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塞外,则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而46年开始,草原开始发生严重的灾害,干旱,蝗虫,人畜饥疫,死亡大半。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
嗯,呼韩邪单于,就是迎娶了王昭君的那位。
若是再往后推三十几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草原,一举逆袭不再是匈奴的附庸,直接成为北方最大势力。
至于眼下,鲜卑大的动作还不敢有,但已然不老实了。
就这么个状态下,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原王朝,自然不会轻易得罪,这也使得周少瑜哪怕只待这班昭这么个弱质女流进入草原,也未遭受到任何的打击,若是遇上某个游牧的部落,甚至还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草原上游牧民族,其风俗自然与中原大不相同,数次接触过匈奴的周少瑜对此轻车熟路,很快便顺利成为座上宾,可谓相谈正欢,人家可不管你成婚与否,只要看中了,发生一夜关系又能如何。对此,班昭到是气的不轻。
以班昭的性子,绝不是善妒之人,若有必要,绝对会毫不犹豫主动给周少瑜纳妾,可这和草原上乱搞是两码事。来异族部落游历归游历,可真接受一个异族女子为姐妹,那就有点难受了,更莫说这种爽一把就完事的做法强烈冲击着班昭的三观,是万万无法接受的,还好,周少瑜挺老实,让她满意不少。
废话嘛,真当突厥的妹子就有多漂亮?不是谁都长成阿依努尔那般的。更主要的是,寻常的突厥女子,也不会像阿依努尔那般爱干净,单是身上的味道就不大受得了,更莫说其他,当然了,这也和人家的习俗有关,到不是说真就不讲卫生什么的。
总归周少瑜又不是缺妹子的人,不至于那么饥渴,至于什么所谓的异域风味的妹子,咳,这个就算了。
再说了,就算没这些杂七杂八的原因,周少瑜也没可能接受,怎么说也是带着班昭在身边呢,应有的尊重是必然要有的。
既然来到了草原,少不得要说上一段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时间点,昭君出塞的事情不过百来年,离她去世,更是只有三四十年。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昭君是自请出塞。不过这年头连《汉书》都没出来,更别说《后汉书》了。对于自请出塞的说法,班昭是很不认可的。
本来么,王昭君不过一小小汉宫宫女,两国邦交大事,什么时候轮得到一个小小宫女可以插言了?瞎胡闹么不是。
所以在班固和班昭的《汉书》当中,压根就没记载说是昭君自请出塞。
原本周少瑜主动说起王昭君的故事,也就是找个和草原有关且又和中原有关的话题,不曾想却引起争论。班昭是支持此和亲一事的,然而周少瑜却不以为然。
诚然,以国家大事而言,若能以牺牲一女子的幸福换取一时的平安,的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反过来,王昭君也是真心可怜。
作为华夏四大美女当中的落雁之姿,居然远嫁塞外生活凄苦,而且草原的风俗,女人可以是被继承的……
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书信回国,希望能返回中原,然而,可能么?
而对于古代女子而言,能够走出这般书信回来如此请求之事,就已然证明了她在突厥的悲苦了。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句出自于红楼贾探春远嫁时所写的话,放在王昭君的身上又是何等的适用。
不过这仍旧还是劝不动班昭,同情归同情,然仍然认为当以国事为上。周少瑜耸耸肩,算是退让不再争辩,这种事,本就都有道理,说不上对错,没必要争论不休伤了感情和气。总不能还去说句什么‘若是此时换做你需要去和亲你去还是不去’吧?那就是脑子有坑了。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而46年开始,草原开始发生严重的灾害,干旱,蝗虫,人畜饥疫,死亡大半。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
嗯,呼韩邪单于,就是迎娶了王昭君的那位。
若是再往后推三十几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草原,一举逆袭不再是匈奴的附庸,直接成为北方最大势力。
至于眼下,鲜卑大的动作还不敢有,但已然不老实了。
就这么个状态下,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原王朝,自然不会轻易得罪,这也使得周少瑜哪怕只待这班昭这么个弱质女流进入草原,也未遭受到任何的打击,若是遇上某个游牧的部落,甚至还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草原上游牧民族,其风俗自然与中原大不相同,数次接触过匈奴的周少瑜对此轻车熟路,很快便顺利成为座上宾,可谓相谈正欢,人家可不管你成婚与否,只要看中了,发生一夜关系又能如何。对此,班昭到是气的不轻。
以班昭的性子,绝不是善妒之人,若有必要,绝对会毫不犹豫主动给周少瑜纳妾,可这和草原上乱搞是两码事。来异族部落游历归游历,可真接受一个异族女子为姐妹,那就有点难受了,更莫说这种爽一把就完事的做法强烈冲击着班昭的三观,是万万无法接受的,还好,周少瑜挺老实,让她满意不少。
废话嘛,真当突厥的妹子就有多漂亮?不是谁都长成阿依努尔那般的。更主要的是,寻常的突厥女子,也不会像阿依努尔那般爱干净,单是身上的味道就不大受得了,更莫说其他,当然了,这也和人家的习俗有关,到不是说真就不讲卫生什么的。
总归周少瑜又不是缺妹子的人,不至于那么饥渴,至于什么所谓的异域风味的妹子,咳,这个就算了。
再说了,就算没这些杂七杂八的原因,周少瑜也没可能接受,怎么说也是带着班昭在身边呢,应有的尊重是必然要有的。
既然来到了草原,少不得要说上一段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时间点,昭君出塞的事情不过百来年,离她去世,更是只有三四十年。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昭君是自请出塞。不过这年头连《汉书》都没出来,更别说《后汉书》了。对于自请出塞的说法,班昭是很不认可的。
本来么,王昭君不过一小小汉宫宫女,两国邦交大事,什么时候轮得到一个小小宫女可以插言了?瞎胡闹么不是。
所以在班固和班昭的《汉书》当中,压根就没记载说是昭君自请出塞。
原本周少瑜主动说起王昭君的故事,也就是找个和草原有关且又和中原有关的话题,不曾想却引起争论。班昭是支持此和亲一事的,然而周少瑜却不以为然。
诚然,以国家大事而言,若能以牺牲一女子的幸福换取一时的平安,的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反过来,王昭君也是真心可怜。
作为华夏四大美女当中的落雁之姿,居然远嫁塞外生活凄苦,而且草原的风俗,女人可以是被继承的……
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书信回国,希望能返回中原,然而,可能么?
而对于古代女子而言,能够走出这般书信回来如此请求之事,就已然证明了她在突厥的悲苦了。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句出自于红楼贾探春远嫁时所写的话,放在王昭君的身上又是何等的适用。
不过这仍旧还是劝不动班昭,同情归同情,然仍然认为当以国事为上。周少瑜耸耸肩,算是退让不再争辩,这种事,本就都有道理,说不上对错,没必要争论不休伤了感情和气。总不能还去说句什么‘若是此时换做你需要去和亲你去还是不去’吧?那就是脑子有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