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在中国广州皇家高等航空学校学习的罗马尼亚人亨利?康达制作的,以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驱动的飞机模型(另一时空在1905年到1906年首次制作完成,1910年试飞),在学校的资助之下成功地进行了试验,随后被闻讯赶来观看的帝国陆军部航空司官员约见。在高额薪酬和优惠待遇面前,康达很痛快地接受了邀请,加入了军方背景的天鹰动力实验室,进入一个名为“一o一号”的绝密研究组,专注于喷气式飞机的理论设计和流体力学的研究。
在这一年,中国海军的一艘水机母舰进行了特殊改造,安装了水平的顶部甲板,一架“海燕”i型双翼侦察机完成了第一次舰上起降。
这一年,中国的天鹰动力实验室改进了风洞设计,第一次实现了匀超声速流场实验,在技术上再次领先于德法两国;
这一年,中国陆军总结亚洲战争的经验,认为原有的堑壕枪—散弹枪射程过近,使用范围严重受限,新的13号招标决定参考自动手枪,设计一种新型便携自动火器专门用于堑壕作战:冲锋枪,要求此种枪械能够方便携带,火力凶猛,连发,满足两百米内的作战需要。
几大军械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
皇家勃朗宁实验室联合南方军械集团拿出了由华夏七年式轻机枪轻量化和便携化而来的131a,采用华军标准步枪弹,很多零部件可以和华夏七年式轻机枪通用。但问题也很明显:依然笨重,庞大,后坐力大,必须双手射击。
武汉的华中军工集团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全新设计的减量枪弹,7.7*40毫米,大大降低了后座力,从而降低了枪械的强固要求,枪械重量得以降低,射速高达每分钟六百发。
由于枪弹威力依然很大,该型设计没有采用自由枪机。设计师林伟创造性地加大了枪机重量,在枪机上增加一个铜制h形延迟后座块,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延迟枪机后座,形成了独特的半自由枪机结构。该型设计可以用一百发弹鼓或三十发弹匣,五十发弹匣供弹,主要零部件采取铸造,不装弹时重量依然高达五公斤。
北方因设计手枪而声名鹊起的枪械新贵警戒火力公司提交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自由枪机,开膛设计,采用了多孔结构的枪管以帮助散热,结构异常简单,并采用了该公司的9*19手枪弹,射速每分钟四百发,以前冲方式击发,带五十发弹夹总重五公斤。
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陆军部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但又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加强枪机,提高射速,多采取冲压件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减轻重量,增加一百发弹鼓装弹。
失望的华中集团又找到了海军部和海军陆战队。
测试之后,海军部方面却对其的子弹产生了兴趣。
海军陆战队根据自己的作战实践,认为其步兵手持武器主要射击距离位于五百米内,而登陆战对于火力的猛烈要求很高,海滩和筑垒地形复杂,也需要既能适应近距离猛烈射击也可以作为中等距离武器的装备。但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其弹药携行量要尽可能地多,要能够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持久作战。
抛开枪械,至少这种减威力枪弹正符合海军陆战队的需要。
----------------
在这一年,在几处军事禁区中,一款新式战车进行了严格的测试。
作为一款早期产品,曾经在亚洲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斗犬轻战车并不是中国陆军心目中的理想装甲武器。
早在1900年制订的绝密计划中,军方已经提出同时发展两款战车:三号方案,也就是六吨半的无炮塔轻战车;四号方案,十吨的旋转炮塔轻战车。同时预研一款战车,即二十吨级的主力战车。
三号方案后来发展出了斗犬。
这款战车轻巧快捷,能够有效地防御步机枪火力和破片杀伤,结构简单,可靠耐用,火力也足以对付普通的步兵夜战阵地,尤其擅长奔袭包抄。
但在陆军的测评中,这款类似后世苏联s76突击炮的小型战车却并非合适的进攻性武器,而更适合承担侦察和步兵防御的任务。
由于没有安装旋转炮塔,斗犬在突入复杂筑垒之后无法有效对抗四面八方的威胁,车体脆弱,越野性能也只能算差强人意。尤其是当装甲带来的冲击性逐渐减退,各国陆军纷纷有针对性地发展步兵战防火力,开发类似并且战斗力更强大的装甲战斗车辆之后,斗犬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
