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八十五)激战印度洋
在麦克阿瑟的帮助下,澳大利亚政府现在在国会山游说和在美国报刊上宣传“太平洋第一”的主张。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人们把他当作英雄来欢迎——但他却发现,他预料已经集结好了的、只等着他在打败日本的战役中予以指挥的同盟国陆军和空军部队压根就不存在。他急于兴师收复菲律宾,在墨尔本的孟席斯饭店建立了司令部。他虽然没有一支军队,却极孚众望:国会的压力迫使总统授与他荣誉勋章,在美国各地,一些街道、大坝、公共建筑、儿童、甚至一种舞步,以这位将军的名字命名,民意测验表明,多数美国人认为他是一位战争英雄。民意测验还表明,美国人希望他回到陆军部,有人还要求他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克阿瑟精明地利用了这些支持,他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澳大利亚议会发表讲话,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借以表示他要求得到提升的强烈愿望。他要求得到“足够的军队和足够的物资”来向日本人发动进攻。整整一个月,这位闷闷不乐的将军时代》杂志恰如其分地称他是“一位坐冷板凳的英雄”——等待着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他们的战略分歧。
当他得知华盛顿决定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重点,并且不会任命一位最高统帅来指挥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麦克阿瑟更加懊恼了。如同多数美国人一样,他认为他从科雷吉多尔岛调回来就是为了担负这一要职的,但是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冲突使这一任命成为不可能。金海军上将拒绝接受由一位陆军将领向他的海军将领发号施令,理由是既然海军的作战将决定抗击日本的战争的进程,尼米兹必定是当然的人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对日作战的指挥权将由陆、海军平分,尼米兹担任太平洋地区总司令,这个地区包括新西兰、萨摩亚、斐济,西至160度黄经圈,这便是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管辖区的东部界限。苏门答腊、马来亚、缅甸和印度洋仍由英国人控制。麦克阿瑟立即发现自己的职务原来是“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暨菲律宾盟军陆、海、空军总司令(与尼米兹职位相等)”。他仍然深信不疑的是,“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他对华盛顿的“海军阴谋集团”本来深怀怨恨,曾经骂它剥削了他在菲律宾的增援部队,现在对它更嫉恨在心。他认为正是这个小集团使他不能担任太平洋的最高统帅。他很沮丧地发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剥夺了他的统帅权,这道命令把很大部分的指挥权保留在参谋长联席会议手中,以避免太平洋的几个管辖区日后发生竞争。麦克阿瑟因此不得不向马歇尔将军汇报并从他那里接受命令。尼米兹将通过金海军上将接受指示,他们之间的任何分歧将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
最使麦克阿瑟恼火的是,他发现他不能“直接指挥任何一国的部队”,也不能左右战略,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部队由澳大利亚将军托马斯?布莱迈指挥;美国舰队澳新海区海军司令赫伯特?利里海军将军负责海上作战。盟军空军最初由乔治?布雷特将军指挥——后来麦克阿瑟设法撤掉他,换上自己的“巴丹帮”中的人,这个人已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司令部。麦克阿瑟眼前还不能说服马歇尔将军,后者还坚持要把温赖特将军提升为四星上将,以便让他统率仍在菲律宾进行战斗的所有美国部队,包括游击队,麦克阿瑟对此提出抗议也不管用。
在巴丹失守的同一天,英国皇家海军面临着被迫将西印度洋送给日本人的同样耻辱。在“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惨遭击沉之后的数星期后,英国在远东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丘吉尔不得不恳求中国的帮助,以确保锡兰和印度的安全。中国海军给予了积极支援,4艘战列巡洋舰和3艘航空母舰组成“印度洋特遣舰队”从金兰湾出发,紧急驶往锡兰,保卫印度的海上通道和缅甸的航运通道。在美英菏澳盟军司令部垮台之后,丘吉尔特别要求中国派遣一位骁勇善战的海军将领前来指挥这支舰队。王永刚海军中将被挑选上了,他曾参加过第一次抗日战争和凯尔特海大海战,现在是一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在金兰湾海军基地里等候着他的这支舰队,是一支强大的前线战斗力量。由“光荣”号战列巡洋舰率领的3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列巡洋舰,经过现代化的改装,被用于和两艘最快的新式“龙王”级航空母舰和“东方”号护航航空母舰配合作战。8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6艘潜艇组成的这支舰队将和英国东方舰队一道承担保卫整个印度洋(从澳大利亚的西部海上通道至好望角)和通往苏伊士运河以及印度的运输船队航道的艰巨任务。
