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学士,您怎么会,这么天真呢?”
李健城用失望的眼神看着张维,在一次噎得张维说不出话来,包括神景在内都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张维一眼,可李健城接下来的话却让今天这场谈话变得诡异莫测起来。
“张大人,请你想一下,百姓们若每年不失去一亩地,他们怎么会去开垦新的地?他们若不去开垦新的地,哪里来的土地卖给氏商官贵?而卖不出土地,自然只能卖人,若他们不卖人,大地主,又哪里来的人打理越来越多的土地呢?”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地主指的是谁?当然是谁地多,谁就是地主,李健城忽然直接将火浇在了氏商官贵整个的大群体上,张维一下子摸不准李健城到底要说什么,若这么扯下去,他今天的面圣是否无疾而终?
可慕容修也恰恰看出了这个问题,‘事所涉大,大而不结’,
慕容修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
“七皇子此言差矣,买卖本身就是一件正常的民间交易,百姓想卖田,就有人想买,不能因为是有人卖,而责怪买的一方。买卖是天经地义,合情合法的事,至于卖人,我大曌是禁止的,可若你情我愿,朝廷也无法多管。”慕容修怼道。
说得没错,有人买就有人卖,买卖是双方的,买卖本身就没有错。李健城笑道:“既然慕容大人认为买的人没有错,那一定是卖的人出了问题,我们就来说一说,百姓为何一定要卖地。”
慕容修有意引导李健城终结张维与神景的谈话,而张维在一旁却毫无办法,神景帝此时也明白过来,他根本不着急,反而对李健城所说的百姓为何要卖地,来了兴趣。
李健城露出狡猾的笑容,既然你们都想听我说,那我就得说点新鲜的,李健城道:“百姓们……啊,应该说是农民,一个农民,能耕种几亩地?”
“一个农民能耕作的田是有限的,他们的极限能力就是一天只能在白天干那么些活,他还会累,会生病,会死,不是有多少田,他就能耕种多少,其次,还要注意田亩粮食的产量受到制约,产量低,就必须耕作劳动一定的数量才能养活自己。”
种田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正常的耕作,耕、种、锄、耪、管、收,一个纯粹的青壮,最大劳动力极限大概也就是12亩地,而且必然是在一年到头,还有牲畜的情况,从早到黑的干,能打理1200平方米的粮食作物,这还是近代的情况。
在大曌还要更难,一亩地,在各种自然侵害,和天气情况下,繁重的工作极多,一个人能干八亩地的活,就不得了了,农忙的时候更加辛苦。
李健城接着使用分析思维讲述道:“以上述条件来看,一个正常的农民,耕的地,要在自己的劳动力范围内,还得确保收获足够而不饿死自己。在此范围之外,多余的粮食,才能算是财产累积,让他们富裕起来。”
“而朝廷赋税,就出在可以让农民富裕起来的地方,毕竟农民要自己不饿死才能缴税。假设一个农民种十亩地,六亩地的粮食够养活自己,以此为准,朝廷的赋税应该是四亩地的粮产,也就是恰好使得农民养活自己,而没有余力富裕。”
李健城这话一出,首先就震惊了李倪圣,关于朝廷的赋税,从小就涉政的李倪圣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她外公是户部尚书内阁大臣,她自然有渠道知道很多关于朝廷赋税的问题。
可是她知道的是赋税收起来的量化总数,是关于多少银子的事,具体到极限一亩地交的赋税数量,怎么收,以什么为准,她并不知道。这个税收标准是因何而制定,为什么是这个数量,她也不清楚。
李倪圣此刻不知道自己的父皇是否清楚这个,但她父皇从来没和她说过。
她漂亮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这个弟弟,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知的。
姐姐的震惊李健城不管,但这个问题他的父亲神景当然清楚,当家的管钱和用钱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当家的必须得计算产能和输出,那不是一个数目的简单问题,李健城从未摄政,能说出这个问题,已经很出乎神景的意料。
李健城接着说道:“农民们想要富裕,想要吃饱之外能赡养父母,妻儿,修房,建舍,就需要去开垦新的田亩获得收入,而新的田亩在我朝也是纳税的对象,因此开垦新田不但能使得农民赠产,也能使得朝廷税务增加。”
赋税原则,是有严格的文明标准的,所有税务都遵循着一个科学发展的道理,寻常人都会被税务的经济数量,财务信息所迷惑,是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
李健城用失望的眼神看着张维,在一次噎得张维说不出话来,包括神景在内都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张维一眼,可李健城接下来的话却让今天这场谈话变得诡异莫测起来。
“张大人,请你想一下,百姓们若每年不失去一亩地,他们怎么会去开垦新的地?他们若不去开垦新的地,哪里来的土地卖给氏商官贵?而卖不出土地,自然只能卖人,若他们不卖人,大地主,又哪里来的人打理越来越多的土地呢?”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地主指的是谁?当然是谁地多,谁就是地主,李健城忽然直接将火浇在了氏商官贵整个的大群体上,张维一下子摸不准李健城到底要说什么,若这么扯下去,他今天的面圣是否无疾而终?
