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英雄碑,民族魂!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这是任何一个精明的统治者都明白的道理,尽管清朝是以少数民族来统治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但它依旧需要竖立起一个英雄来,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关羽,这个号称忠义双全的人物就这么地被抬了出来,成了“武圣”。康熙老爷子在执政的初年,不但下令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武圣”关羽,“文圣”孔子,这很好,至少在胤祚看来不错,确实能起到巩固皇权政治的目的,但这并不够,是的,远远不够!一个民族的魂并不是靠一两个英雄似的人物就可以成功地塑造起来的。数千年来独尊儒家的结果就是百家齐黯,儒家独尊,而儒家却又忘了本,所谓君子六艺到了如今只剩下礼、乐、书了,至于射、御、数全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其结果就是整个民族的血性丧失殆尽,国家全都由一帮子只懂“圣贤书”的废物在管理,如此的民族之魂自然是怯弱得可怜。

    既然知道后世会是铁与火的时代,会是个动荡的时代,胤祚自然无法容忍整个民族之魂是个怯弱的小儿,胤祚要的民族之魂是无畏敢战,敢于冒险的强大战魄,为此,胤祚所要做的工作就有许多,光靠竖立那两个可怜巴巴的“文武二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英雄碑的建立就是胤祚改造民族之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不但是重塑民族之魄的开始,也是民族融合的开始,胤祚的理想是将所有的民族都团结到华夏民族这面大旗下来。失败?也许可能,但不去努力的话,就连一丝胜利的曙光都看不到,而这正是胤祚所无法容忍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这句诗道尽了清明时节那种哀思遍野的情形。中国人素来讲究孝道,有清一代标榜以孝治国,更是将孝道抬高到了一个令人咂舌不已的高度,而清明祭祖就成了件天大的事儿,礼节繁琐不说,事儿也多得很,只要是可能,无论离家多远的游子在这一日都会想着法子回家祭扫祖先的坟墓,即便不能回去,在祖先的灵位前烧些纸钱、燃些香,磕几个头也是少不了的。

    平常人家的清明节倒也罢了,最多不过是到祖先的坟上除除草、哭上几声,再烧烧纸钱也就了事了,但轮到皇家头上,那可就不得了了,那等礼仪之隆重,磕头次数之多,令胤祚一想到那等事儿就头皮发麻,可也没辙,他是皇帝,得起表率作用,这个懒他是偷不得的,这不,一大早就起了,练了躺拳脚,随意地擦洗了一番,用了些白粥便得到保和殿主持祭祖大典。

    既是皇家的祭祖典礼,那来的可就不只胤祚的儿子们和兄弟们,凡是在京的皇室宗亲全都来了,就连被派到外头公干的老十四、老十、老九几个爷们也都请了旨回到了京师。当胤祚的帝辇到了保和殿外时,黑鸦鸦的五、六百人早就冒雨等在殿外了,一见到胤祚下了帝辇,呼啦啦全都跪下了,打头的正是弘历、弘扬两兄弟。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干子皇亲宗室喊起万岁来倒也整齐得很。

    嗯哼,老九那货倒是瘦了不少了嘛,嘿,看样子心思太重也能减减肥的,老十还是那副鸟德性,妈的,连演戏都不会,呼个万岁不出声也就是了,连口型都对不上,奶奶的,没准是趁乱在骂老子呢。胤祚一眼便瞅见八、九、十三兄弟又凑到一块儿,顿时被恶心了一下,轻轻地皱了下眉头,却啥话都没说,只是淡淡地笑道:“都起来罢,地上湿漉漉地,跪久了不好。”

    “谢皇上洪恩。”一帮子宗亲早就被淋成落汤鸡了,倒也不差地上那点儿湿气,各自又磕了个头这才起了身。

    “李德全。”胤祚淡淡地叫了一声。

    原本跟在胤祚身后的李德全忙走了出来,躬身道:“奴才在。”

