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坑填平了,他们在玲儿搬来的小板凳上坐下。

    坐下后,王铎解释了挖坑的用意,他这是在做试验,想知道一个棒劳力一天可以挖多少这样的坑。

    种下的树要想保证存活率,树坑最少一米深,而挖一个一米深的土坑,劳动量可真不小,一个棒劳力一天也挖不了几个。

    这里地广人稀,即便马上就开始干,而且投入尽可能大的力量,要想看到成果,那也得是猴年马月的事儿。

    这自然不能让王铎满意。

    赵茗荃叹了口气,道:“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

    王铎道:“一定有法子的,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

    对王铎的固执,赵茗荃只能叹气。

    在这儿大规模植树造林,对土生土长的王大木来说,这种事太过科幻,所以,他只有在一旁目瞪口呆的份儿。

    第二天,张海林从西都回来了。

    西都之行,对张海林的触动是极其巨大的,在西都,他在私人开的小饭馆里吃过饭,在街边上看到了不少私人买衣服的摊贩。

    听张海林说这些,赵茗荃很是吃惊,这才几天呢?她在西都那会儿还没有这些呢。

    也许已经有了,是她没有留意,但赵茗荃依然吃惊。

    王铎对这些是一点也不吃惊的。

    任何东西也挡不住现实的压力,不管意识形态的力量看似多么强大,但当现实的压力达到临界点,就一切都跟纸糊似的脆弱,不堪一击。

    特殊时期中,之所以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固然有其他的种种考虑,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绝对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这个问题特殊时期中存在,现在只能更严重,而且,就业问题再也不能用其他的手段解决,只能回归正途,让人人都有谋生的路子。

    所以,既然国家安排不了,那国家安排不了的人就只能推向社会,让社会自己去解决。

    王铎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口子只要一开,那就再也阻挡不住,而且必定是井喷式的发展。

    张海林激动地讲述着西都的见闻,而王铎的思绪也随之无限地延伸开来。

    最后,张海林道:“嫂子、王铎,我们要尽快去,越快越好!”

    赵茗荃也很激动,她刚要开口,但被王铎抢先了,他道:“海林,不是我们,是你们,你们自己去,我们不去。”

    张海林愣了,赵茗荃也吃惊地看着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