可慕容修也恰恰看出了这个问题,‘事所涉大,大而不结’,
慕容修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
“七皇子此言差矣,买卖本身就是一件正常的民间交易,百姓想卖田,就有人想买,不能因为是有人卖,而责怪买的一方。买卖是天经地义,合情合法的事,至于卖人,我大曌是禁止的,可若你情我愿,朝廷也无法多管。”慕容修怼道。
说得没错,有人买就有人卖,买卖是双方的,买卖本身就没有错。李健城笑道:“既然慕容大人认为买的人没有错,那一定是卖的人出了问题,我们就来说一说,百姓为何一定要卖地。”
慕容修有意引导李健城终结张维与神景的谈话,而张维在一旁却毫无办法,神景帝此时也明白过来,他根本不着急,反而对李健城所说的百姓为何要卖地,来了兴趣。
李健城露出狡猾的笑容,既然你们都想听我说,那我就得说点新鲜的,李健城道:“百姓们……啊,应该说是农民,一个农民,能耕种几亩地?”
“一个农民能耕作的田是有限的,他们的极限能力就是一天只能在白天干那么些活,他还会累,会生病,会死,不是有多少田,他就能耕种多少,其次,还要注意田亩粮食的产量受到制约,产量低,就必须耕作劳动一定的数量才能养活自己。”
种田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正常的耕作,耕、种、锄、耪、管、收,一个纯粹的青壮,最大劳动力极限大概也就是12亩地,而且必然是在一年到头,还有牲畜的情况,从早到黑的干,能打理1200平方米的粮食作物,这还是近代的情况。
在大曌还要更难,一亩地,在各种自然侵害,和天气情况下,繁重的工作极多,一个人能干八亩地的活,就不得了了,农忙的时候更加辛苦。
李健城接着使用分析思维讲述道:“以上述条件来看,一个正常的农民,耕的地,要在自己的劳动力范围内,还得确保收获足够而不饿死自己。在此范围之外,多余的粮食,才能算是财产累积,让他们富裕起来。”
“而朝廷赋税,就出在可以让农民富裕起来的地方,毕竟农民要自己不饿死才能缴税。假设一个农民种十亩地,六亩地的粮食够养活自己,以此为准,朝廷的赋税应该是四亩地的粮产,也就是恰好使得农民养活自己,而没有余力富裕。”
李健城这话一出,首先就震惊了李倪圣,关于朝廷的赋税,从小就涉政的李倪圣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她外公是户部尚书内阁大臣,她自然有渠道知道很多关于朝廷赋税的问题。
可是她知道的是赋税收起来的量化总数,是关于多少银子的事,具体到极限一亩地交的赋税数量,怎么收,以什么为准,她并不知道。这个税收标准是因何而制定,为什么是这个数量,她也不清楚。
李倪圣此刻不知道自己的父皇是否清楚这个,但她父皇从来没和她说过。
她漂亮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这个弟弟,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知的。
姐姐的震惊李健城不管,但这个问题他的父亲神景当然清楚,当家的管钱和用钱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当家的必须得计算产能和输出,那不是一个数目的简单问题,李健城从未摄政,能说出这个问题,已经很出乎神景的意料。
李健城接着说道:“农民们想要富裕,想要吃饱之外能赡养父母,妻儿,修房,建舍,就需要去开垦新的田亩获得收入,而新的田亩在我朝也是纳税的对象,因此开垦新田不但能使得农民赠产,也能使得朝廷税务增加。”
赋税原则,是有严格的文明标准的,所有税务都遵循着一个科学发展的道理,寻常人都会被税务的经济数量,财务信息所迷惑,是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