在德国人慷慨地洒下订单,准备在斗犬的基础上组建德国自己的摩托化兵团之时,在1904年中标十吨战车方案的中国皇家威翔防务集团已经提交了第一批十辆qzc-4“草原狼”,分别在冰原,热带和沙漠地带展开检测。
在这一年,中国海军的一艘水机母舰进行了特殊改造,安装了水平的顶部甲板,一架“海燕”i型双翼侦察机完成了第一次舰上起降。
这一年,中国的天鹰动力实验室改进了风洞设计,第一次实现了匀超声速流场实验,在技术上再次领先于德法两国;
这一年,中国陆军总结亚洲战争的经验,认为原有的堑壕枪—散弹枪射程过近,使用范围严重受限,新的13号招标决定参考自动手枪,设计一种新型便携自动火器专门用于堑壕作战:冲锋枪,要求此种枪械能够方便携带,火力凶猛,连发,满足两百米内的作战需要。
几大军械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
皇家勃朗宁实验室联合南方军械集团拿出了由华夏七年式轻机枪轻量化和便携化而来的131a,采用华军标准步枪弹,很多零部件可以和华夏七年式轻机枪通用。但问题也很明显:依然笨重,庞大,后坐力大,必须双手射击。
武汉的华中军工集团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全新设计的减量枪弹,7.7*40毫米,大大降低了后座力,从而降低了枪械的强固要求,枪械重量得以降低,射速高达每分钟六百发。
由于枪弹威力依然很大,该型设计没有采用自由枪机。设计师林伟创造性地加大了枪机重量,在枪机上增加一个铜制h形延迟后座块,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延迟枪机后座,形成了独特的半自由枪机结构。该型设计可以用一百发弹鼓或三十发弹匣,五十发弹匣供弹,主要零部件采取铸造,不装弹时重量依然高达五公斤。
北方因设计手枪而声名鹊起的枪械新贵警戒火力公司提交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自由枪机,开膛设计,采用了多孔结构的枪管以帮助散热,结构异常简单,并采用了该公司的9*19手枪弹,射速每分钟四百发,以前冲方式击发,带五十发弹夹总重五公斤。
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陆军部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但又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加强枪机,提高射速,多采取冲压件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减轻重量,增加一百发弹鼓装弹。
失望的华中集团又找到了海军部和海军陆战队。
测试之后,海军部方面却对其的子弹产生了兴趣。
海军陆战队根据自己的作战实践,认为其步兵手持武器主要射击距离位于五百米内,而登陆战对于火力的猛烈要求很高,海滩和筑垒地形复杂,也需要既能适应近距离猛烈射击也可以作为中等距离武器的装备。但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其弹药携行量要尽可能地多,要能够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持久作战。
抛开枪械,至少这种减威力枪弹正符合海军陆战队的需要。
----------------
在这一年,在几处军事禁区中,一款新式战车进行了严格的测试。
作为一款早期产品,曾经在亚洲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斗犬轻战车并不是中国陆军心目中的理想装甲武器。
早在1900年制订的绝密计划中,军方已经提出同时发展两款战车:三号方案,也就是六吨半的无炮塔轻战车;四号方案,十吨的旋转炮塔轻战车。同时预研一款战车,即二十吨级的主力战车。
三号方案后来发展出了斗犬。
这款战车轻巧快捷,能够有效地防御步机枪火力和破片杀伤,结构简单,可靠耐用,火力也足以对付普通的步兵夜战阵地,尤其擅长奔袭包抄。
但在陆军的测评中,这款类似后世苏联s76突击炮的小型战车却并非合适的进攻性武器,而更适合承担侦察和步兵防御的任务。
由于没有安装旋转炮塔,斗犬在突入复杂筑垒之后无法有效对抗四面八方的威胁,车体脆弱,越野性能也只能算差强人意。尤其是当装甲带来的冲击性逐渐减退,各国陆军纷纷有针对性地发展步兵战防火力,开发类似并且战斗力更强大的装甲战斗车辆之后,斗犬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
在德国人慷慨地洒下订单,准备在斗犬的基础上组建德国自己的摩托化兵团之时,在1904年中标十吨战车方案的中国皇家威翔防务集团已经提交了第一批十辆qzc-4“草原狼”,分别在冰原,热带和沙漠地带展开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