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太史单枪救北海,陈宫半路攻东郡(1/2)
第195章太史单枪救北海,陈宫半路攻东郡
上文书讲到曹豹前往濮阳找吕布求救,糜竺前往北海求救于孔融,陈登前往青州求救于田楷。吕布尽起大军,亦暗自谋徐州也。[]
却说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小聪明,孔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孔母使孔融分之。孔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孔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孔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孔父大喜,满座皆奇之。年十岁时,至河南拜见河南尹李膺,守门人难之,孔融言道:“我乃李相通家。”于是乎入内觐见,李膺问之:“汝祖与吾祖何亲?”孔融慢言思语的说道:“昔日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李膺闻听大为惊奇。少顷,太中大夫陈炜到。李膺指孔融说道:“此子奇童也!”陈炜不以为然的说道:“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孔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陈炜等人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自此孔融之名颇为远扬。后为中郎将,累迁北海太守,为人颇为疏财仗义,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在北海六年,甚得民心。当日正与客坐,人报徐州糜竺至。
孔融便请糜竺入城相见,问其来意。糜竺取出陶谦书信呈上,言道:“曹操攻围甚急,望明公垂救。”
孔融自与陶谦有旧,但又怕解怨曹操,心下捉摸,忽生一计,言道:“吾与恭祖交厚,子仲又亲到此,如何不去?只是曹孟德与我无仇,当先遣人送书解和。如其不从,然后起兵前去救援。”
糜竺自知如此无奈,只好答应。
孔融一面使人点兵,一面差人送书。正在准备之时,忽闻城守士兵前来禀报黄巾余党黄龙部数万黄巾余孽杀奔前来。
孔融大惊,急点本部人马,出城迎敌。
黄龙策马而出,高声喊喝:“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
孔融叱责:“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
黄龙大怒,拍马提枪直取孔融。孔融部将宗保挺枪出马,救下孔融。然黄龙力大艺高,战不数合,一枪将宗保挑于马下。孔融兵大乱,奔入城内。
黄龙攻城不入,遂分兵四面团团把城围住。
一见城池被围,孔融心中郁闷;糜竺心中焦急,更不可言。
次日,孔融、糜竺等人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几分忧愁与烦恼。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对城上高声喊到“开门”。孔融不识此人,哪里敢贸然开门。见孔融不开门,贼众赶到壕边,紧逼此人。只见那人也不慌张,拨马回身,连连挑杀,刺死十数人,贼众见不能建功,纷纷倒退。见此情节,孔融急忙命人开门引其进入。
其人入城,下马弃枪,径往城上,拜见孔融。孔融问其姓名。其对曰:“某东莱黄县人也,复姓太史,单名慈,字子义。老母重蒙府君恩顾。昨日某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言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某故单马而来。”
孔融大喜。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知道他是个英雄。因太史慈远出在外,有老母住在城外二十里处。孔融常使人送些粟帛;慈母感于孔融平日之恩德,故特使太史慈来救。
当下孔融重待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太史慈亦不推辞,当下穿戴整齐,上前请令:“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敌。取敌主将首级,此贼可破!”
孔融怕其势孤,劝解道:“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
太史慈再三要求:“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来;如不能解围,慈亦无颜见母矣。愿决一死战!再言之,敌首折服,贼众焉有不降者?”
孔融本欲使太史慈前往青州求救田楷,又怕田楷前往徐州救援陶谦,遂允其计。是夜,太史慈前往兵营点起精兵一千,人罩墨衣甲,马儿裹蹄上嚼,悄然打开城门,便径往黄龙大营。
太史慈一马当先,杀入黄龙大营,所过之处,尽燃其帐,所见贼兵尽皆斩杀,直奔黄龙主帐。
黄龙早已得知有人闯营,仓惶之间,擎了长枪,胡乱中拽了一匹马儿,径往直来。正好碰见太史慈率兵赶来,黄龙挺枪策马,遥指太史慈:“汝是何人?竟敢夜袭我大营!”