然而,盟军正在为一次大规模行动作准备,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要先发制人地阻止日本入侵马达加斯加,否则,日本海军就会垄断印度洋,切断印度和中东以及波斯湾对英国的石油供应。7月28日,王永刚在“光荣”号上升起将旗,马上就接到情报机关的一份紧急报告,说似乎真有可能出现这样一场战略灾难:一支强大的日本航空母舰进击队正在驶入印度洋。为了防止这场不堪设想的灾难,他立即离港出海,正确估计到敌人正前往锡兰,准备袭击那里的英国皇家海军基地和战舰,他打算引诱日本人进行夜战,因为入夜以后,航空母舰不能出动飞机,他的战列舰对敌人的航空母舰进击队就拥有火力优势。三天的徒劳搜寻迫使他在印度南端附近马尔代夫群岛上的阿杜岛前进基地加油,加油完毕后,他派遣“东方”号轻型航空母舰和两艘巡洋舰先行出发。
王永刚估计这支日本舰队仍然在印度洋,事实证明这是极大的错误。当天下午,一架“野牛”式水上巡逻机的驾驶员在被日本的“烈风”式战斗机击落之前,曾经报告敌人的航空母舰在锡兰南面大约350英里的海面上。王永刚的力量已经分散,而且离敌人太远,不能进行拦截,他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力求尽可能快地掩护至锡兰的600英里海面。
指挥日本舰队的栗田健男海军中将没有从他的巡逻潜艇那里得到中国舰队下落的情报,同样错误地估计它必定停泊在科伦坡的港口里,他盘算着在第二天上午发动另一次珍珠港式的袭击,将这支中国舰队一举歼灭。
当教堂的钟声正为科伦坡的礼拜者敲响的时候,雷达发现了逼近的日本飞机。上午将近8时,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从跑道改建的简易机场轰隆起飞。然而,与敌机相遇的第一批英国飞机,却是正从亭可马里重返“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它已与两艘巡洋舰一起撤出港口)的一个“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小分队。所有十二架木质双翼机被击落入海,第一攻击波的日本飞机继续往前飞行。日本人发现海港里几乎没有舰船,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命令他的轰炸机去干在珍珠港没有干过的事情:集中力量摧毁港口设施。猛烈的高射炮火,以及英国皇家空军“飓风”式战斗机在终于发现这批敌机后所发动的猛烈袭击,使16架“烈风”式战斗机被击落,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由于寡不敌众,损失了54架。日本人没能达到破坏港口设施的目的,狼狈退走。
两艘小型英国海军船只被击沉,一艘商船着火。这绝不是日本人希望给予英国舰队或中国舰队的重创。正午时分,日本飞机返回航空母舰的时候,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水上飞机报告西南面有两艘巡洋舰。栗田现在命令第二攻击波的飞机起飞,这批飞机留在舰上,是因为有报告表明科伦坡没有更多的目标可炸。他们终于发现了中国舰队,顿时希望大增。心情急切的飞行员所发现的,只有两艘英国的重巡洋舰,这两艘舰只在印度洋上蜿蜒行驶,企图逃避实力强大得多的敌机的炸弹。10000吨的“多塞特郡”号被接连命中32颗炸弹,一连串的爆炸将它掀出水面。12分钟以后,它的姊妹舰“康沃尔”号被八颗炸弹击中起火,下午将近2时,它翻倒过来沉往海底,两艘舰上的1100多人留待随后赶来的中国驱逐舰搭救。
王永刚得知消息后,立刻率舰队出海寻敌,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他的一架航空母舰侦察机在锡兰南面大约300英里的地方发现了日本“烈风”式战斗机。栗田不愿让他的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投入不利的夜战,于是加速向东行驶。第二天,当他又向西搜寻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的飞机出现在了他的头顶。因为王永刚再次部署舰队,拦截向马尔代夫群岛行驶的日本舰队。
日本舰队虽然及时得到了警告,但栗田自信自己的舰队能够消灭中国人,因此并没有选择躲避。第二天上午,约100架中国飞机蜂拥而至,向日本舰队投掷炸弹,42架日本战斗机起飞迎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没有更多的战斗机可以出动,航空母舰“瑞凤”号成了中国飞机驾驶员容易攻击的目标。上午将近11时,12颗炸弹将它击沉;同时护卫它的“曙”号和“潮”号驱逐舰跟着被击沉。这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开战以来第一次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栗田果断的下令撤出战斗,避免了更多的损失。当然,他的快速撤退被很多人视为逃跑,并且他没有完成预想的消灭敌人的任务。