    “去,吩咐御膳房多熬些姜汤,一会儿送来,这天气淋了雨是要得病的。”胤祚扫了一眼宗亲们,淡淡地下了道旨意,一干子宗亲的脸上都露出了感恩的神色,唯独老十梗着脖子,小声地嘀咕着啥子,胤祚虽没听见,可也能猜到不会是啥好话,心中的不快更是多了几分,只是这等场合下也不好发作,只能装成没瞅见。

    “是,奴才尊旨。”李德全忙跑到后头,将一起子小太监唤了过来,吩咐了几句,让小太监们紧赶着去办理,这才跑到胤祚身边道:“启禀圣上,典礼都准备好了,请皇上训示。”

    “嗯,那就开始罢。”胤祚点了下头道。

    “开殿门!”李德全扯着尖细的嗓子叫了起来,一群善扑营军士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缓缓地推开了太和殿的大门,胤祚缓步走了进去,后头紧跟着的是胤祚的几个儿子,再下来才是那些王公宗亲们。

    当了皇帝就不用磕头?错了,照样得磕头,面对着列祖列宗,就算是皇帝也一样得三叩九拜的,好在大清的列祖列宗算不得多,拢共算起来也就是那么十来个,就算如此,每个祖先面前磕几个头,那一路磕下来,也不算少了,可怜胤祚许久没磕头了,这一磕还真磕得有些晕呼呼地。忙乎了一个半时辰,总算是将列祖列宗们都侍候好了,这天也到近了午时,大家伙都被折腾得够呛,眼瞅着就要完事了,不单胤祚,一帮子宗亲也都暗自松了口气,不少人都开始盘算着回自家的窝里好生去快活上一把了,可胤祚却没打算让他们就这么走了,令小太监们送上了姜汤,待众人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胤祚突地一压手,笑着道:“诸位宗亲可能都知道了罢,朕令人在天安门外建了块碑,其用意是祭奠我大清建立以来的所牺牲的将士们,今儿个是此英雄碑揭幕的时刻,朕已经传旨下去,朕要亲自祭奠我大清先烈,诸位宗亲都随朕一道去好了。”

    英雄碑的事儿大家伙早就知道了,也知道胤祚打算亲自祭奠,只是大家伙都没放在心上——对他们来说那些战死的都是奴才罢了,死了也就死了,给些银两当抚恤也就是了,最多给个封号啥的也就差不多了,对于胤祚要亲自祭奠那些奴才,一帮子爷们自然是很不屑的,私底下也没少数落胤祚的不是,可没想到胤祚不单要自个儿亲自去祭奠,也没打算放过大家伙,如此一来,一帮子宗亲立时傻了眼,目瞪口呆了好一阵子,突地嗡嗡地小声议论了起来。

    他妈的,一群寄生虫,也不想想尔等能享受荣华富贵是谁在为尔等卖命,奶奶的,连点表面工作都不作,真他妈的混帐!胤祚眼瞅着一帮子宗亲那副鸟样子,心头顿时火起,冷着脸哼了一下,面色寒得简直要结冰,也不多话,自顾自地转身出了大殿,也不管天下还飘着雨丝,冒着雨便往宫门外行去,一帮子小太监见状,慌忙跟了上去,拿明皇曲柄盖为胤祚遮雨。弘历、弘扬兄弟俩相互对视了一眼,也不吭气,各自向外而去,胤祚的另外几个儿子见状也赶忙放下手中的碗,紧紧地跟在了胤祚的身后。

    胤祚走了,那帮子爷们都有些傻了眼,老十三率先回过神来,大步便冲了出去;老十四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同样默不作声地出了殿,追上了胤祚一行人;老四黑着脸,不吭气,老三叹了口气道:“走吧,都去好了。”他那一系的爷们自然也都跟着走出了大殿。

    老十嘟嘟喃喃地骂道:“哪有主子祭奠奴才的理儿,这不是天翻作地吗?要去你们去,我是不去的。”

    “就是,这风头也不是这么出的,没地拿爷们开心,真不地道。”老九也低声叨咕了一句。

    “四哥,您看这事儿闹得?唉,现如今该如何收场哦。”老八一脸子痛心状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