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本身能力不足,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可是这个战略,也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就是过高估计了契丹的实力。

    事实上在耶律德光死后,契丹陷入了混乱期,贵胄之间,叛乱杀戮无数,尔虞我诈,皇帝昏庸,臣子贪婪,上行下效,契丹的国势是不断下降的。

    这个下降趋势直到萧太后掌权,才扭转过来。

    很不幸,赵大没有抓住宝贵的时机,废物赵二又不是萧太后的对手,尝到苦果,也就不意外了。

    其次任何朝代,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都有一大堆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名将,已经许许多多百战老兵。

    靠着这些兵将,足以横行天下。

    当然了,等到太平之后,老将凋零,老兵凋谢,战斗力就会严重下降,除非出现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天才,以及不计代价的投入,才能重新拥有一支强军!

    这一点貌似只有汉武帝做到了,就连大唐都没有那个本事,从太宗皇帝之后,唐军的战力就不断削弱,明朝的大体情况也是如此……似乎这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当然大宋也不例外,初期承袭五代的强兵,对抗契丹,甚至战而胜之,一点没有问题。柴荣在驾崩之前,率军北伐,抢回了关南十县之地,甚至准备直取幽州,如果不是突然染病,没准燕云就拿回来了。

    赵大黄袍加身,得国不正,先是杯酒释兵权,把能打的将领给废掉了,接着又把宝贵的兵将用来对付南方,拿牛刀杀鸡。问题是鸡杀的多了,刀也会便钝的。

    别看南方诸国战力不怎么样,当气候炎热,北方士兵很容易水土不服。

    许多精兵强将,就这么无形中损耗掉了。

    可即便如此,等到赵二接手的时候,还是能轻松灭掉北汉,和契丹可以硬碰硬,如果不是他的战略错了,加之胡乱用兵,分散力量,互相牵制,他是有希望拿回燕云的。

    而当时也的确把契丹打得差点迁都……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大周不应该害怕契丹!文官总想着柿子捡软的捏,实在是胆小鬼,懦夫!

    可偏偏这帮家伙掌权,真是气死个人!

    文官治国是不错,但是自古以来,能领兵打仗的文官就不多,听他们的只会坏事。

    郭老大就是耳根子太软,太看人了!

    叶华不停腹诽着,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尽力去争取。

    听天由命吧!

    要是争不过,也就认了。

    叶华有些意兴阑珊,他想去学堂,想去作坊,已经制造出了火药,下一步就是火铳火炮,等火器弄出来,最好连机枪大炮都有了,契丹骑兵就是一堆肉了!

    多念叨了几遍,果然很有说服的效果,叶华看起来是心情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