正当栗田的攻击舰队在锡兰附近的海面上和中国舰队激战的时候,在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的巡洋舰也遭到了中国飞机的攻击,1艘轻巡洋舰和4艘运输船被击沉。这些中国飞机是从为商船护航的中国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突袭印度洋的行动虽然使同盟国损失了近10万吨的船舶,但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日本人意识到,除非击败和消灭掉活跃在太平洋的中国海军,否则便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锡兰海战的结果使日本帝国参谋本部受到极大的震动,迫使他们使用各种方法达到消灭中国海军的目的,而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也就此改变。
“这的情报分析,种种迹象显示,近期日军可能对我基地采取大规模进攻行动。”
看着桌面上的情报分析报告,中国海军特鲁克海军基地司令温学忠中将面色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咱们基地现在是他们在太平洋上碰到的最大的一颗钉子,他们当然欲拔之而后快。”温学忠说道,“潜艇部队那里有消息吗?”
从珍珠港事件之后到现在,中国海军为了防止日本人在特鲁克进行“复制”,全面加强了戒备,不但增设了雷达站,基地周围海域不但有轻型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警戒舰队,许多远洋潜艇也被派了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温学忠自信如果日军舰队前来偷袭,中国海军绝对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做出反击的。
“目前还没有。”情报官回答道。
“前些天击沉的那条船,确定是日本运输船吗?”
“是的,虽然该船上无任何国籍识别标志,但从残骸碎片分析,该船为日本船无疑。”
“可为什么船沉了,却没有见着人的尸首?”
“也许是船沉没得太快,日本人未能逃生之故。”
在麦克阿瑟的帮助下,澳大利亚政府现在在国会山游说和在美国报刊上宣传“太平洋第一”的主张。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人们把他当作英雄来欢迎——但他却发现,他预料已经集结好了的、只等着他在打败日本的战役中予以指挥的同盟国陆军和空军部队压根就不存在。他急于兴师收复菲律宾,在墨尔本的孟席斯饭店建立了司令部。他虽然没有一支军队,却极孚众望:国会的压力迫使总统授与他荣誉勋章,在美国各地,一些街道、大坝、公共建筑、儿童、甚至一种舞步,以这位将军的名字命名,民意测验表明,多数美国人认为他是一位战争英雄。民意测验还表明,美国人希望他回到陆军部,有人还要求他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克阿瑟精明地利用了这些支持,他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澳大利亚议会发表讲话,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借以表示他要求得到提升的强烈愿望。他要求得到“足够的军队和足够的物资”来向日本人发动进攻。整整一个月,这位闷闷不乐的将军时代》杂志恰如其分地称他是“一位坐冷板凳的英雄”——等待着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他们的战略分歧。
当他得知华盛顿决定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重点,并且不会任命一位最高统帅来指挥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麦克阿瑟更加懊恼了。如同多数美国人一样,他认为他从科雷吉多尔岛调回来就是为了担负这一要职的,但是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冲突使这一任命成为不可能。金海军上将拒绝接受由一位陆军将领向他的海军将领发号施令,理由是既然海军的作战将决定抗击日本的战争的进程,尼米兹必定是当然的人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对日作战的指挥权将由陆、海军平分,尼米兹担任太平洋地区总司令,这个地区包括新西兰、萨摩亚、斐济,西至160度黄经圈,这便是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管辖区的东部界限。苏门答腊、马来亚、缅甸和印度洋仍由英国人控制。