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五月。端午节。
守汉用粽子和五彩线、艾草逗弄了一会儿二丫,让这个胖胖的小姑娘一会笑的前仰后合,一会又要去找阿娘告状。
在一旁晒着太阳坐在竹椅上一面喝茶,一面看着内宅开支账目的盐梅儿,不时地低声同美珊和诗琳姐妹两个商谈一下府里的开支情形,需要给黎慕华和五姨太画眉,哦,就是那个李秀秀的随身丫鬟,守汉因为秀秀的死,冲冠一怒为红颜,找到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灭掉了郑家,回来看到这个曾经和秀秀一起同自己共赴巫山的女子,在与李沛霖打过招呼之后,便由李沛霖认作义妹,由守汉收了房,不过,排位只能很是委屈的排在盐梅儿、美珊、诗琳姐妹两个,黎慕华之后,成为五姨太。
美珊扶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一面小心的同盐梅儿说话,一面用一双漂亮的凤眼看着在草地上同二丫嬉戏的李守汉。坐在盐梅儿下垂手的诗琳,同样的小腹微微隆起。
这是当日水晶宫落成之时,守汉拉着这对暹罗姐妹花在里面试验了一番的成果。
这应该是守汉在河静府过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经过反复的测算、研究、讨论,甚至是争吵,南中军的高层们不得不承认,河静这里确实是有些偏僻了,对于整个战略格局的展开,工农业产品、各类物资、信息的传递流通都是极大的弊端,同时也不利于新区的开辟和发展。为此,大家决定,各级机构开始向昔日的阮家旧都顺化搬迁,河静府,则是成为南中军的工业基地。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以后河静府的功能定位就是南中军的心脏,为南中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新鲜血液,而新的行政中心顺化则是南中军的大脑。
经过一个多月的搬迁,已经在顺化形成了新的办事机构和能力,各个机构逐步的开始运转起来。毕竟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的核心,无论是从城池还是街道庙宇官榭都要比之前只是一座千户所的河静来得底蕴深厚。
但是,别人可以先行到顺化去打前站,但是守汉却必须留在河静这里,一直坚持到大概中秋节前。
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安定民心军心士气以外,便是因为眼下第二座小高炉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同第一座小高炉相比,第二座高炉在设计的时候便考虑到了热风炉技术,可以将炉温提前加热,虽然没有高炉的工业用温度计,但是参照第一座高炉的参数,守汉大概估计了一下,温度应该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由此进行推测,原来的利用系数由2提高到3.5,把焦比由原来的1降到了0.75至0.6,这样提高了高炉的产量,降低了焦耗。
接下来,便是高炉的寿命问题。
同样是钢炉壳的第一座高炉,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左右,虽然经过几次技术改造,但是守汉估计它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小高炉的命运本身就是如此。
冶炼时烟尘弥漫,大量排放有毒的废气、废渣和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小高炉那仅有100立方米的容积,又没有烟气净化措施,污染严重、装备落后,属于绝对的淘汰产业之列。别的不说,单是“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热能利用效率低,浪费能源,这几条罪名就能够让李守汉在环保局的办公室里痛哭流涕到天明。
但是,您说的那是二十一世纪,守汉所在的却是十七世纪。容积为100立方米的炉子,绝对是外星科技,一炉子下来可以出产几百吨钢铁,这样的技术,是绝对可以让苏老四这样的工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忘了说了,苏老四已经是二号高炉的主管了。
昔日在众人眼中的耙耳朵、怕老婆的孱汉,突然之间一跃而成为一个高炉的主管,手下有着几百号人,还有上千的官奴、四十多辆马车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冲击对钢铁工人们是巨大的。除了升职之外,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地位的变化,苏记的大食堂,已经把分号开到了钢铁厂的门外,每天到那里去享用一日三餐加夜宵的工人络绎不绝,只要拿出钢厂的腰牌,便有一个鸡蛋赠送。在这样巨大的变化面前,工人们无一个不是暗中憋足了劲,希望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苏老四。已经有小道消息在工厂里流传,主公在建立了第二座高炉之后,还会建立第三座高炉。自认为脑子比较好使的人,开始琢磨如何能够提高效率,减低损耗,用最小的损耗、最少的时间,出最多的钢铁。觉得自己技术还不错的,便继续苦练技术,力求精益求精。用习惯数字来衡量的守汉的话讲,一个个都在那里用米、用斤、用秒说话。
在以钢铁厂为核心的煤铁联合企业的建设中,随着守汉近乎于疯狂的不计工本投入,通往焦化厂、石溪铁矿的烧灰道路被拓宽,可以令五辆四轮马车并行。
当很多人还在为主公这个疯狂的举动捏一把汗的时候,嗅觉灵敏的各地商人已经想法设法的要在这座产量几乎可以同大明朝的半壁江山相比的钢铁厂建立业务联系。
顺风车行的东家之一扈仲康刚刚在两广地区透露出一些风声,便有人蜂拥而至。“扈大东家,你只要能够卖给我生铁,我可以白送给你五百匹骡马,并且卖给你一千匹骡马,以后每年都有至少五百匹骡马卖给你!”
