开谈判了。这既得益于东岸人在意大利半岛深耕多年,影响力日渐深厚的因素,同时也和这个国家国力飞速增长,已经达到让很多人战栗的程度有关。
教会这些人都是很现实的。以前东岸偏远,没啥名气时也就罢了,现在已经隐隐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可就不能继续装看不见了。因此尽快展开谈判,让大家都有个台阶下,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也就成了必然之事。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东岸人自行培养神职人员,自行任命主教,然后报个名单给罗马教廷,教廷例行公事批准,如此皆大欢喜。
罗马教廷,如果不能在一个世界级强国那里拥有信仰管理权(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那可就实在不像话了,损失的利益也实在太多!对于这点,东岸官方的基督教神职人员都一清二楚,他们对此也感到很是自豪。
因为新婚夫妇俩人都不是基督徒,因此没有请教会的人过来。他们按照中国传统,请了父母长辈、亲朋好友以及说媒的一起参加婚礼。而为了热闹一些,皮大军很豪气地从圣菲城里请了一个西班牙乐队过来助兴,毕竟明福港这边的先期移民基本都是拓荒农民,实在没啥艺术从业人员。
这支西班牙乐队规模不大,接到雇佣邀请后欣喜若狂。因为局势的动荡和客户的减少,他们已经有段时间没开工了,其中几个人甚至还去了附近的农场帮工,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次皮大军花钱请他们来,大家都很高兴,觉得又可以重操旧业了。
皮大军也勉励他们不要放弃,虽然城里的西班牙富人们走了,但现在来了很多东岸移民,他们基本都是农民,没啥文化,但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事,他们有消费能力,只要他们这个乐队坚持下去,并且学一些东岸曲目,那么以后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过节祝寿,都会有人花钱雇佣他们的,生活下去不成问题。
皮大军说这话时其实还是挺自豪的,东岸农民的收入虽然一直在下滑,但那是和其他工作相比,横向对比其他国家的话,其实还是挺不错的。毕竟一年几十元的收入,欧洲没多少人能够达到的,虽然东岸的物价看起来似乎有些高。
获取更多的工作收入,过更好的生活,无疑是这支西班牙乐队选择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他们不确定去了圣地亚哥、波托西、利马、亚松森等地还能不能以此为业,那么还不如留下来呢,信仰在生存面前总是很弱势的,成为一个强国的国民难道不好吗?
等他们这些新归化者在东岸住上个两代人,语言、服装、饮食、思维模式、看待事物的角度就基本上一样了。甚至于,他们的子孙将来可能连宗教信仰都会改变了。毕竟在如今的东岸共和国,宗教事务局的拨款90%都指向新道教,别人都只能争夺那剩下的10%的份额,可想而知财政上有多么困窘。也许像天主教、新教这些,只能指望信徒捐赠了才能维持了,但问题是新道教的信徒捐赠不比你更多、更厉害?发展到最后,这些宗派的竞争力就只会越来越长,成为边缘化的宗教——当然现在也是。
皮大军的婚礼是传统的中式婚礼,喜服也都是从青岛县定制的,花费不菲。其他一应新婚用具不外如是,那边现在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相关产业,规模非常大,甚至已经做到了向外出口。
这个“出口”不仅仅指的是向海外殖民地出口,甚至还包括了一部分外国地区。像在塞拉莱港的拉结普特人中间,就对来自东岸的这些结婚服装、道具非常感兴趣,目前已经开始定期采购。另外在北美的自由邦、“海盗国度”苏城港,甚至是东非的斯瓦西里海岸,都有很多有钱人采购东岸的婚礼用品,从服装、首饰、道具到家私用品不一而足,且每年都在提量,形势非常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