“东莱太史慈是也!”太史慈答应一声,策马前来,长枪飞速刺出。黄龙急忙格挡,仓惶之中,显得手忙脚乱。二人战不数合,黄龙心中便生恐惧,虚晃一招便拨马而逃。太史慈亦不追赶,横枪摘弓搭箭,一番动作甚是熟练。一支羽箭犹如流星赶月一般,正中黄龙后心。黄巾军最后一个将领,就这样消亡在了北海大地之上。
上文书讲到曹豹前往濮阳找吕布求救,糜竺前往北海求救于孔融,陈登前往青州求救于田楷。吕布尽起大军,亦暗自谋徐州也。[]
却说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小聪明,孔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孔母使孔融分之。孔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孔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孔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孔父大喜,满座皆奇之。年十岁时,至河南拜见河南尹李膺,守门人难之,孔融言道:“我乃李相通家。”于是乎入内觐见,李膺问之:“汝祖与吾祖何亲?”孔融慢言思语的说道:“昔日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李膺闻听大为惊奇。少顷,太中大夫陈炜到。李膺指孔融说道:“此子奇童也!”陈炜不以为然的说道:“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孔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陈炜等人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自此孔融之名颇为远扬。后为中郎将,累迁北海太守,为人颇为疏财仗义,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在北海六年,甚得民心。当日正与客坐,人报徐州糜竺至。
孔融便请糜竺入城相见,问其来意。糜竺取出陶谦书信呈上,言道:“曹操攻围甚急,望明公垂救。”
孔融自与陶谦有旧,但又怕解怨曹操,心下捉摸,忽生一计,言道:“吾与恭祖交厚,子仲又亲到此,如何不去?只是曹孟德与我无仇,当先遣人送书解和。如其不从,然后起兵前去救援。”
糜竺自知如此无奈,只好答应。
孔融一面使人点兵,一面差人送书。正在准备之时,忽闻城守士兵前来禀报黄巾余党黄龙部数万黄巾余孽杀奔前来。
孔融大惊,急点本部人马,出城迎敌。
黄龙策马而出,高声喊喝:“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
孔融叱责:“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
黄龙大怒,拍马提枪直取孔融。孔融部将宗保挺枪出马,救下孔融。然黄龙力大艺高,战不数合,一枪将宗保挑于马下。孔融兵大乱,奔入城内。
黄龙攻城不入,遂分兵四面团团把城围住。
一见城池被围,孔融心中郁闷;糜竺心中焦急,更不可言。
次日,孔融、糜竺等人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几分忧愁与烦恼。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对城上高声喊到“开门”。孔融不识此人,哪里敢贸然开门。见孔融不开门,贼众赶到壕边,紧逼此人。只见那人也不慌张,拨马回身,连连挑杀,刺死十数人,贼众见不能建功,纷纷倒退。见此情节,孔融急忙命人开门引其进入。
其人入城,下马弃枪,径往城上,拜见孔融。孔融问其姓名。其对曰:“某东莱黄县人也,复姓太史,单名慈,字子义。老母重蒙府君恩顾。昨日某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言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某故单马而来。”
孔融大喜。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知道他是个英雄。因太史慈远出在外,有老母住在城外二十里处。孔融常使人送些粟帛;慈母感于孔融平日之恩德,故特使太史慈来救。
当下孔融重待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太史慈亦不推辞,当下穿戴整齐,上前请令:“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敌。取敌主将首级,此贼可破!”
孔融怕其势孤,劝解道:“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
太史慈再三要求:“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来;如不能解围,慈亦无颜见母矣。愿决一死战!再言之,敌首折服,贼众焉有不降者?”
孔融本欲使太史慈前往青州求救田楷,又怕田楷前往徐州救援陶谦,遂允其计。是夜,太史慈前往兵营点起精兵一千,人罩墨衣甲,马儿裹蹄上嚼,悄然打开城门,便径往黄龙大营。
太史慈一马当先,杀入黄龙大营,所过之处,尽燃其帐,所见贼兵尽皆斩杀,直奔黄龙主帐。
黄龙早已得知有人闯营,仓惶之间,擎了长枪,胡乱中拽了一匹马儿,径往直来。正好碰见太史慈率兵赶来,黄龙挺枪策马,遥指太史慈:“汝是何人?竟敢夜袭我大营!”
“东莱太史慈是也!”太史慈答应一声,策马前来,长枪飞速刺出。黄龙急忙格挡,仓惶之中,显得手忙脚乱。二人战不数合,黄龙心中便生恐惧,虚晃一招便拨马而逃。太史慈亦不追赶,横枪摘弓搭箭,一番动作甚是熟练。一支羽箭犹如流星赶月一般,正中黄龙后心。黄巾军最后一个将领,就这样消亡在了北海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