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烈心机手段皆是过人,在河东内部拥趸甚多,他又身为李熙女婿,实为半子。
时下节度使之职虽受皇帝令,但朝廷对这些地方的统辖早已名存实亡,节度使辖一方军政要权,实际已是土皇帝,节度使之职也是父子传续,朝廷只能在明面上颁旨,实际并不能干预。
李熙有一子李茂,才德平庸,心胸狭隘,难以委之重任,侄子李彪骁勇善战,野心勃勃。
李熙扶植桓烈便是想要压制李彪,本是想鹬蚌相争为自己儿子得利。
谁知他不慎受伤病重之际,李茂与李彪外通北戎,令桓烈出兵抵御,私下却将桓烈军事布防泄露给北戎,欲使桓烈死于北戎之手。
桓烈假作上当,以空城诱敌,击杀北戎敌兵无数。
河东这边却被桓烈蒙蔽,以为桓烈身死。李彪先下手为强,兵谏李熙于太原,杀李茂后,桓烈却突然带兵出现在太原城,以一箭射杀李彪,迅速平定了太原之乱。
李熙一夕之间失了独子与侄子,捶床大哭却是无奈,河东局势并不稳,若是不能迅速定下接任之人,朝廷与其他藩镇必趁此机会侵蚀河东。
他如何还有选择?他的儿子侄子里通外狄,陷黎庶于危难,若非桓烈机警用假的布防图使北戎用错了兵,恐怕北地诸城皆会为北戎所破。
届时以北戎人的凶残暴虐,必是城破人亡,一片焦土。
桓烈此战既占有大义,赢得了北地诸城百姓衷心爱戴,又铲除了对手,此时他并无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唯有桓烈!
桓烈是他的半子,也的确为他所看重,但他如何不知李茂与李彪的身死与桓烈脱不开关系?
几乎不用想,李熙也知道,李茂李彪两人所作所为定是早为桓烈知晓,甚至这就是他布下的局,他一步一步推波助澜,又做足姿态令两人不防,最后占着声名大义,将李茂与李彪逼至身死。
他手上却没有沾到李茂的血,并未辜负他的知遇之恩栽培之情,毕竟先动手的是李茂,勾结北戎的也是李茂,杀李茂的是堂兄弟李彪,李茂死了,也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桓烈彼时在河东内部声望日隆,隐有取代他之势,谁叫自己儿子与侄子皆不争气,被人一下饵,就上了钩,如何能斗得过桓烈。
他心中无奈,却仍旧心有不忿。
心腹却劝他,桓将军野心勃勃,布局日久,视节度使为囊中之物,为着整个河东大局,如今也不得不依他。
再者说,便是不看桓将军,尚有大公子,大公子龙凤之姿,其文韬武略不在其父之下,有这父子二人,他日这天下如何,尚未可知。
心腹所言大公子,乃是桓烈与李氏所诞嫡长子,便是如今魏国公大公子桓殷。
桓殷此人,颇肖其父,传闻他生就大力,骁勇非常。十岁时便已随父入军中操训,十二三岁随父亲外祖出征,十五岁便作了先锋,十六岁时以奇兵在灵州城下大败敌军,解父亲桓烈之困,一时声名大噪。
其用兵之诡谲不下于其父。
李熙十分钟爱这个外孙,闻听心腹所言,沉默良久,与桓烈深夜密谈一番。第二日便将河东帐下诸将召来,宣布自此桓烈便是河东节度使,并由李熙亲自执笔上表朝廷以正桓烈身份。
李熙不久后便病逝,临终之前,桓烈当着众人与李熙言:“泰山于烈微时有知遇之恩,烈若无泰山栽培,何以有今日?泰山爱重,将爱女下嫁,及至河东大业亦托付于烈,如此信任恩重,烈铭感于心,绝不敢负!
时下节度使之职虽受皇帝令,但朝廷对这些地方的统辖早已名存实亡,节度使辖一方军政要权,实际已是土皇帝,节度使之职也是父子传续,朝廷只能在明面上颁旨,实际并不能干预。
李熙有一子李茂,才德平庸,心胸狭隘,难以委之重任,侄子李彪骁勇善战,野心勃勃。
李熙扶植桓烈便是想要压制李彪,本是想鹬蚌相争为自己儿子得利。
谁知他不慎受伤病重之际,李茂与李彪外通北戎,令桓烈出兵抵御,私下却将桓烈军事布防泄露给北戎,欲使桓烈死于北戎之手。
桓烈假作上当,以空城诱敌,击杀北戎敌兵无数。
河东这边却被桓烈蒙蔽,以为桓烈身死。李彪先下手为强,兵谏李熙于太原,杀李茂后,桓烈却突然带兵出现在太原城,以一箭射杀李彪,迅速平定了太原之乱。
李熙一夕之间失了独子与侄子,捶床大哭却是无奈,河东局势并不稳,若是不能迅速定下接任之人,朝廷与其他藩镇必趁此机会侵蚀河东。
他如何还有选择?他的儿子侄子里通外狄,陷黎庶于危难,若非桓烈机警用假的布防图使北戎用错了兵,恐怕北地诸城皆会为北戎所破。
届时以北戎人的凶残暴虐,必是城破人亡,一片焦土。
桓烈此战既占有大义,赢得了北地诸城百姓衷心爱戴,又铲除了对手,此时他并无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唯有桓烈!
桓烈是他的半子,也的确为他所看重,但他如何不知李茂与李彪的身死与桓烈脱不开关系?
几乎不用想,李熙也知道,李茂李彪两人所作所为定是早为桓烈知晓,甚至这就是他布下的局,他一步一步推波助澜,又做足姿态令两人不防,最后占着声名大义,将李茂与李彪逼至身死。
他手上却没有沾到李茂的血,并未辜负他的知遇之恩栽培之情,毕竟先动手的是李茂,勾结北戎的也是李茂,杀李茂的是堂兄弟李彪,李茂死了,也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桓烈彼时在河东内部声望日隆,隐有取代他之势,谁叫自己儿子与侄子皆不争气,被人一下饵,就上了钩,如何能斗得过桓烈。
他心中无奈,却仍旧心有不忿。
心腹却劝他,桓将军野心勃勃,布局日久,视节度使为囊中之物,为着整个河东大局,如今也不得不依他。
再者说,便是不看桓将军,尚有大公子,大公子龙凤之姿,其文韬武略不在其父之下,有这父子二人,他日这天下如何,尚未可知。
心腹所言大公子,乃是桓烈与李氏所诞嫡长子,便是如今魏国公大公子桓殷。
桓殷此人,颇肖其父,传闻他生就大力,骁勇非常。十岁时便已随父入军中操训,十二三岁随父亲外祖出征,十五岁便作了先锋,十六岁时以奇兵在灵州城下大败敌军,解父亲桓烈之困,一时声名大噪。
其用兵之诡谲不下于其父。
李熙十分钟爱这个外孙,闻听心腹所言,沉默良久,与桓烈深夜密谈一番。第二日便将河东帐下诸将召来,宣布自此桓烈便是河东节度使,并由李熙亲自执笔上表朝廷以正桓烈身份。
李熙不久后便病逝,临终之前,桓烈当着众人与李熙言:“泰山于烈微时有知遇之恩,烈若无泰山栽培,何以有今日?泰山爱重,将爱女下嫁,及至河东大业亦托付于烈,如此信任恩重,烈铭感于心,绝不敢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