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生国文课学得不错,这个古文序言写得还似模似样。”方承世一边看苏文伏案疾书,一边颔首认可。
顺着苏文的笔尖读下去,序文中对作诗的原因说明得简单明了。只见序文是这样写的:
“近来读《孟子》,其中有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思及古往今来之仁人志士,或宁死不屈,或杀生取义,忠烈之气,浩然冲霄,诚令人感之叹之。浩然者,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苏文写到这里,笔尖停顿了一下,好像在思考什么。
“这诗叫《正气歌》?”方承世微微凝神,心里有些触动,“取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作为正气?应该怎么写呢?绝句还是律诗?”
他迫不及待想知道苏文如何写出正气的诗歌来,可他还是想差了,这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而是一篇长得离谱的五言古诗,开篇就正气凛然了: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
三纲为系命,道义为之根。
……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一首《正气歌》下来,洋洋洒洒六十句三百字,连用十几个典故,写得那是古味扑鼻,浩气长存。
等到苏文写完最后一个字搁笔,方承世觉得自己要吓尿了,半晌才回神,与余成对视,面面相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苏文站起来,把手中的诗歌递给方承世,好像对他们的表情有所意料一样,并不奇怪。
真的不奇怪的,《正气歌》那可是前世文大丞相真正的断头诗,在狱中写完这诗歌之后就英勇就义了,死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这才是他毕生理想与坚持的代表,天地正气,浩然于胸,无所畏惧,道义之所存,视死如归。
“这……这……”方承世接过诗歌,只觉得那张薄薄的白纸重如泰山,脸色凝重,时红时白,无法评论。
一旁的谢天行也没想到苏文真的在短短时间内做出一首古诗来,而且比之前的古诗都要长,竟然有六十句那么多!
他是真正意识到苏文的才华有多么惊人了,这让他更嫉妒,暗恨老天爷不公,否则这样的才华落在他身上,肯定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龙凤。
仔细思索诗里的内容,看到两位老师都震惊得无话可说,谢天行更不爽了,拼命找瑕疵:“苏文,你确定这诗真是你写的?你有这样的文史积累吗?我看你好像用了很多典故,你确定你都了解这些典故?”
苏文笑了,悠悠说道:“我写的我当然清楚。‘在齐太史简’这句,举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的故事,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至于‘在晋董狐笔’,也是出自《左传》,说的是……”
顺着苏文的笔尖读下去,序文中对作诗的原因说明得简单明了。只见序文是这样写的:
“近来读《孟子》,其中有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思及古往今来之仁人志士,或宁死不屈,或杀生取义,忠烈之气,浩然冲霄,诚令人感之叹之。浩然者,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苏文写到这里,笔尖停顿了一下,好像在思考什么。
“这诗叫《正气歌》?”方承世微微凝神,心里有些触动,“取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作为正气?应该怎么写呢?绝句还是律诗?”
他迫不及待想知道苏文如何写出正气的诗歌来,可他还是想差了,这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而是一篇长得离谱的五言古诗,开篇就正气凛然了: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
三纲为系命,道义为之根。
……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一首《正气歌》下来,洋洋洒洒六十句三百字,连用十几个典故,写得那是古味扑鼻,浩气长存。
等到苏文写完最后一个字搁笔,方承世觉得自己要吓尿了,半晌才回神,与余成对视,面面相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苏文站起来,把手中的诗歌递给方承世,好像对他们的表情有所意料一样,并不奇怪。
真的不奇怪的,《正气歌》那可是前世文大丞相真正的断头诗,在狱中写完这诗歌之后就英勇就义了,死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这才是他毕生理想与坚持的代表,天地正气,浩然于胸,无所畏惧,道义之所存,视死如归。
“这……这……”方承世接过诗歌,只觉得那张薄薄的白纸重如泰山,脸色凝重,时红时白,无法评论。
一旁的谢天行也没想到苏文真的在短短时间内做出一首古诗来,而且比之前的古诗都要长,竟然有六十句那么多!
他是真正意识到苏文的才华有多么惊人了,这让他更嫉妒,暗恨老天爷不公,否则这样的才华落在他身上,肯定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龙凤。
仔细思索诗里的内容,看到两位老师都震惊得无话可说,谢天行更不爽了,拼命找瑕疵:“苏文,你确定这诗真是你写的?你有这样的文史积累吗?我看你好像用了很多典故,你确定你都了解这些典故?”
苏文笑了,悠悠说道:“我写的我当然清楚。‘在齐太史简’这句,举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的故事,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至于‘在晋董狐笔’,也是出自《左传》,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