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级装甲巡洋舰是德国海军按1901年计划为公海舰队侦察部队建造的快速战舰,在它之前,德国海军一共建造过三个级别的装甲巡洋舰,即俾斯麦级、海因里希亲王级、阿尔尔伯特级,其中俾斯麦级和海因里希亲王级都只建造了一艘,阿尔伯特级建造了两艘。作为阿尔伯特级的扩大改进型,隆恩级共建造两艘姊妹舰,“隆恩”号和“约克”号。而在隆恩级之后,德国海军又设计建造了最后一个级别的装甲巡洋舰大名鼎鼎的沙恩霍斯特级,它们同样建造两艘,并被双双派往东亚舰队,主要在太平洋海域执行殖民地巡逻任务。
相比战斗吨位接近1。5万吨且设计思路较为超前的沙恩霍斯特级,排水量刚过超过万吨的隆恩级,各项技术配置都显得中规中矩。它采用传统的丢勒式蒸汽锅炉和三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建成时的最高航速略超过21节,比同期建造的英国装甲巡洋舰慢了1-2节,但防护水平明显优于同级别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和阿尔伯特级一样,隆恩级装备2座210毫米口径40倍径的双联装舰炮,其射程同德国老式战列舰的240毫米舰炮相当,而且射速较快,能够轻易对付装备7。5英寸(190毫米)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即便碰上装备9。2英寸(4毫米)舰炮的对手也可以不落下风。
至1914年战争爆发时,两艘隆恩级的服役时间已超过10年。由于一直在本土海域服役,它们的舰体及设备状况较好,出海作战时仍能达到20节以上的航速,但已经不足以协同最高航速普遍超过24节的战列巡洋舰作战,因而单独列在第四侦察分舰队,主要负责波罗的海方向的近海警戒巡航。在1914年8月7日的作战行动中,两艘隆恩级被编入辅助舰队,为六艘鱼雷艇母舰和“俾斯麦”号轻航母开路护航……
“穿甲弹装填……”
“‘安东’就位!”
“‘布鲁诺’就位!”
“校正参数……方位角度0,仰角2°30′……”
“参数正确!”
“双炮联射……开火!”
“隆恩”号前主炮塔内,蓄着大络腮胡子的炮长发话嗓音粗犷、彪悍气质尽显。在他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年龄参差不齐的炮手们步调整齐、动作标准,短短二十几秒就完成了一次主炮再装填。为了让“国王”、“德弗林格”这些新锐战舰尽快形成战斗力,德国海军的既定策略是从舰龄较长的战舰上抽调资深军士和水兵,由此产生的缺额则由扩员征召的新兵填补。虽说德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高,战争爆发时100名士兵平均只有1名文盲,而受教育程度良好的新兵能够较快培养成为合格的战士,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他们对战斗岗位的熟悉程度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远不如老兵。动员开始后,大批曾在海军服满现役的预备人员和海军院校的学员生增补上舰,各处战位又面临着新的磨合问题。所幸的是,相对顺利的战斗给官兵们注入了充沛的信心。
两门主炮的击发相差不过一瞬,巨大的轰鸣伴随清晰的震动,两枚21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直奔舰艏前方的英国巡洋舰而去。在硬实力上,德国的装巡对英国的轻巡无疑像是英国轻巡对德国大型鱼雷艇那样明显,何况在这片位于日德兰半岛以西海域的战场上,两艘隆恩级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联手攻击一艘有伤在身的积极级,战斗结果根本是毫无悬念。在舰炮的震耳轰鸣和炮弹的逆耳呼啸声中,孤独的“积极”号已不能够随心所欲地驰骋于海上,它舰桥外壁被炸开一个黑乎乎的口子,左舷也有两门舰炮被炸毁,甲板上到处是血迹和尸骸……
“约克”号的前主炮塔内,年轻的炮手们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进行着不容有一点瑕疵的炮弹装填,资历深厚的炮长则亲自校正射击参数。
“方位角度0,仰角2°20′……好!开火!”