能够有这样的豪客自然令扈仲康大喜过望,想想也不奇怪,这个时代铁器贸易的利润之丰厚超乎人的想象,从明中期开始,就有北方的商人南下贩运生铁、铁器等物,往往一次便驱赶数千头牛马用于驮运。
按照万历年间的钢铁产量价格计算,每吨生铁大约二十余两白银,依照守汉的产量计划,就算是全部生产的都是生铁外销,那也是一百八十万两白银。更何况,依据茅元仪在《武备志》中的记载,天启年间,一斤闽铁差不多要一钱六分六厘六毫银子,做甲叶的钢每斤计银二钱,做好刀的钢每斤计银三两。质量上乘的钢铁已经用斤来作为计量单位了。守汉同内地的铁厂相比有着三大优势,一是原料成本,建立了煤铁联合企业后,铁矿石煤炭焦炭都是作为钢铁生产环节出现,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生产,压缩了成本。二是小高炉带来的产量。采用风热技术对高炉进行预热,可以确保在三天的时间内完成一炉钢铁的填料、冶炼、出产,清渣等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会有至少六百吨的钢铁生产完成。第三便是焦炭。守汉使用上好的无烟煤制成的焦炭来冶炼钢铁,基本上可以保证质量同用木炭作为燃料制成的钢铁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
守汉用粽子和五彩线、艾草逗弄了一会儿二丫,让这个胖胖的小姑娘一会笑的前仰后合,一会又要去找阿娘告状。
在一旁晒着太阳坐在竹椅上一面喝茶,一面看着内宅开支账目的盐梅儿,不时地低声同美珊和诗琳姐妹两个商谈一下府里的开支情形,需要给黎慕华和五姨太画眉,哦,就是那个李秀秀的随身丫鬟,守汉因为秀秀的死,冲冠一怒为红颜,找到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灭掉了郑家,回来看到这个曾经和秀秀一起同自己共赴巫山的女子,在与李沛霖打过招呼之后,便由李沛霖认作义妹,由守汉收了房,不过,排位只能很是委屈的排在盐梅儿、美珊、诗琳姐妹两个,黎慕华之后,成为五姨太。
美珊扶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一面小心的同盐梅儿说话,一面用一双漂亮的凤眼看着在草地上同二丫嬉戏的李守汉。坐在盐梅儿下垂手的诗琳,同样的小腹微微隆起。
这是当日水晶宫落成之时,守汉拉着这对暹罗姐妹花在里面试验了一番的成果。
这应该是守汉在河静府过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经过反复的测算、研究、讨论,甚至是争吵,南中军的高层们不得不承认,河静这里确实是有些偏僻了,对于整个战略格局的展开,工农业产品、各类物资、信息的传递流通都是极大的弊端,同时也不利于新区的开辟和发展。为此,大家决定,各级机构开始向昔日的阮家旧都顺化搬迁,河静府,则是成为南中军的工业基地。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以后河静府的功能定位就是南中军的心脏,为南中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新鲜血液,而新的行政中心顺化则是南中军的大脑。
经过一个多月的搬迁,已经在顺化形成了新的办事机构和能力,各个机构逐步的开始运转起来。毕竟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的核心,无论是从城池还是街道庙宇官榭都要比之前只是一座千户所的河静来得底蕴深厚。
但是,别人可以先行到顺化去打前站,但是守汉却必须留在河静这里,一直坚持到大概中秋节前。
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安定民心军心士气以外,便是因为眼下第二座小高炉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同第一座小高炉相比,第二座高炉在设计的时候便考虑到了热风炉技术,可以将炉温提前加热,虽然没有高炉的工业用温度计,但是参照第一座高炉的参数,守汉大概估计了一下,温度应该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由此进行推测,原来的利用系数由2提高到3.5,把焦比由原来的1降到了0.75至0.6,这样提高了高炉的产量,降低了焦耗。
