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说到底,不过是实体经济的补充,未来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因素固然不能剔除,但是仍是以实体为主,毕竟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物质构成的世界中,而非存在于由二进制代码构成的互联网中。”里奥波特说道,“所以我认为,未来的经济,是一种强化形态的经济,也就是以互联网为强化手段的经济。通过叠加互联网手段,提高原有经济的运转效率,剔除其中的冗余环节,才是互联网真正的作用。”

    里奥波特的看法其实符合当时的主流观点,毕竟2002年的互联网还是一个体量较小的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庞大规模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当下的主流观点,是认为互联网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高效提升,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地位和作用仍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性的。

    他们绝对想不到,十多年之后,随着全球网民总数突破三十亿甚至四十亿大关,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已经有五家是纯互联网公司,而且这类公司的成长性比起传统的公司更加强大。

    李枫知道,当下他们是看不到互联网的巨大作用的,互联网不仅仅提供连接,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一切的连接行为通过“数据”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基于这些海量的数据,未来才有可能出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新的业态。

    也就是说,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在未来,它还是全人类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在场的不少人发表了同里奥波特类似的看法,对李枫的观点并不算认同,甚至认为其中的部分观点有些激进,片面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

    其实恰恰相反,李枫今天所表达的观点,只是未来真是上演的巨大变革的一小部分,他甚至还没有描述出真知的未来世界全貌。

    可见即便参会的都是全球的顶级精英,但是在对未来的预见性上,仍与李枫有巨大的差距。

    当然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即便预测一场球赛的胜负都未必成功,更不用说去预测和推演未来世界的复杂升级了。

    所以拥有未来十多年知识的李枫,等于对全球精英都形成了一个数量级优势,那就是他所做的任何决策,都可以完全碾压当今全球的精英人士。

    “刚才听了各位的发言,对我也很有启发。”李枫接过话筒,神色充满自信,“我所要说的,是我们理解互联网的逻辑和理解传统工业社会的逻辑不同。理解传统工业社会,我们只需要一个缓步递增的逻辑即可,等于是上一个三十度的缓坡,但是理解互联网的逻辑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指数级的放大逻辑,也就是说今天还是1,到了明天就是10,后天变成100,这是一个逼近90度陡峭上升的逻辑。如果我们不能用这一模式去理解互联网,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落后,也许只要几天的功夫,就会被后来者远远甩在身后。”

    李枫的表示其实非常简单易懂,就是刚才所有人的话虽然不错,但是逻辑用错了。

    通常所说的“夏虫不可言冰”,其实就是类似的意义。如果去向只有几个月寿命的夏虫解释什么叫做冰,它未到冬天就死了,怎么可能理解。

    所以,如果不能从全新的高度去审视互联网,仅仅以辅助性工具的角度来看它,所犯的其实就是逻辑体系的错误。

    一旦整个逻辑体系选择错误,推导出的结论自然就会大大偏离方向。

    “我也认同李枫的观点。”身为今天分论坛主持人的谢长庚开始给李枫撑腰,“互联网本身极有高成长性和大变动性,对于其发展形态的把握非常困难,毕竟在这个比特世界里根本没有时空距离,你只要足够聪明,嵌入了一个工具,就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说,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基础性架构,它一旦建成,就会按照自身的逻辑飞速发展。我们在经济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荷塘效应,就是为了解释这种现象。”

    老谢毕竟是学术界的权威,他一开口,在场还是有不少人连连点头,质疑李枫的声音开始变小。

    但仍有不少人望向李枫,给他施加压力,希望他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李枫的肚子里其实有很多话,不过许多未来真实发生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有点天方夜谭,比如说未来的智能手机可以实时上网,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连接能力大大超过了传统互联网。

    又比如未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经济成为了全人类的神经中枢,它们的效率远远超出了人类本身,使得互联网成了全人类发展的引领者。

    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全人类的工作效率,原本大量的线下实体工作开始转变成线上的虚拟操作,人类有了人工智能助手之后,就不仅仅是效率升级,而是根本上的模式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