负责火炮射击的炮手同步踩下两门210毫米主炮的击发踏板,而从炮塔外部看,两门主炮的炮管几乎与海面相平,而射击距离越近,炮弹动能的损耗越小,对舰体装甲的侵彻力越大。
轰……咚……
炮弹出膛不久,照明弹照耀下的英国巡洋舰舷侧陡然腾起一团水浪,这个场面跟鱼雷命中舰体爆炸大为不同,经验丰富者一眼即知这枚炮弹可不是普通近失弹,从弹落点和射入角看,它应是命中舰体水线一下部分无疑了。
接下来,两艘隆恩级装甲巡洋舰又在更近的距离向战旗高挂的“积极”号发射了四十余发炮弹,约三分之一来自它们210毫米口径的双联装舰炮,其余则是位于舷侧但可向正前方射击的150毫米单装舰炮所为。在此期间,英国巡洋舰又被命中两次,可见其航速明显减慢,舰体渐渐向左倾斜。逼近至1500米距离时,“隆恩”号以摩尔斯码发出灯光信号,要求对方举白旗投降。
布伦特上校从对方的灯码信号中直接读出了劝降内容,紧接着,通讯官就此事前来报告。看着这名满脸血污却无半点惧色的下属,布伦特上校既感欣慰又自觉有愧,舰上的无线电发报机已在战斗中损坏,舰壁破损严重,底舱进水无法控制,半数锅炉和轮机已不能运转,动力全失看来只是时间问题。打不过又逃不掉,等待“积极”号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屈辱地被俘,要么光荣的沉没。
宁死不降,听起来是多么豪迈,想着理所当然,身处其境则是另一码事。经过短暂的考虑,布伦特上校下令弃舰,并令正在舰底努力堵漏的损管人员在5分钟后打开舰底阀门。
尽管眼前这艘英国巡洋舰既没有做出投降与否的答复,舰上的战旗也没有降下,看到英国舰员纷纷从甲板跳入海中,舷侧的救生艇也已被放下,两艘隆恩级装甲巡洋舰的编队指挥官下令停火,由“隆恩”号盯住英国巡洋舰,“约克”号朝两艘德国鱼雷艇驶去。最后的战斗中,它们都蒙受了沉重的创伤,用探照灯指引己方炮火的那艘,艇艏已经没入水中,艇身也发生了严重的倾侧,唯一的救生筏挤满了逃生的艇员,还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水中挣扎,而另一艘1898级大型鱼雷艇状况也不容乐观,它的艇尾甲板已接近水面,艇艏高高翘起,尽管已经失去了航速,烟囱仍往外冒着浓黑的烟尘……
不多时,两艘德国大型鱼雷艇由南向北驶抵这片刚刚沉寂下来的海域。“隆恩”号减慢了航速,在它前方海面,英国轻巡洋舰“积极”号在一团团气泡的簇拥下加速下沉。鉴于这艘英国战舰已不可能对自己形成任何威胁,“隆恩”号的指挥官下令吊放救生艇,令水兵们收容也即俘虏那些弃舰逃生的英国舰员。又过了大约一刻钟,漂浮在海面上的双方人员大多已得到救援,这时,六艘由奥古斯特皇后级和维多利亚-露易丝级大型防护巡洋舰改装的鱼雷艇母舰在多艘大型鱼雷艇的保护下从附近海面驶过。这些被德国海军视为“杀手锏”的鱼雷艇母舰一直处于对外保密状态,英国谍报机关费尽周折也只搜集到很有限的情报信息。包括布伦特上校在内,许多英国舰员都是第一次见到它们的真面目。事实上,它们同飞机母舰一样,结构和原理都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新旧装备巧妙结合在一起,发挥出1加1大于2的效用。
以战俘的身份坐在德国水兵操控的救生艇上,布伦特上校怔怔地看着德国人的鱼雷艇母舰一艘接着一艘钻出夜幕笼罩的海面,又一艘接着一艘消失在夜色当中。很显然,那些像哨兵一样矗立在舷侧的吊艇柱是它们快速收放高速鱼雷艇的诀窍所在,此时此刻,舰上的德国水兵必是在给归航的高速战艇加注燃料、装填鱼雷,等到战局所需的时候,它们又会如鬼魅一般冲向英国舰队,夜战的时机果然还是对德国人有利!
