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更,还欠1章。不知道怎么的,爆发的关键时刻,感觉两肋总是时不时酸痛一下,好难受。)

    黑暗中的扶桑东山山脉看上去有种让人觉得压抑的感觉,这种比丘陵更陡峭,但是比真正的山地又更加和缓的地貌就像是不小心揉皱的纸张,然后舒展开来又没有刻意压平后的景象。

    这种情况有点像是萧焚曾经去过中世界试炼世界,在萨特子爵领的附近,那些连绵的山坡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在这里的情况更加恶劣,没有特别高耸的山丘,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放眼四顾,都是黑压压的一片,没有那种眼前猛然一亮的松弛机会。

    萨特子爵领那里更加和缓,加上又是白天,因此谈不上多么劳累,心情同样谈不上烦躁。但是在这样的黑暗山林中穿行,天空就像是倾轧了下来,但是身边始终是千篇一律的景象,仿佛行走在人生永无止境的迷宫中,仅仅只是行走就让人觉得焦躁不安。

    扶桑天台宗的总本山,比叡山延历寺,同样也在这片东山山脉中。当初扶桑国都从奈良迁移到京都的时候,当时的恒武天皇将比叡山赐给天台宗的主持,并用自己的年号“延历”来给这个寺庙取名。而第一任天台宗最澄法师曾经随遣唐使到过华夏,并且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的的佛经,以及密宗的一部分知识。在延历寺中,有一种叫做“千日回峰”的苦行,相当于寺庙里的僧人要围绕着整个东山山脉行走几年的时间。

    当初萧焚看见这种轶闻的时候。还在想静静只是围绕东山附近行走。也算是苦行的话。那么当初华夏的那些僧人和游方道士不知道要苦行到了什么地步。不过今晚在东山中行走,算是体验了一部分的千日回峰,同样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也算是一种苦行。

    确切的说,这种苦行不在于对人类身体的磨练,更注重对那些僧人内心的磨练。行走在这样的黑夜山林中,没有坚定地内心,无法做到如履平地。畅怀自然。这么想想,这些僧人的苦行,和觉醒者们在迷雾中前行,倒也有些共通的地方。都更加注重内心的坚定,一旦内心迷茫,混乱,苦闷,很可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自己,最终无法离开。

    两个人在山林中的行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段距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已经算是精疲力竭的道路。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却是一次再好不过的热身。随着山坡的上下起伏。两个人的平衡和感知逐渐达到了最佳,在摩托车上被冷风吹的微微发僵的身体现在也到了充分舒缓,可以这么说,好的不能再好。

    “你说那些重要的角色都已经到场,不过我可没发现这些人的踪迹。”

    诺威丽低声说着,一边将手中的左轮手枪对准周围谨慎的扫过。

    萧焚微微皱眉,在一处山岗上猛然站住,低声说:“你听,那是什么?”

    诺威丽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不能确定的说:“好像是有人在这个山谷中行走,应该有很多人,但是,等等,这里的声音总有些不太对头……”

    她的话猛然被萧焚打断,少年觉醒者的手猛然压住诺威丽的肩膀,把她向着地面压去。在那瞬间,一个巨大的黑影突然从刚才两个人站立的地方掠过,没有发出任何叫声,就迅速消失在山谷的黑暗中。

    “那是什么?”

    “乌鸦,是乌鸦!”

    萧焚低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乌鸦,那简直是乌鸦妖怪。”

    顿了顿,萧焚接着说:“不过也就如此罢了。”

    话音刚落,在山下的黑暗中,突然爆发出一团耀眼的光芒,一个沉闷到让整个山谷地面都在微微颤抖的叫声在那之后发出。这个声音不仅仅充满了痛苦,而且充满了绝望,更像是一次临死前的最后呼叫。

    伴随着这个声音,萧焚右手中也开始绽放光芒,接着一条长长的骨索从他的手中浮现,并且一节一节的从黑暗中收了回来。最终,当那把骨镰拼接回原来的样子时,一只巨大的乌鸦也被这把夺命的镰刀从山谷下一直拖了上来。

    沿途的枝干荆棘并没有对乌鸦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这只乌鸦表皮坚硬到根本无法划伤的地步。只是萧焚手中的骨镰比起那些尖锐的山石和树木更加锋利,不仅仅是法阵产物,而且还经过了萧焚武器制造大师的技能加持,以至于锋利到切入乌鸦的身体中,那只乌鸦居然都一无所觉。当它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遭受难以弥合的重创时,已经为时过晚。

    拖上来的巨大乌鸦身体还在不断颤动,黑漆漆的乌鸦脑袋正转向萧焚,在眼睛中,有种和人类感情相似的怨毒感。没有发出声音,在黑夜之中,乌鸦仅仅只是死死盯着萧焚。过了一会儿,双足的痉挛慢慢停止,于此同时,在萧焚他们的头顶上,忽然传来一大片乌鸦的哀鸣声。这个声音是如此的巨大,整个山谷到处都在回荡着它们的声音,并且沿着山坡向着四面八方传播。不过萧焚并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而受到影响,他一脚踩在乌鸦的尸体上,猛然拽出自己的骨镰锋刃,看着诺威丽,问:“你好像发现了什么?”

    “这只乌鸦,”诺威丽指着乌鸦低声说:“它有三只脚爪。”

    “三足乌鸦?听起来真是神奇,”萧焚满不在乎的说:“只是偶然现象罢了,双黄蛋最终的结果大概就是如此。一只雏鸟在蛋壳中就剥夺了自己兄弟姐妹的一切,最终还会有一只腿遗留下来,不用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