接下来,便是高炉的寿命问题。
同样是钢炉壳的第一座高炉,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左右,虽然经过几次技术改造,但是守汉估计它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小高炉的命运本身就是如此。
冶炼时烟尘弥漫,大量排放有毒的废气、废渣和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小高炉那仅有100立方米的容积,又没有烟气净化措施,污染严重、装备落后,属于绝对的淘汰产业之列。别的不说,单是“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热能利用效率低,浪费能源,这几条罪名就能够让李守汉在环保局的办公室里痛哭流涕到天明。
但是,您说的那是二十一世纪,守汉所在的却是十七世纪。容积为100立方米的炉子,绝对是外星科技,一炉子下来可以出产几百吨钢铁,这样的技术,是绝对可以让苏老四这样的工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忘了说了,苏老四已经是二号高炉的主管了。
昔日在众人眼中的耙耳朵、怕老婆的孱汉,突然之间一跃而成为一个高炉的主管,手下有着几百号人,还有上千的官奴、四十多辆马车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冲击对钢铁工人们是巨大的。除了升职之外,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地位的变化,苏记的大食堂,已经把分号开到了钢铁厂的门外,每天到那里去享用一日三餐加夜宵的工人络绎不绝,只要拿出钢厂的腰牌,便有一个鸡蛋赠送。在这样巨大的变化面前,工人们无一个不是暗中憋足了劲,希望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苏老四。已经有小道消息在工厂里流传,主公在建立了第二座高炉之后,还会建立第三座高炉。自认为脑子比较好使的人,开始琢磨如何能够提高效率,减低损耗,用最小的损耗、最少的时间,出最多的钢铁。觉得自己技术还不错的,便继续苦练技术,力求精益求精。用习惯数字来衡量的守汉的话讲,一个个都在那里用米、用斤、用秒说话。
在以钢铁厂为核心的煤铁联合企业的建设中,随着守汉近乎于疯狂的不计工本投入,通往焦化厂、石溪铁矿的烧灰道路被拓宽,可以令五辆四轮马车并行。
当很多人还在为主公这个疯狂的举动捏一把汗的时候,嗅觉灵敏的各地商人已经想法设法的要在这座产量几乎可以同大明朝的半壁江山相比的钢铁厂建立业务联系。
顺风车行的东家之一扈仲康刚刚在两广地区透露出一些风声,便有人蜂拥而至。“扈大东家,你只要能够卖给我生铁,我可以白送给你五百匹骡马,并且卖给你一千匹骡马,以后每年都有至少五百匹骡马卖给你!”
能够有这样的豪客自然令扈仲康大喜过望,想想也不奇怪,这个时代铁器贸易的利润之丰厚超乎人的想象,从明中期开始,就有北方的商人南下贩运生铁、铁器等物,往往一次便驱赶数千头牛马用于驮运。
按照万历年间的钢铁产量价格计算,每吨生铁大约二十余两白银,依照守汉的产量计划,就算是全部生产的都是生铁外销,那也是一百八十万两白银。更何况,依据茅元仪在《武备志》中的记载,天启年间,一斤闽铁差不多要一钱六分六厘六毫银子,做甲叶的钢每斤计银二钱,做好刀的钢每斤计银三两。质量上乘的钢铁已经用斤来作为计量单位了。守汉同内地的铁厂相比有着三大优势,一是原料成本,建立了煤铁联合企业后,铁矿石煤炭焦炭都是作为钢铁生产环节出现,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生产,压缩了成本。二是小高炉带来的产量。采用风热技术对高炉进行预热,可以确保在三天的时间内完成一炉钢铁的填料、冶炼、出产,清渣等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会有至少六百吨的钢铁生产完成。第三便是焦炭。守汉使用上好的无烟煤制成的焦炭来冶炼钢铁,基本上可以保证质量同用木炭作为燃料制成的钢铁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