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岁月(1/2)
太子朱慈烺出生的那一年,大明朝最有名的宦官已经死了有一年了,这名权势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的宦官叫魏忠贤,但这人格却与名字恰好相反,可谓是不忠不贤,“八千女鬼乱朝纲”。太子从小就听闻他的母后和身边的人告诉他,这魏忠贤在先帝在位时,祸乱朝纲,杀害忠良,欺压百姓,就连他父皇登基之时也畏惧魏党的权势。但是父皇是人上人,能吃苦中苦,刚登基的时候甚至不敢吃宫里的食物,只能靠从原来从封地带来的大饼和母后做的饭菜充饥。在父皇的忍耐之下,魏忠贤慢慢放下了对他的戒备,就在敌人松懈之时,父皇准确地抓住了时机,一举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治魏忠贤十大罪,命令手下逮捕法办,魏忠贤听闻消息,自知大势已去,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太子感知这个世上一定就是这样,恶人有恶报,坏人自有天收。做帝王也要像父皇一样,勤勉忍耐,为苍生谋福。
或许所有人都忘了,这位为王朝肃清奸佞的皇帝,登基那年也不过十八岁而已。
在那皇位之上,他要忍耐,要权衡利弊,他肩负着整个大明朝的命运。大旱连年、瘟疫横行的年代,文武百官和底层的百姓全都望着他,可这一年,他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
在这宫里太子与宫女太监们一起玩耍,太监们总是变着法讨他开心,偶尔学马让他骑,偶尔将宫外好玩的东西带给他,他有时也觉得有趣,但玩多了又觉得无聊。太子学东西总是很快,很难懂的字,很难背诵的诗词总是一下子就背成,彷佛记忆中有一块地方是储藏这些诗词的一样。
太子除了这些太监宫女可以说没什么朋友,倒是有几个兄弟姐妹,彼此间也亲近,不至于太过孤单。他也听说过与自己同母的兄弟朱慈烜,与自己是同年生,但不久便薨了,每每想到此,都觉得难过,周皇后每思及这位刚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孩子便对着天空默默流泪,皇帝得空来看她的时候也碰到过这幅情景,他便明白,她在思念死去的孩子,虽心里难过,但也强忍着对她安慰一番。其实皇帝明白,这乱世之中,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是这位皇后。皇后明礼、懂事、知进退,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对这天下的形势,她了然于心,所以她总是生活节俭,以身作则。自己在这高处虽然寒冷,但有她陪着,倒也不至于太过孤独。
有一天,太子在一处亭子里看书,遇这一位被牵着走的公子。这位公子好似目盲,无法辨别前方该往哪走,看着他的穿着打扮不似寻常官宦人家,只是可惜了没有一双明朗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太子走过去,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大人家的公子,这位公子不解地说道:“在下邱致中,家父官拜户部尚书,从小目盲,不知你是哪位?”太子倒是也很客气地回应他的问题,告诉他自己是太子。邱致中吓了一跳,没想到此人竟是太子殿下,邱致中有些不知所措,干脆就把手里的一本古籍送给了他,两人便一起去刚刚的亭子处寻个舒适的位置坐下。
邱致中比太子年长两岁,可两人倒似一般的成熟稳重,此时二人也不过是八九岁的孩童。太子从小就在这万丈光芒之下,不像三四岁时那样,可以在母后的怀抱里撒娇,可以快乐地玩闹,现在他已经能逐渐发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母后总是叹气,父皇总是在批奏折,一批就是一个晚上,他也有些孤单了。他告诉邱致中他平时的生活故事,也向邱致中倾诉近来看见父皇越皱越深的眉头,他告诉邱致中,他想快点长大,可以帮助父皇处理那些琐碎的事情。
渐入黄昏,二人分别之时约定,以后邱致中要经常来宫中看望他,他需要一个朋友,邱致中很爽快地便答应了。
后来邱致中便经常来找太子讲话,太子有一次很好奇地问他:“你的眼睛看不见,所以你的世界都是黑色的吗?”邱致中停顿了很久,不是他不愿回答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么多年,他看不见烛光,看不见四季景物的变化,仅仅只能靠其他的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去看每一个人。
他想他的一生大概会很苦长。
世人都以为盲目人看见的世界都是黑色的,可黑色是什么?他不知道,从来不知道,上天连对黑暗的感受这一点施舍都不愿给他,他无论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他所能看见的都是虚无,一片虚无的空洞,像深渊一样凝视着自己。
沉默了很久,太子碰了碰他的肩膀,他才反应过来,他告诉太子:“不是黑色的,我听父亲说,如果你把眼睛闭起来,看到的是眼帘,眼帘遮住了光,可是光还是可以透过眼帘,所以你能感知到外面的光,可我大概是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的那只闭着的眼睛的状态,是一片虚无,什么都没有。”
太子试了一下,那只闭起来的眼睛不仅没有光可以透进来,就连黑色都没有,这是他第一次对这位朋友的遭遇深感同情,第一次觉得这世上或许有人比他更加孤单。于此同时,他也在心里想,如果可以,我们可以互为眼睛,你目盲但心明,将来可以为我看清这大道上的牛鬼蛇神,而我可以告诉你这四季风月,山川流水究竟是什么样的。
又是一件沉默......