麦克阿瑟立即发现自己的职务原来是“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暨菲律宾盟军陆、海、空军总司令(与尼米兹职位相等)”。他仍然深信不疑的是,“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他对华盛顿的“海军阴谋集团”本来深怀怨恨,曾经骂它剥削了他在菲律宾的增援部队,现在对它更嫉恨在心。他认为正是这个小集团使他不能担任太平洋的最高统帅。他很沮丧地发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剥夺了他的统帅权,这道命令把很大部分的指挥权保留在参谋长联席会议手中,以避免太平洋的几个管辖区日后发生竞争。麦克阿瑟因此不得不向马歇尔将军汇报并从他那里接受命令。尼米兹将通过金海军上将接受指示,他们之间的任何分歧将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
最使麦克阿瑟恼火的是,他发现他不能“直接指挥任何一国的部队”,也不能左右战略,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部队由澳大利亚将军托马斯?布莱迈指挥;美国舰队澳新海区海军司令赫伯特?利里海军将军负责海上作战。盟军空军最初由乔治?布雷特将军指挥——后来麦克阿瑟设法撤掉他,换上自己的“巴丹帮”中的人,这个人已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司令部。麦克阿瑟眼前还不能说服马歇尔将军,后者还坚持要把温赖特将军提升为四星上将,以便让他统率仍在菲律宾进行战斗的所有美国部队,包括游击队,麦克阿瑟对此提出抗议也不管用。
在巴丹失守的同一天,英国皇家海军面临着被迫将西印度洋送给日本人的同样耻辱。在“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惨遭击沉之后的数星期后,英国在远东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丘吉尔不得不恳求中国的帮助,以确保锡兰和印度的安全。中国海军给予了积极支援,4艘战列巡洋舰和3艘航空母舰组成“印度洋特遣舰队”从金兰湾出发,紧急驶往锡兰,保卫印度的海上通道和缅甸的航运通道。在美英菏澳盟军司令部垮台之后,丘吉尔特别要求中国派遣一位骁勇善战的海军将领前来指挥这支舰队。王永刚海军中将被挑选上了,他曾参加过第一次抗日战争和凯尔特海大海战,现在是一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在金兰湾海军基地里等候着他的这支舰队,是一支强大的前线战斗力量。由“光荣”号战列巡洋舰率领的3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列巡洋舰,经过现代化的改装,被用于和两艘最快的新式“龙王”级航空母舰和“东方”号护航航空母舰配合作战。8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6艘潜艇组成的这支舰队将和英国东方舰队一道承担保卫整个印度洋(从澳大利亚的西部海上通道至好望角)和通往苏伊士运河以及印度的运输船队航道的艰巨任务。
然而,盟军正在为一次大规模行动作准备,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要先发制人地阻止日本入侵马达加斯加,否则,日本海军就会垄断印度洋,切断印度和中东以及波斯湾对英国的石油供应。7月28日,王永刚在“光荣”号上升起将旗,马上就接到情报机关的一份紧急报告,说似乎真有可能出现这样一场战略灾难:一支强大的日本航空母舰进击队正在驶入印度洋。为了防止这场不堪设想的灾难,他立即离港出海,正确估计到敌人正前往锡兰,准备袭击那里的英国皇家海军基地和战舰,他打算引诱日本人进行夜战,因为入夜以后,航空母舰不能出动飞机,他的战列舰对敌人的航空母舰进击队就拥有火力优势。三天的徒劳搜寻迫使他在印度南端附近马尔代夫群岛上的阿杜岛前进基地加油,加油完毕后,他派遣“东方”号轻型航空母舰和两艘巡洋舰先行出发。
王永刚估计这支日本舰队仍然在印度洋,事实证明这是极大的错误。当天下午,一架“野牛”式水上巡逻机的驾驶员在被日本的“烈风”式战斗机击落之前,曾经报告敌人的航空母舰在锡兰南面大约350英里的海面上。王永刚的力量已经分散,而且离敌人太远,不能进行拦截,他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力求尽可能快地掩护至锡兰的600英里海面。
指挥日本舰队的栗田健男海军中将没有从他的巡逻潜艇那里得到中国舰队下落的情报,同样错误地估计它必定停泊在科伦坡的港口里,他盘算着在第二天上午发动另一次珍珠港式的袭击,将这支中国舰队一举歼灭。
当教堂的钟声正为科伦坡的礼拜者敲响的时候,雷达发现了逼近的日本飞机。上午将近8时,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从跑道改建的简易机场轰隆起飞。然而,与敌机相遇的第一批英国飞机,却是正从亭可马里重返“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它已与两艘巡洋舰一起撤出港口)的一个“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小分队。所有十二架木质双翼机被击落入海,第一攻击波的日本飞机继续往前飞行。日本人发现海港里几乎没有舰船,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命令他的轰炸机去干在珍珠港没有干过的事情:集中力量摧毁港口设施。猛烈的高射炮火,以及英国皇家空军“飓风”式战斗机在终于发现这批敌机后所发动的猛烈袭击,使16架“烈风”式战斗机被击落,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由于寡不敌众,损失了54架。日本人没能达到破坏港口设施的目的,狼狈退走。
