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不容易啊,恳请书友们多多支持,求收藏、推荐票、打赏!)
杨晞的一再要求终于被杨国忠知道了。
在六月初八日接近中午时分,杨国忠回到了府中,并召杨晞过去问话了。
这几天忙的事多,一直呆在宫中处事没回府,杨国忠没睡什么安稳觉,精神不算太好,有些憔悴,黑眼圈都很明显,不过看到杨晞已经重新变得生龙活虎,气色很好,也是挺高兴的。
不过此时的杨晞却是心急如焚,只几句客套话后,就直接问询了:“父亲,孩儿想问父亲,不知道皇帝陛下有没有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与敌决战?”
“吾儿你怎么又说起这件大事来了?这几日急寻为父,难道就是为了再说这个?”听杨晞这样说,杨国忠微微皱了皱眉头,在得杨晞点头认可后又旋即释开,微微笑道:“你既然问起来,那为父也和你说吧!几天前,陛下同意了为父所讲,已经下诏令哥舒翰倾军力出击!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六千,皆赢弱无备,安贼已经将一部精兵撤回洛阳,准备回防范阳,此正是一举歼敌的好时机!刚刚一早传来消息,贼军前锋溃败,哥舒翰连续告捷,起必再过几日,就可尽歼贼军前锋人马!”
“啊?!真提如此?父亲,哥舒翰真的率军出关作战了?”一听杨国忠如此说,杨晞一颗心似沉到水底般透凉,叫苦不迭!
天哪,自己这个父亲,果然愚蠢透顶,竟然已经将李隆基鼓动,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了。
看到杨晞这副惊愕的样子,杨国忠又皱起了眉,不悦地说道:“晞儿,为何这般神态?”
“父亲,你难道就没听进孩儿所说的任何一句话吗?要是孩儿预料不差的话,大祸将再临我大唐头上,哥舒翰必定中贼军之计,被敌伏击!”杨晞有点气急败坏了。
杨国忠脸有不悦之色露出来,严厉地瞪了杨晞一眼后,喝问道:“四郎,你为何这般说?”
杨国忠脸上的怒意任谁都看的出来,但杨晞没加以理会,他也不再管什么,直接把他在后世所看那本书上的一些内容讲了出来:“潼关东侧的灵宝南靠华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这是出潼关的必经之路,要是贼军在山道两侧埋设精兵,那我大军无论多少,也难逃覆灭!依孩儿所想,贼军肯定在山道两侧埋设精兵,哥舒翰大军必定中埋伏,最终导致惨败,潼关将不保也!”
“贼军攻占洛阳后,长安是其必取之地!要攻取长安,潼关就必须攻占,不然安贼纵有百万兵马也奈何不了长安!这可以从安贼在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十一日就令其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及随后亲征潼关的事上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潼关天险非贼军可轻易取,哥舒翰采取了据关而守,不出城迎敌的正确策略,才避免潼关陷于敌手,与贼军相持了六个多月!”
“这六个多月的坚守也足可见只防不出战策略的正确性!贼军见强攻不能得,必定采取智取段,以老弱之兵作诱饵,引诱我大军出关作战!父亲令哥舒翰率军出战,正是中了安贼之计,要是不改命令,让哥舒翰回师潼关,依然据潼关而守,那大祸将临,潼关必失!父亲,你要三思啊!要是潼关失守,长安必定不保,长安不保,我们杨家可能就会遭受厄运,再没有人有能力挽救!”
杨晞讲的很透彻,也非常有道理,杨国忠心里被杨晞说的七上入下,但脸上的神色也急骤地变化,有害怕的感觉起来,再没恼怒小儿子的妄言,但并没说话,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说实在的,杨晞所讲有一些他是想到过的,但大多是他不曾去想过的。
安禄山叛乱起来后,他和皇帝李隆基一样,都是抱着轻视的态度,想着只要朝廷诏令一发,王师一动,那叛军很快就会起内哄,叛乱立即就会平定!
但残酷的事实却证明了他们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叛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所过之处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连封常清这位鲜有败绩的名将都接连败北,与高仙芝合军后也只敢退守潼关,不敢主动出击,还一再上表请求朝廷同意他们屯守潼关不战,等待各地勤王之师抵达。
不过杨国忠依然相信,这只是叛军运气使然,并且朝廷在先期布置上欠妥,没有在关内布防重兵之故。这些年朝廷重外轻内,大部军队都镇边而守,长安及洛阳一带才十万左右兵马,而且都是未经战事的军队,战斗力完全不能和善战的边军相比。要不是这样的情况,安禄山起乱后也不会这样被动。
只是在叛军起事后,朝廷大举征讨青壮年入伍从军,很快征募了大量人马,集结在潼关的兵马已经过二十万,有五万多是善战的精兵,长安城内外的守军也有十几万,杨国忠相信,凭这些兵马可以击败叛军的。正是有此底气,他才敢劝皇帝李隆基,令哥舒翰的兵马出潼关而战。
何况现在北方连番告捷,据洛阳传来的消息,安禄山有想从洛阳退兵,回守范阳的打算!