载满浑身湿漉的英国舰员,布伦特上校所在的这艘德国救生艇缓缓驶向慢速移动中的“隆恩”号。战斗威胁已经消除,舰上的战斗人员纷纷从炮塔和舱室内钻出,有的在舰舷帮着收放救生艇,有的在战位附近观望。
相比战斗吨位接近1。5万吨且设计思路较为超前的沙恩霍斯特级,排水量刚过超过万吨的隆恩级,各项技术配置都显得中规中矩。它采用传统的丢勒式蒸汽锅炉和三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建成时的最高航速略超过21节,比同期建造的英国装甲巡洋舰慢了1-2节,但防护水平明显优于同级别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和阿尔伯特级一样,隆恩级装备2座210毫米口径40倍径的双联装舰炮,其射程同德国老式战列舰的240毫米舰炮相当,而且射速较快,能够轻易对付装备7。5英寸(190毫米)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即便碰上装备9。2英寸(4毫米)舰炮的对手也可以不落下风。
至1914年战争爆发时,两艘隆恩级的服役时间已超过10年。由于一直在本土海域服役,它们的舰体及设备状况较好,出海作战时仍能达到20节以上的航速,但已经不足以协同最高航速普遍超过24节的战列巡洋舰作战,因而单独列在第四侦察分舰队,主要负责波罗的海方向的近海警戒巡航。在1914年8月7日的作战行动中,两艘隆恩级被编入辅助舰队,为六艘鱼雷艇母舰和“俾斯麦”号轻航母开路护航……
“穿甲弹装填……”
“‘安东’就位!”
“‘布鲁诺’就位!”
“校正参数……方位角度0,仰角2°30′……”
“参数正确!”
“双炮联射……开火!”
“隆恩”号前主炮塔内,蓄着大络腮胡子的炮长发话嗓音粗犷、彪悍气质尽显。在他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年龄参差不齐的炮手们步调整齐、动作标准,短短二十几秒就完成了一次主炮再装填。为了让“国王”、“德弗林格”这些新锐战舰尽快形成战斗力,德国海军的既定策略是从舰龄较长的战舰上抽调资深军士和水兵,由此产生的缺额则由扩员征召的新兵填补。虽说德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高,战争爆发时100名士兵平均只有1名文盲,而受教育程度良好的新兵能够较快培养成为合格的战士,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他们对战斗岗位的熟悉程度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远不如老兵。动员开始后,大批曾在海军服满现役的预备人员和海军院校的学员生增补上舰,各处战位又面临着新的磨合问题。所幸的是,相对顺利的战斗给官兵们注入了充沛的信心。
两门主炮的击发相差不过一瞬,巨大的轰鸣伴随清晰的震动,两枚21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直奔舰艏前方的英国巡洋舰而去。在硬实力上,德国的装巡对英国的轻巡无疑像是英国轻巡对德国大型鱼雷艇那样明显,何况在这片位于日德兰半岛以西海域的战场上,两艘隆恩级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联手攻击一艘有伤在身的积极级,战斗结果根本是毫无悬念。在舰炮的震耳轰鸣和炮弹的逆耳呼啸声中,孤独的“积极”号已不能够随心所欲地驰骋于海上,它舰桥外壁被炸开一个黑乎乎的口子,左舷也有两门舰炮被炸毁,甲板上到处是血迹和尸骸……
“约克”号的前主炮塔内,年轻的炮手们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进行着不容有一点瑕疵的炮弹装填,资历深厚的炮长则亲自校正射击参数。
“方位角度0,仰角2°20′……好!开火!”