两艘小型英国海军船只被击沉,一艘商船着火。这绝不是日本人希望给予英国舰队或中国舰队的重创。正午时分,日本飞机返回航空母舰的时候,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水上飞机报告西南面有两艘巡洋舰。栗田现在命令第二攻击波的飞机起飞,这批飞机留在舰上,是因为有报告表明科伦坡没有更多的目标可炸。他们终于发现了中国舰队,顿时希望大增。心情急切的飞行员所发现的,只有两艘英国的重巡洋舰,这两艘舰只在印度洋上蜿蜒行驶,企图逃避实力强大得多的敌机的炸弹。10000吨的“多塞特郡”号被接连命中32颗炸弹,一连串的爆炸将它掀出水面。12分钟以后,它的姊妹舰“康沃尔”号被八颗炸弹击中起火,下午将近2时,它翻倒过来沉往海底,两艘舰上的1100多人留待随后赶来的中国驱逐舰搭救。
王永刚得知消息后,立刻率舰队出海寻敌,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他的一架航空母舰侦察机在锡兰南面大约300英里的地方发现了日本“烈风”式战斗机。栗田不愿让他的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投入不利的夜战,于是加速向东行驶。第二天,当他又向西搜寻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的飞机出现在了他的头顶。因为王永刚再次部署舰队,拦截向马尔代夫群岛行驶的日本舰队。
日本舰队虽然及时得到了警告,但栗田自信自己的舰队能够消灭中国人,因此并没有选择躲避。第二天上午,约100架中国飞机蜂拥而至,向日本舰队投掷炸弹,42架日本战斗机起飞迎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没有更多的战斗机可以出动,航空母舰“瑞凤”号成了中国飞机驾驶员容易攻击的目标。上午将近11时,12颗炸弹将它击沉;同时护卫它的“曙”号和“潮”号驱逐舰跟着被击沉。这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开战以来第一次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栗田果断的下令撤出战斗,避免了更多的损失。当然,他的快速撤退被很多人视为逃跑,并且他没有完成预想的消灭敌人的任务。
正当栗田的攻击舰队在锡兰附近的海面上和中国舰队激战的时候,在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的巡洋舰也遭到了中国飞机的攻击,1艘轻巡洋舰和4艘运输船被击沉。这些中国飞机是从为商船护航的中国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突袭印度洋的行动虽然使同盟国损失了近10万吨的船舶,但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日本人意识到,除非击败和消灭掉活跃在太平洋的中国海军,否则便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锡兰海战的结果使日本帝国参谋本部受到极大的震动,迫使他们使用各种方法达到消灭中国海军的目的,而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也就此改变。
“这的情报分析,种种迹象显示,近期日军可能对我基地采取大规模进攻行动。”
看着桌面上的情报分析报告,中国海军特鲁克海军基地司令温学忠中将面色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咱们基地现在是他们在太平洋上碰到的最大的一颗钉子,他们当然欲拔之而后快。”温学忠说道,“潜艇部队那里有消息吗?”
从珍珠港事件之后到现在,中国海军为了防止日本人在特鲁克进行“复制”,全面加强了戒备,不但增设了雷达站,基地周围海域不但有轻型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警戒舰队,许多远洋潜艇也被派了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温学忠自信如果日军舰队前来偷袭,中国海军绝对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做出反击的。
“目前还没有。”情报官回答道。
“前些天击沉的那条船,确定是日本运输船吗?”
“是的,虽然该船上无任何国籍识别标志,但从残骸碎片分析,该船为日本船无疑。”
“可为什么船沉了,却没有见着人的尸首?”
“也许是船沉没得太快,日本人未能逃生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