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牧突然提出要成立一个外交部,并把它提升到与现有的六部平起平坐的高度上,这让司马安和李源、杨慎三人都大感意外。
一开始三人都不说话,心中急着消化这个讯息。
他们都是很早就追随秦牧的老人,深知秦牧虽然年轻,但涉及如此重大的事情时,他绝对不会是一时冲动而贸然决定。
既然秦牧对此谋划已久,那他们作为近臣,也不会象一般的御史那样,闻风而动,贸然反对。肯定是要先想清楚其中的利弊,才会作出反应。
养心殿外,秋阳洒了一地,梧桐开始落叶,大片的叶子从窗外飘过,一缕西风来,飞过高高的飞檐角去。
秦牧让宫女重新沏上雨前龙井,淡淡的茶香弥漫开来,让人心肺一清。
李源略作思索后,迟疑地说道:“秦王,此举等于是自动把各国提升到了与我大秦同等的地位,颇为不妥,作为宗主国,若与各国平起平坐,如此大秦威信不存,何以号令周边各国?”
秦牧摇头说道:“本王要成立外交部,并让其与六部并立,这只代表大秦对外交的重视,不见得就是提升那些藩属国的地位;
所有的藩属国依旧是藩属国,他们朝拜的礼仪照旧。本王此举只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王希望,今后大秦对外交往时,能少动些刀兵,更注重于伐谋伐交。
而伐谋与伐交既然比伐兵更重要,就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谋划和执行。之前各朝把外交职权分散于礼部、兵部、鸿胪寺这些部司,这明显是对伐谋与伐交不够重视,几个部门没有统一的决策。没有高度的效率,最终的后果往往是不得不付诸于武力。
在宋代之前,周边的狄夷都还处在蒙昧的状态,中原朝廷不重视外交还可以理解。但自从宋代开始,相继出现的辽、金、元、西夏、朝鲜、日本、安南、大理、满清等,不管咱们承不承认,他们确实都已形成了国家的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兴也勃然,亡也忽焉的夷狄。
有鉴于此,中原朝廷还秉承以前的外交策略以及态度。这是严重的思想滞后。所以今后,大秦一方面仍要谋求宗主国的支配地位;
但另一方面,咱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外交的事务,不能再一味的把周边各国以蛮夷视之。要更好地控制他们,就必须要更加重视他们,这是必然的道理。这与大秦继续谋求宗主国的支配地位也并不冲突,还可以减少伐兵,损耗国力的情形,难道这不是各位大臣希望看到的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一个富于谋略的纵横家,可以轻松地避免一场战争,同时还能为本国谋得最大的利益。
在那个时代。纵横家都是各国君主的坐上宾,极其受敬重。
这些纵横家在后来之所以不受待见,是因为国家统一了,而外部又没有同等分量的势力需要到这些纵横家。此类人物对国家而言。就成了有害无益的群体。
但现在不同了,对待周边各国,不能再象用以前那种粗暴的方式了。这只会得不尝失。比如明朝对日本,清朝对英国,都是外交手段过于粗劣,把原本可以成为贸易伙伴的国家变成了敌人。
秦牧多么希望大秦也能出几个象苏秦、张仪那样的人物,无须动用大军,靠外交手腕就能达到目的。这将大大减少外部带来的危机,减少大秦在战争上的虚耗。
“秦王所思所虑,高瞻远瞩,臣深以为然。”杨慎最先表态支持。
加强外交,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战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对此司马安与李源自然也明白,特别是现在大秦需要休养生息,能用外交解决外部的威胁,避免过度用兵,这是再好不过。
总体看来,成立外交部,统筹大秦的外交工作,在利无弊,李源与马司安也没有理由反对。
当然,要成立如此重要的部门,肯定要放在朝堂上去详加讨论才行。但说服了这些核心重臣,到朝堂上讨论时,阻力就会少很多。
秦牧突然提出要成立一个外交部,并把它提升到与现有的六部平起平坐的高度上,这让司马安和李源、杨慎三人都大感意外。
一开始三人都不说话,心中急着消化这个讯息。
他们都是很早就追随秦牧的老人,深知秦牧虽然年轻,但涉及如此重大的事情时,他绝对不会是一时冲动而贸然决定。
既然秦牧对此谋划已久,那他们作为近臣,也不会象一般的御史那样,闻风而动,贸然反对。肯定是要先想清楚其中的利弊,才会作出反应。
养心殿外,秋阳洒了一地,梧桐开始落叶,大片的叶子从窗外飘过,一缕西风来,飞过高高的飞檐角去。
秦牧让宫女重新沏上雨前龙井,淡淡的茶香弥漫开来,让人心肺一清。
李源略作思索后,迟疑地说道:“秦王,此举等于是自动把各国提升到了与我大秦同等的地位,颇为不妥,作为宗主国,若与各国平起平坐,如此大秦威信不存,何以号令周边各国?”
秦牧摇头说道:“本王要成立外交部,并让其与六部并立,这只代表大秦对外交的重视,不见得就是提升那些藩属国的地位;
所有的藩属国依旧是藩属国,他们朝拜的礼仪照旧。本王此举只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王希望,今后大秦对外交往时,能少动些刀兵,更注重于伐谋伐交。
而伐谋与伐交既然比伐兵更重要,就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谋划和执行。之前各朝把外交职权分散于礼部、兵部、鸿胪寺这些部司,这明显是对伐谋与伐交不够重视,几个部门没有统一的决策。没有高度的效率,最终的后果往往是不得不付诸于武力。
在宋代之前,周边的狄夷都还处在蒙昧的状态,中原朝廷不重视外交还可以理解。但自从宋代开始,相继出现的辽、金、元、西夏、朝鲜、日本、安南、大理、满清等,不管咱们承不承认,他们确实都已形成了国家的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兴也勃然,亡也忽焉的夷狄。
有鉴于此,中原朝廷还秉承以前的外交策略以及态度。这是严重的思想滞后。所以今后,大秦一方面仍要谋求宗主国的支配地位;
但另一方面,咱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外交的事务,不能再一味的把周边各国以蛮夷视之。要更好地控制他们,就必须要更加重视他们,这是必然的道理。这与大秦继续谋求宗主国的支配地位也并不冲突,还可以减少伐兵,损耗国力的情形,难道这不是各位大臣希望看到的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一个富于谋略的纵横家,可以轻松地避免一场战争,同时还能为本国谋得最大的利益。
在那个时代。纵横家都是各国君主的坐上宾,极其受敬重。
这些纵横家在后来之所以不受待见,是因为国家统一了,而外部又没有同等分量的势力需要到这些纵横家。此类人物对国家而言。就成了有害无益的群体。
但现在不同了,对待周边各国,不能再象用以前那种粗暴的方式了。这只会得不尝失。比如明朝对日本,清朝对英国,都是外交手段过于粗劣,把原本可以成为贸易伙伴的国家变成了敌人。
秦牧多么希望大秦也能出几个象苏秦、张仪那样的人物,无须动用大军,靠外交手腕就能达到目的。这将大大减少外部带来的危机,减少大秦在战争上的虚耗。
“秦王所思所虑,高瞻远瞩,臣深以为然。”杨慎最先表态支持。
加强外交,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战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对此司马安与李源自然也明白,特别是现在大秦需要休养生息,能用外交解决外部的威胁,避免过度用兵,这是再好不过。
总体看来,成立外交部,统筹大秦的外交工作,在利无弊,李源与马司安也没有理由反对。
当然,要成立如此重要的部门,肯定要放在朝堂上去详加讨论才行。但说服了这些核心重臣,到朝堂上讨论时,阻力就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