负责火炮射击的炮手同步踩下两门210毫米主炮的击发踏板,而从炮塔外部看,两门主炮的炮管几乎与海面相平,而射击距离越近,炮弹动能的损耗越小,对舰体装甲的侵彻力越大。
轰……咚……
炮弹出膛不久,照明弹照耀下的英国巡洋舰舷侧陡然腾起一团水浪,这个场面跟鱼雷命中舰体爆炸大为不同,经验丰富者一眼即知这枚炮弹可不是普通近失弹,从弹落点和射入角看,它应是命中舰体水线一下部分无疑了。
接下来,两艘隆恩级装甲巡洋舰又在更近的距离向战旗高挂的“积极”号发射了四十余发炮弹,约三分之一来自它们210毫米口径的双联装舰炮,其余则是位于舷侧但可向正前方射击的150毫米单装舰炮所为。在此期间,英国巡洋舰又被命中两次,可见其航速明显减慢,舰体渐渐向左倾斜。逼近至1500米距离时,“隆恩”号以摩尔斯码发出灯光信号,要求对方举白旗投降。
布伦特上校从对方的灯码信号中直接读出了劝降内容,紧接着,通讯官就此事前来报告。看着这名满脸血污却无半点惧色的下属,布伦特上校既感欣慰又自觉有愧,舰上的无线电发报机已在战斗中损坏,舰壁破损严重,底舱进水无法控制,半数锅炉和轮机已不能运转,动力全失看来只是时间问题。打不过又逃不掉,等待“积极”号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屈辱地被俘,要么光荣的沉没。
宁死不降,听起来是多么豪迈,想着理所当然,身处其境则是另一码事。经过短暂的考虑,布伦特上校下令弃舰,并令正在舰底努力堵漏的损管人员在5分钟后打开舰底阀门。
尽管眼前这艘英国巡洋舰既没有做出投降与否的答复,舰上的战旗也没有降下,看到英国舰员纷纷从甲板跳入海中,舷侧的救生艇也已被放下,两艘隆恩级装甲巡洋舰的编队指挥官下令停火,由“隆恩”号盯住英国巡洋舰,“约克”号朝两艘德国鱼雷艇驶去。最后的战斗中,它们都蒙受了沉重的创伤,用探照灯指引己方炮火的那艘,艇艏已经没入水中,艇身也发生了严重的倾侧,唯一的救生筏挤满了逃生的艇员,还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水中挣扎,而另一艘1898级大型鱼雷艇状况也不容乐观,它的艇尾甲板已接近水面,艇艏高高翘起,尽管已经失去了航速,烟囱仍往外冒着浓黑的烟尘……
不多时,两艘德国大型鱼雷艇由南向北驶抵这片刚刚沉寂下来的海域。“隆恩”号减慢了航速,在它前方海面,英国轻巡洋舰“积极”号在一团团气泡的簇拥下加速下沉。鉴于这艘英国战舰已不可能对自己形成任何威胁,“隆恩”号的指挥官下令吊放救生艇,令水兵们收容也即俘虏那些弃舰逃生的英国舰员。又过了大约一刻钟,漂浮在海面上的双方人员大多已得到救援,这时,六艘由奥古斯特皇后级和维多利亚-露易丝级大型防护巡洋舰改装的鱼雷艇母舰在多艘大型鱼雷艇的保护下从附近海面驶过。这些被德国海军视为“杀手锏”的鱼雷艇母舰一直处于对外保密状态,英国谍报机关费尽周折也只搜集到很有限的情报信息。包括布伦特上校在内,许多英国舰员都是第一次见到它们的真面目。事实上,它们同飞机母舰一样,结构和原理都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新旧装备巧妙结合在一起,发挥出1加1大于2的效用。
以战俘的身份坐在德国水兵操控的救生艇上,布伦特上校怔怔地看着德国人的鱼雷艇母舰一艘接着一艘钻出夜幕笼罩的海面,又一艘接着一艘消失在夜色当中。很显然,那些像哨兵一样矗立在舷侧的吊艇柱是它们快速收放高速鱼雷艇的诀窍所在,此时此刻,舰上的德国水兵必是在给归航的高速战艇加注燃料、装填鱼雷,等到战局所需的时候,它们又会如鬼魅一般冲向英国舰队,夜战的时机果然还是对德国人有利!
载满浑身湿漉的英国舰员,布伦特上校所在的这艘德国救生艇缓缓驶向慢速移动中的“隆恩”号。战斗威胁已经消除,舰上的战斗人员纷纷从炮塔和舱室内钻出,有的在舰舷帮着收放救生艇,有的在战位附近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