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号船艉顶上三弩齐发,三支拳头呼呼而出,黑漆漆的拳头揪着冰冷潮湿的海风砸向“怒鹰号”。

    拳头?

    这是公输孟启根据沈洪的建议,让工匠们特别制作的专门用于水战时攻击船只使用的钝头箭。

    沈洪在训练水军时用过船弩,发现巨箭的威力太猛,一下就贯穿过去,虽然能将大多数船只一箭射穿俩窟窿。但窟窿的尺寸并不够大,不能让船只迅速沉没。

    于是,公输孟启制作出加上铅坠的溃缩箭头。这种箭头在箭尖后三寸加有拳头大的铅坠,箭杆上也嵌入四根金属骨架。

    测试中发现,当箭尖穿刺目标三寸之后巨大的冲击力会让质地较软的铅坠发生撞击变形,拳头大的铅坠会变作扁平的蒲扇拍打目标。

    而箭杆上的四根金属骨架在箭杆的带动下从后往前推,就好像撑开雨伞,撑住相对较软的铅蒲扇继续对目标施以重压。

    如果目标面不平整,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箭杆还会发生扭曲、旋转,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实验结果是,在八百米的距离上,一支钝头箭能够将三寸厚的船板射出直径三到四尺的大窟窿。

    看到这样的结果,水军将领们无不瞠目结舌,每个人都有如坠冰窟的感觉。

    故而此次沈洪随“蓝级”大船出海不但为两艘船都配备了上百支钝头箭,还准备了充足的制作材料,要求每个工兵至少每两天制作一支钝头箭。

    钝头箭看似简单,制作要求可是挺高的,仅箭杆上嵌入的金属骨架就分为三种材质:

    熟铜,青铜,生铁。

    针对不同硬度、密实度的木板,使用不同硬度的骨架才能达到最大的攻击效果。

    “轰!”

    三箭齐中,五百米外的“怒鹰号”的海鹞头猛地抖了下,仿佛断气那一瞬间的抽搐,然后海鹞头掉落水中,沉入海里。

    失去头颅的怒鹰其实和没了头的苍蝇是一样一样的,左右乱窜了几下就“咕嘟咕嘟”的往下沉。

    改进后的三支钝头箭就足矣击沉一艘海鹞战船,这可就与德川阔的估计相去甚远。不过他也早葬身鱼腹,不用再为任何一支舰队思考了。

    “怒鹰号”正在下沉,为了避免更多的关东士卒葬身鱼腹,“小鹰号”只得停止冲击,尽力抢救落水的“怒鹰号”士卒。顺便也把“怒鹰号”的残骸系上缆绳往外拖拽,这条进攻的主通道可不能堵塞。

    公输孟启也不急于攻击,他已经通过“千里镜”观察到三种不同材质箭杆骨架对“怒鹰号”造成的破坏效果。

    “各船弩听令,攻击海鹞战船时,装填首选青铜骨架钝头箭。”

    “棱礁”内侧通道攻击受阻,外侧还是畅通的,借着“朵礁”的遮挡“燕隼号”悄悄地潜入。

    “燕隼号”之前处于右侧第三道包围圈的中间位置,本轮不到它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