忽然邱致中开口说道:“山川人物,皆为幻形。只要用心,我还是能探寻一二的。”说完他便坚强地笑了笑。
太子也笑了笑,虽然对面的人看不到这个笑容......
在明朝,太子长到一定年纪,就要出阁读书,该制度是太子专享的,其他藩王没有资格享受,起自明朝的嘉靖皇帝,让太子入阁读书相当于承认太子的地位。太子早有听闻,这位明朝的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修道,疏于亲情,干出不少荒唐事,所以太子对这位皇帝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偶尔觉得这世上有些不公。为什么一个修道炼丹的皇帝,有人为他守江山,而我的父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于政务却还是被这些国家大事搞得焦头烂额?
崇祯十年,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皇帝定于崇祯十一年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这一年十岁,行了冠礼以后,执圭见群臣,虽然紧张,但也举止得体,不失分寸。
至于东宫伴读,太子早就向他的父皇说过,希望户部尚书之子邱致中可以来陪伴自己一起读书,崇祯见过这个孩子,虽然目盲,却举止典雅,进退有度,便同意了,下诏召他入东宫伴读。
崇祯皇帝对太子出阁读书这件事十分重视,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聪敏,是个可造之才。那天,他钦定了几个太子的讲读侍官,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包括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李士淳等。
李士淳被选为东宫讲读时年已过半百,但是太子对这位讲官十分喜爱,两人也算是亦师亦友。李士淳与其他讲官不同,这是个有趣的老头,讲学的时候喜欢撩一把胡须,明朝人觉得有一把飘逸的胡须是男子的象征,是极好看的。
至于讲学,他讲的不仅仅是四书五经,治国大道这些道理名言,还会跟太子说军事说底层百姓的生活,能够结合实际,常常说出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每次情到深处,大汗淋漓,慷慨激昂一番,喝一口茶、行个礼、扬袖而去。即便如此,许多东西依旧是太子和邱致中在之前的书中未曾接触到的,他们都觉得这是个有理想的人,一个老而热血的人。
太子感知这个世上一定就是这样,恶人有恶报,坏人自有天收。做帝王也要像父皇一样,勤勉忍耐,为苍生谋福。
或许所有人都忘了,这位为王朝肃清奸佞的皇帝,登基那年也不过十八岁而已。
在那皇位之上,他要忍耐,要权衡利弊,他肩负着整个大明朝的命运。大旱连年、瘟疫横行的年代,文武百官和底层的百姓全都望着他,可这一年,他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
在这宫里太子与宫女太监们一起玩耍,太监们总是变着法讨他开心,偶尔学马让他骑,偶尔将宫外好玩的东西带给他,他有时也觉得有趣,但玩多了又觉得无聊。太子学东西总是很快,很难懂的字,很难背诵的诗词总是一下子就背成,彷佛记忆中有一块地方是储藏这些诗词的一样。
太子除了这些太监宫女可以说没什么朋友,倒是有几个兄弟姐妹,彼此间也亲近,不至于太过孤单。他也听说过与自己同母的兄弟朱慈烜,与自己是同年生,但不久便薨了,每每想到此,都觉得难过,周皇后每思及这位刚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孩子便对着天空默默流泪,皇帝得空来看她的时候也碰到过这幅情景,他便明白,她在思念死去的孩子,虽心里难过,但也强忍着对她安慰一番。其实皇帝明白,这乱世之中,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是这位皇后。皇后明礼、懂事、知进退,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对这天下的形势,她了然于心,所以她总是生活节俭,以身作则。自己在这高处虽然寒冷,但有她陪着,倒也不至于太过孤独。
有一天,太子在一处亭子里看书,遇这一位被牵着走的公子。这位公子好似目盲,无法辨别前方该往哪走,看着他的穿着打扮不似寻常官宦人家,只是可惜了没有一双明朗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太子走过去,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大人家的公子,这位公子不解地说道:“在下邱致中,家父官拜户部尚书,从小目盲,不知你是哪位?”太子倒是也很客气地回应他的问题,告诉他自己是太子。邱致中吓了一跳,没想到此人竟是太子殿下,邱致中有些不知所措,干脆就把手里的一本古籍送给了他,两人便一起去刚刚的亭子处寻个舒适的位置坐下。