而且他也不怕哥舒翰兵败,因为他已经在哥舒翰军中安插了亲信,监军边令诚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在哥舒翰兵败后,可以代为执掌兵权,继续镇守潼关,并可成功将哥舒翰这个在朝堂上与他地位相当的人除去。此前他已经成功地运用了手段,除去了一向看不起他的封常清和高仙芝。
哥舒翰与他一向有隙,同样看不起他,他想趁哥舒翰兵败之际,将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也除去。
杨晞的一再要求终于被杨国忠知道了。
在六月初八日接近中午时分,杨国忠回到了府中,并召杨晞过去问话了。
这几天忙的事多,一直呆在宫中处事没回府,杨国忠没睡什么安稳觉,精神不算太好,有些憔悴,黑眼圈都很明显,不过看到杨晞已经重新变得生龙活虎,气色很好,也是挺高兴的。
不过此时的杨晞却是心急如焚,只几句客套话后,就直接问询了:“父亲,孩儿想问父亲,不知道皇帝陛下有没有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与敌决战?”
“吾儿你怎么又说起这件大事来了?这几日急寻为父,难道就是为了再说这个?”听杨晞这样说,杨国忠微微皱了皱眉头,在得杨晞点头认可后又旋即释开,微微笑道:“你既然问起来,那为父也和你说吧!几天前,陛下同意了为父所讲,已经下诏令哥舒翰倾军力出击!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六千,皆赢弱无备,安贼已经将一部精兵撤回洛阳,准备回防范阳,此正是一举歼敌的好时机!刚刚一早传来消息,贼军前锋溃败,哥舒翰连续告捷,起必再过几日,就可尽歼贼军前锋人马!”
“啊?!真提如此?父亲,哥舒翰真的率军出关作战了?”一听杨国忠如此说,杨晞一颗心似沉到水底般透凉,叫苦不迭!
天哪,自己这个父亲,果然愚蠢透顶,竟然已经将李隆基鼓动,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了。
看到杨晞这副惊愕的样子,杨国忠又皱起了眉,不悦地说道:“晞儿,为何这般神态?”
“父亲,你难道就没听进孩儿所说的任何一句话吗?要是孩儿预料不差的话,大祸将再临我大唐头上,哥舒翰必定中贼军之计,被敌伏击!”杨晞有点气急败坏了。
杨国忠脸有不悦之色露出来,严厉地瞪了杨晞一眼后,喝问道:“四郎,你为何这般说?”
杨国忠脸上的怒意任谁都看的出来,但杨晞没加以理会,他也不再管什么,直接把他在后世所看那本书上的一些内容讲了出来:“潼关东侧的灵宝南靠华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这是出潼关的必经之路,要是贼军在山道两侧埋设精兵,那我大军无论多少,也难逃覆灭!依孩儿所想,贼军肯定在山道两侧埋设精兵,哥舒翰大军必定中埋伏,最终导致惨败,潼关将不保也!”
“贼军攻占洛阳后,长安是其必取之地!要攻取长安,潼关就必须攻占,不然安贼纵有百万兵马也奈何不了长安!这可以从安贼在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十一日就令其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及随后亲征潼关的事上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潼关天险非贼军可轻易取,哥舒翰采取了据关而守,不出城迎敌的正确策略,才避免潼关陷于敌手,与贼军相持了六个多月!”
“这六个多月的坚守也足可见只防不出战策略的正确性!贼军见强攻不能得,必定采取智取段,以老弱之兵作诱饵,引诱我大军出关作战!父亲令哥舒翰率军出战,正是中了安贼之计,要是不改命令,让哥舒翰回师潼关,依然据潼关而守,那大祸将临,潼关必失!父亲,你要三思啊!要是潼关失守,长安必定不保,长安不保,我们杨家可能就会遭受厄运,再没有人有能力挽救!”
杨晞讲的很透彻,也非常有道理,杨国忠心里被杨晞说的七上入下,但脸上的神色也急骤地变化,有害怕的感觉起来,再没恼怒小儿子的妄言,但并没说话,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说实在的,杨晞所讲有一些他是想到过的,但大多是他不曾去想过的。
安禄山叛乱起来后,他和皇帝李隆基一样,都是抱着轻视的态度,想着只要朝廷诏令一发,王师一动,那叛军很快就会起内哄,叛乱立即就会平定!
但残酷的事实却证明了他们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叛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所过之处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连封常清这位鲜有败绩的名将都接连败北,与高仙芝合军后也只敢退守潼关,不敢主动出击,还一再上表请求朝廷同意他们屯守潼关不战,等待各地勤王之师抵达。
不过杨国忠依然相信,这只是叛军运气使然,并且朝廷在先期布置上欠妥,没有在关内布防重兵之故。这些年朝廷重外轻内,大部军队都镇边而守,长安及洛阳一带才十万左右兵马,而且都是未经战事的军队,战斗力完全不能和善战的边军相比。要不是这样的情况,安禄山起乱后也不会这样被动。
只是在叛军起事后,朝廷大举征讨青壮年入伍从军,很快征募了大量人马,集结在潼关的兵马已经过二十万,有五万多是善战的精兵,长安城内外的守军也有十几万,杨国忠相信,凭这些兵马可以击败叛军的。正是有此底气,他才敢劝皇帝李隆基,令哥舒翰的兵马出潼关而战。
何况现在北方连番告捷,据洛阳传来的消息,安禄山有想从洛阳退兵,回守范阳的打算!
而且他也不怕哥舒翰兵败,因为他已经在哥舒翰军中安插了亲信,监军边令诚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在哥舒翰兵败后,可以代为执掌兵权,继续镇守潼关,并可成功将哥舒翰这个在朝堂上与他地位相当的人除去。此前他已经成功地运用了手段,除去了一向看不起他的封常清和高仙芝。
哥舒翰与他一向有隙,同样看不起他,他想趁哥舒翰兵败之际,将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也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