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宫鋆瞧了瞧脸色难看的朱瞻基,又瞧了瞧杨少峰,忍不住开口劝道:“状元公这是何苦呢?您这两位门生进了太孙府,以后前程可期啊。”

    杨少峰冷哼一声道:“两个门生!本钦差一共就这么两个门生!他朱二九倒是不客气,一开口就把他俩给划拉走了,本钦差上哪儿再找这么两个门生去?”

    朱瞻基阴沉着脸道:“你别不识好歹,他们拜在你的门下不就是为了读书科举?进了我太孙府怎么就亏了他们了?”

    杨少峰冷笑道:“不亏待他们,但是我亏了!我还指望这两个家伙能起个表率作用,以后培养出更多的伊逍和白庚呢!”

    朱瞻基嘿了一声道:“你可要点儿脸吧,难道你还指望更多的读书人拜在你门下?瞧瞧你折磨他俩的恶名,再瞧瞧到现在都没人上门,你还不死心?”

    杨少峰道:“总会有不怕死的,实在不行就把他们两个扔在我家那玉山书院教书去,杨家庄子的那些娃肯定能再出几个像样儿的。”

    朱瞻基狐疑的打量了杨少峰一眼:“不是,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你一个咸鱼会有那么崇高的理想?”

    说完之后,朱瞻基也不待杨少峰说什么凭空污人清白之类的屁话,而是直接又将话题转向了其他的问题:“那个,上次你说永不加赋的事儿,估计快有消息了吧。”

    杨少峰摇了摇头道:“这是陛下和朝堂诸公们要考虑的事情,咱们研究这些玩意干什么?是红烧肉不好吃了?还是这赈灾的事情不忙了?”

    朱瞻基气道:“又是这副咸鱼模样!永不加赋啊,等正式的诏书到了辽州,你猜辽州百姓们会怎么样?”

    杨少峰道:“关我屁事?永不加赋又不是永不加赋,想想我杨家庄子每年要缴纳的赋税,我这心里就疼得慌!”

    ……

    朱老四发现自己亏大了。

    就在杨少峰站在河堤上,带着辽州卫的将士们玩命的时候,朱瞻基此前让吴明送出去的奏疏也到了朱老四的手里。

    永不加赋。

    跟朱瞻基还要琢磨半天,甚至于还需要杨少峰慢慢解释不同,朱老四在看到永不加赋这四个字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加税。

    按照四大天王和户部尚书夏老抠他们对于永乐十三年秋税的计算,还有对永乐十四年春税的预估来判断,商税以后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民赋的占比会越来越小。

    如果皇帝再抽抽疯,免除了实物税,也就是连粮食都不要了,那么民赋占据的比重将无限趋近于零。

    朱老四当然不可能抽疯到那个地步,而且就算是朱老四抽疯了,夏老抠也不可能同意这种荒唐的旨意。

    减免民赋是一回事儿,收不收粮食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当今天子好砸人场子,粮食这玩意什么时候都不嫌多——谁知道他老人家什么时候又会去砸了阿鲁台家。

    跟四大天五和夏老抠通过气之后,朱老四就真的在某一天的大朝会上颁发了永不加赋诏,顺便将辽州、顺天府、河南、山东这些受雨灾的地方民赋全给免了。

    这道莫名其妙的永不加赋诏无疑戳中了文官们某个不可言说的点——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皇帝喊出永不加赋这四个字,而致君王于尧舜又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