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本的安排,徐妙锦是会放在莳竹县做主官的,算是把李秀宁彻底将内政中解放出来,好在一直都是李秀宁在兼任,隆县的主官也是女子,莳竹县提拔的官员到是没什么意见。

    这也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了,其实更多还是要归功于诚徽州成了太久的三不管了,大梁的那一套儒家,在诚徽州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虽说女子的地位依旧不会高,但只要能带来稳定和好处,也的确能够接受。

    不过这也不代表周少瑜会盲目的推崇后世的管理制度,比如玩民主什么的,要知道大多都目不识丁,目光短视,那么玩是作死。

    而且说句难听的,用现在的主流思想去看待后世,那就是四个字形容,礼乐崩坏!

    即便儒家如今对诚徽州影响不大,但很多基本礼制都还是一样的,后世的那套完不可能照搬。

    况且儒家也不是完不可取,整理一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是很不错的,在这个基础上,周少瑜决定开科取士,儒家要考,而且是必考,将来也方便接纳儒生,以免造成更大的抵触,但内容考的更多是价值观问题,比如为国为民什么的。

    此外就是官职细化分类,农业方面的官员招收,就要考农桑知识,不能真来个五谷不识的家伙,这种问题在古代简直不要太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在某种程度可以正解,因为除了儒家,啥都不懂。

    除了官,各种小吏也需要,勉强作比,这就跟后世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似的,而且小吏也要有上升空间,不然一辈子守那个位置没个奔头,哪个会忍得住不做些手脚贪点啥。

    去年两县气候不错,算得上丰收,没有天灾,没有盗匪,还不收税赋,家家户户都有结余,起码不用担心饿肚子。

    周少瑜在发布开科取士以及科考大纲的同时,也同样招纳人手组建学校,除了儒家外,还有各种杂学,并鼓励创新,杂学一旦推广开来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肯定会有一个百家齐放的效果,这是周少瑜乐意看到的,生产力的问题很重要。

    饶是如此,这样的推广依旧在两县引起轩然大波,科考历史悠久,从未听说过会考各类杂学的,好在两县百姓虽说祖上大多出过官员,但到了他们这一辈,早就没落了,识字率都不高,更莫提精修儒学,反到杂学懂的还更多些。

    而且基本也能够理解,这和周少瑜的宣传分不开,最初组建的班子里,就有农业部的存在,招收了好些种田好手亲自下去指导,怎样种可以获得更高的收获,而事实上的确有一定程度上的增产,百姓认可度很高。

    一句话,你是想让一个只知道之乎者也却五谷不分的家伙来指导你们种田?还是一个满腹农桑的高手来?

    还用选?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是以,这般一推广,虽惊,却也快速接受了。

    “这也就是在诚徽州,随便换个地方,怕是各种麻烦就不断了。”周少瑜感叹道。

    本来没打算迈这么大步子,毕竟以后儒生会有意见,人家占据了主流这么多年,早就生出了优越感,何况还是那么大一个团体。

    可这不是去京师跑官失败了么,没了正统的旗面做遮掩,即便占据整个诚徽州,也不会有多少书生来投,野生势力嘛,人家看不上。

    本来就缺人才了,也只好自己慢慢培养,只要足够强大,形成大势,改变格局也就不怕这些个阻扰。

    “可惜人口还是太少。”李秀宁的关注点却不一样,人少以为着没办法招兵,何况现在人人有饭吃,那就更不可能了,若不是巫县那边又给招来一批流民,士卒还是那么点人,压根没法打,毕竟还需要人留守的么。

    周少瑜乐了,笑道:“若是人多,大梁会放任这里不管?”

    也正式因为诚徽州混乱,又挨着苗寨,而且人口也还少,就算费力打下来,维护也需要不少的时间,这其中的开销,那得收多少年的赋税才能收回来,不划算也不值当。

    “想要人,还是等我三叔那里的消息吧。”周少瑜接着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