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王朝执政期间,法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像以往,开始明显地体现出了一种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也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大局之下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需要谨慎行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一八三九年开始,法国军队在比若元帅的率领下对阿尔及利亚展开了全面的征服行动。此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落入法国人之手,如西非的达洛亚、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等。当然,还有在一八四四年强迫中国满清政府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

    相比之下,在欧洲本土,七月王朝则显得颇为中庸。当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书,都被路易菲利浦婉言拒绝。至于波兰人发动的反俄起义,路易8226;菲利浦也更是拒绝提供任何的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

    正是由于七月王朝这种被某些人指责它是不顾其他民族死活(当然指的是对外扩张用兵),而另外一些人又责难它是对外软弱无能的对外政策,再加上政治上的僵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七月王朝在这“三座大山”沉重大山的压迫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走向末日。

    于是,就有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一八四八年的“二月革命”果然爆发了,七月王朝在这场“政治爆炸”中灰飞烟灭。

    不过,法兰西历史上的又一次的共和是短命的。成年男书的普选权曾经让工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点儿“当家做主”的感觉,然而,随着春天里一系列滑稽性的所谓民主试验的失败,工人阶级在愤恨不满、农民阶级也同样是满腹怨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几乎发挥了与街垒起义同等功效的倒戈作用,与共和国的“劣迹”没有所谓直接关系的路易8226;波拿巴,靠着民众的选票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共和国的总统。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恢复其叔叔的帝国事业为己任的路易8226;波拿巴清除了一切障碍,在人民大众的山呼万岁之中,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国皇帝的宝座,历时四年的共和国旋即成为昔日的黄花。

    新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局开始有了一段难得的相对稳定期,社会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转。不过,拿破仑三世作为欧洲众多泡主中的新成员,其皇帝的身份还是受到了众多其他泡主的质疑。尽管他自己对此倒是泰然处之,甚至宣称他是被一条新原则的力量推上了旧王朝才能拥有的崇高地位,这条新原则就是全民公决,就是人民的意愿。也许是因为这个,也许是他的血统里还过多地涌动着前辈的血液,决定了他要掘弃七月王朝的那种对外政策。

    拿破仑三世最初对外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就是必须要打破一八一五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形成的欧洲政治体系。这是当伟大的拿破仑一世率领他的“王者之师”入侵俄国遭到致命的重创,铩羽而归后,以俄国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反拿破仑战争联盟国家强加在法兰西身上的,即由俄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强联手,防止法国可能会给欧洲秩序带来的威胁。这个体系本身就是拿破仑一世、他们的波拿巴家族以及整个法国失败的产物,它是法国从此变得人微言轻的一张耻辱证明。

    因此,要使法国重新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在欧洲事务中扮演起一个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就必须要进行国际政治间的重组。正是基于从这种愿望出发,拿破仑三世对欧陆各地的民族独立事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甚至为之提供了“慷慨”的物质和军事上的援助。

    其二,就是要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的最终和平解决。也许从个人性格来说,拿破仑三世并不是像他叔叔那样的战争狂。他与曾经是使其伯父吃尽苦头的英国人同样可以保持友好的关系,前些年他甚至还提议英法两国一起来邀请欧洲各国,召开一个全欧大会以商讨可能会给和平带来影响的所有问题。

    在强权政治的时代,这位以怪异著称的路易8226;波拿巴的这些想法尽管美妙,但却明显是十分的不合时宜,因为,他忽略了现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潜伏和活跃着众多与之周旋的,那些既极为精明、又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们。

    当然,几年下来,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还是不乏得意之处。在北非,他们即将完成对阿尔及利亚全境的占领。在中东,皇后欧仁妮的亲戚莱塞普斯正在筹划承包苏伊士运河工程,过上两年也就要开工了,完工后,运河将由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公司进行管理,不言而喻,法国从中将会是获利甚丰。

    另外,拿破仑三世还终于有了一个能够显示其帝国权威的第一次的重大行动,那就是直接参与了以打击俄国为主要目标的东方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在亚洲,他还得到了天上掉下来的一个新朋友,中国。

    布尔布隆静静地坐在公使馆他的办公室里,手里拿着一份新出版的太平天国共产主义同盟会机关报《红星报》,脑书里替他的皇帝陛下理着几年来帝国的历程。

    他无法更改皇帝陛下显然还在幻想着的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最终和平解决的外交框架,克里米亚战争将要得到的结局,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昨天午餐的时候,林海丰已经给了他克里米亚最后谈判肯定能够达到的条件,即在巴黎签署一个《巴黎和约》,规定,俄国不得在黑海保存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维持领土的完整。

    尽管布尔布隆也知道,这样的一个战争结果毕竟是以近十万法兰西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兴许都是微不足道的声望。但是,这一结局对帝国皇帝来讲,鼓舞仍将是巨大的,因为俄国似乎开始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遏制,而且巴黎也会再一次成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活动中心,皇帝本人也似乎就此成为了高人一等的欧洲仲裁者。

    布尔布隆还知道,帝国皇帝之所以不想再继续和俄国人纠缠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又想,或者是打算去为还在奥地利铁蹄下挣扎的“意大利独立运动做点儿什么”。

    可是,这一切似乎根本都瞒不了那个擅长卜算的林委员。林委员在饭桌上玩笑似的给他的帝国卜算了一卦,他的皇帝陛下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行他自己的所谓外交政策,那么,克里米亚半途而废,为意大利的付出也是同样的,未来的法撒联盟,中途依然是会被他的皇帝以“为了对意大利独立尽责,我违背欧洲意愿进行战争;一旦我国命运受到威胁,那么我就媾和”为由而停下来。不过,意大利的独立不会就此终止了,反倒是会更加顽强,这是一种必然。

    “从根本上说,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与克里米亚战争一样,最终产生的都是与其原先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对奥地利、对俄国,他的这样的遏制政策绝对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总而言之,我不认为你们的帝国在欧洲大陆这样的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你们不过还是或多或少地在充当着英国人的小弟。当然,你们还有两个更大的潜在的敌人,一个现在还不起眼儿的普鲁士。而另外一个,是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盟友。后者也许更厉害。”

    尽管最后林委员说他的这番话是醉话,可布尔布隆却不是这样的认为。他从那位林委员的“醉话”里,得到更多的是启示。他不再把自己放在一个单纯职业外交官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他前途还远大着呢。

    帝国新组建了由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组成的近卫军,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愿,这只近卫军要完全装备上来自中国的真正快枪,成为欧陆第一的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