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半月谈》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噱头,而且来自大隋朝廷,还有皇帝、三省十部九寺主官撰文。种种威力叠加起来,这份刊物想不火暴都难。

    这固然是一个原因,关键是大隋百姓生活在消息蔽塞的荒漠时代,他们对新信息的渴求程度,出乎杨侗的想象,这种需求不断的带动了《大隋半月谈》的销售量。

    一些精明的商人甚至大量购买,准备带回家乡做一回黄牛党。

    毕竟这些来自皇帝和各部大佬的一篇篇文章,本身就是盖世雄文,极具收藏价值,抛开版式不一样之外,这格式新颖的刊物跟书籍没什么不同,而且还比书籍便宜。这类‘明星书籍’到了地方,绝对比书籍畅销,这也促使这一期《大隋半月谈》火爆不休。

    “加印五十万!”

    “加印两百万!”

    “……”

    连续加印到第二期面市,首期的购买热潮才慢慢消退,在全国的销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五百三十余万,而学宫学子、官员商人、酒肆饭庄、客栈青楼……续订量也暴涨到了十二万份左右,加上全国上下固定发放的各级官署衙门、城市图书馆、学堂图书馆等地,以后哪怕不计散客,也要印发二三十万份。

    眼见时机已经成熟,杨侗立即成立了三省监管、礼部主导的新闻司,大兴、太原、涿郡、邺城、江都、江陵、齐郡、彭城这些印刷点也在紧张筹建之中。

    随着首期《大隋半月谈》在大隋天下的传播,产出青盐的西海也颠覆了人们的印象,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最开始的一片蛮荒,变成遍地青盐的富饶之地,首期上关于西海郡的种种美丽概况,也因横空出世的青盐,令人油然心服。

    来自后世的杨侗知道要想消除一个新闻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连续推出另一个爆炸新闻,所以第二期的头版头条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蝗灾。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乃是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但是蝗灾到底怎么来的,百姓不知道,解释不通之下,那些大字不识的愚民就会认为与皇帝的德行有关,是皇帝失德才导致上天不满,降罪于民,皇帝需要沐浴更衣,下罪己诏,这样才能得到上天的谅解。

    对于蝗灾的绝望、对于未知的恐慌,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民间很快就对皇帝不满起来。而民间的不满,历来是世家门阀依仗所在,也是对付皇帝、皇族的利刃。要是皇帝如他们所愿的下达罪己诏,而蝗灾还得不到缓解,那么就会演变成这皇帝已经罪无可恕,要是稍微有所缓解,又会说这皇帝自己都下罪己诏了,说明他自己知道自己不好,既如此,干嘛还要让他当皇帝?

    而在这一期的头版头条,详细阐述蝗虫的由来,之所以旱极而蝗,是因为蝗虫会在干旱之处产卵,而蝗虫幼虫也只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所以越干旱,蝗灾越严重,而南方很少有蝗灾,便是因为南方水网纵横、沼泽遍布,从而使蝗灾失去了大量繁衍之天然场合。

    说完蝗灾产生的原因,又介绍了一些灭蝗虫的办法,比如说家禽和飞鸟吃蝗虫乃是天性,只要大量喂养鸡鸭,将鸭子赶往田地、旷野之中,这些家禽就能捕捉蝗虫、寻觅蝗虫蝻子吃,这样既能省去喂养鸡鸭的粮食,又消灭尚未成虫的蝻子,而且百姓吃不起昂贵的羊肉,要是养出众多鸡鸭鹅,百姓不仅可以吃上肥美的肉食,还可以卖来赚钱。

    关键是皇帝还在文章上说蝗虫本身就是美味之物,老人吃蝗虫身体好、孩子吃了聪明伶俐,最后还附上油炸飞蝗、飞蝗腾达、稣炸蝗虫三种吃法。神医孙思邈则是说蝗虫具有暖胃助阳、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而在最后,章仇太翼、袁天罡更是发布了一个令所有男人为之激动的药方:

    “蝗虫洗净去小刺腿和翅,以午夜泉水煮沸,过了盏茶立即捞出,烘晒至脆磨成粉,取三十克蝗粉,用午夜泉沸水冲开服下,两刻之后抱头深蹲三十次、屈膝跳跃三十次,每天早中晚各一剂;只须坚持一月,即可取得壮阳之效。”

    自古以来,凡是正常的男人都希望自己壮阳持久,哪怕七旬老翁也不例外,只要你给他一个充满权威性的壮阳方向,甭说是每天吃九十克蝗虫粉、深蹲三百次、跳跃三百次了,便是让他每天吃九斤泥巴都肯干。

    章仇太翼、袁天罡是大隋最牛的神仙、神棍,关于他们的各种神迹多不胜数,任何一人的药方都比神医孙思邈管用百倍,如今这两大神仙的联名创作一个药方,其威力之大可想而知。

    实际呢?

    这药方是杨侗看到孙思邈的介绍之后,自己炮制出来的‘神药’,他搞这蝗虫专栏的目的就是对付蝗虫、蝗灾,先是让人知道蝗虫产生的原因、灭杀方法,然后再把它的经济价值炒上天,只要它的价值足够高,就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老百姓见到有利可图,哪怕不用官府出面,都会抢着去抓捕蝗虫卖钱。

    但是在这之前,必须让大隋百姓放下对蝗虫敬畏之心、坦然的将蝗虫视为可食之物、坦然的灭杀蝗虫,而这一步也是最最困难的。于是杨侗就利用两大神棍的名义来炮制神药,把蝗虫的经济价值炒上天,他就不信男性同胞不去吃这玩意。

    而一只支除首尾的蝗虫晒干成粉能有多少?一个男人每天消耗的九十克蝗虫粉又得需要多少只蝗虫来凑?千千万万个男人每天的销量又是多少只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