邱致中比太子年长两岁,可两人倒似一般的成熟稳重,此时二人也不过是八九岁的孩童。太子从小就在这万丈光芒之下,不像三四岁时那样,可以在母后的怀抱里撒娇,可以快乐地玩闹,现在他已经能逐渐发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母后总是叹气,父皇总是在批奏折,一批就是一个晚上,他也有些孤单了。他告诉邱致中他平时的生活故事,也向邱致中倾诉近来看见父皇越皱越深的眉头,他告诉邱致中,他想快点长大,可以帮助父皇处理那些琐碎的事情。
渐入黄昏,二人分别之时约定,以后邱致中要经常来宫中看望他,他需要一个朋友,邱致中很爽快地便答应了。
后来邱致中便经常来找太子讲话,太子有一次很好奇地问他:“你的眼睛看不见,所以你的世界都是黑色的吗?”邱致中停顿了很久,不是他不愿回答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么多年,他看不见烛光,看不见四季景物的变化,仅仅只能靠其他的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去看每一个人。
他想他的一生大概会很苦长。
世人都以为盲目人看见的世界都是黑色的,可黑色是什么?他不知道,从来不知道,上天连对黑暗的感受这一点施舍都不愿给他,他无论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他所能看见的都是虚无,一片虚无的空洞,像深渊一样凝视着自己。
沉默了很久,太子碰了碰他的肩膀,他才反应过来,他告诉太子:“不是黑色的,我听父亲说,如果你把眼睛闭起来,看到的是眼帘,眼帘遮住了光,可是光还是可以透过眼帘,所以你能感知到外面的光,可我大概是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的那只闭着的眼睛的状态,是一片虚无,什么都没有。”
太子试了一下,那只闭起来的眼睛不仅没有光可以透进来,就连黑色都没有,这是他第一次对这位朋友的遭遇深感同情,第一次觉得这世上或许有人比他更加孤单。于此同时,他也在心里想,如果可以,我们可以互为眼睛,你目盲但心明,将来可以为我看清这大道上的牛鬼蛇神,而我可以告诉你这四季风月,山川流水究竟是什么样的。
又是一件沉默......
忽然邱致中开口说道:“山川人物,皆为幻形。只要用心,我还是能探寻一二的。”说完他便坚强地笑了笑。
太子也笑了笑,虽然对面的人看不到这个笑容......
在明朝,太子长到一定年纪,就要出阁读书,该制度是太子专享的,其他藩王没有资格享受,起自明朝的嘉靖皇帝,让太子入阁读书相当于承认太子的地位。太子早有听闻,这位明朝的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修道,疏于亲情,干出不少荒唐事,所以太子对这位皇帝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偶尔觉得这世上有些不公。为什么一个修道炼丹的皇帝,有人为他守江山,而我的父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于政务却还是被这些国家大事搞得焦头烂额?
崇祯十年,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皇帝定于崇祯十一年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这一年十岁,行了冠礼以后,执圭见群臣,虽然紧张,但也举止得体,不失分寸。
至于东宫伴读,太子早就向他的父皇说过,希望户部尚书之子邱致中可以来陪伴自己一起读书,崇祯见过这个孩子,虽然目盲,却举止典雅,进退有度,便同意了,下诏召他入东宫伴读。
崇祯皇帝对太子出阁读书这件事十分重视,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聪敏,是个可造之才。那天,他钦定了几个太子的讲读侍官,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包括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李士淳等。
李士淳被选为东宫讲读时年已过半百,但是太子对这位讲官十分喜爱,两人也算是亦师亦友。李士淳与其他讲官不同,这是个有趣的老头,讲学的时候喜欢撩一把胡须,明朝人觉得有一把飘逸的胡须是男子的象征,是极好看的。
至于讲学,他讲的不仅仅是四书五经,治国大道这些道理名言,还会跟太子说军事说底层百姓的生活,能够结合实际,常常说出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每次情到深处,大汗淋漓,慷慨激昂一番,喝一口茶、行个礼、扬袖而去。即便如此,许多东西依旧是太子和邱致中在之前的书中未曾接触到的,他们都觉得这是个有理想的人,一个老而热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