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悲剧英雄
听到李准的问题,张伟都不用猜,凭直觉就能知道答案。
虽然张伟前世没有从军经历,但是这大半年以来的军营生活,已经将他塑造成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也十分了解战士们的心理。
张伟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塑造了当代军人的英雄群像,其中有爱国奉献,善美柔情的刘三喜;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小“北京”;贪生怕死,但是知错能改,前后变化巨大的赵蒙生;脾气火爆,敢说敢言的“甩帽将军”张军长;还有头角峥嵘,敢于和军队中不良现象做斗争的“牢骚大王”靳开来等人物。
张伟在写作中一反过去军人高、大、全的表现手法,赋予了人物丰富的社会内涵,给人以震撼人心的魅力。这就使得在读者当中,每一个人物都有无数的拥趸,但是如果要是让真正在军营中生活过的战士们来挑选的话,他们最喜欢的人物,那无疑就是李开来。
张伟张口就说道:“战士们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李开来吧?”
李准说道:“没错,就是他。我开始还以为战士们会更喜欢刘连长一些,他那张血染的欠账单,可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但是战士们虽然也很喜欢他,但是更喜欢李开来这个‘牢骚大王’,很多战士听说我是为了要将改编成电影,才去他们那里进行调研的,都跟我说‘就这个最真实,你们千万别把他的棱角磨平了。’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啊。”
张伟想着自己按照靳开来的形象打造的这个人物,完全就是一个老兵油子的模样。靳开来没什么文化,性格直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粗俗,平时对待战士从来不讲管理方法,动辄就亮嗓门挥拳头。但是受过责罚的战士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在一连里面,靳开来的人缘最好,最受战士们的欢迎,威信很高,军人的思维有时是很难理解的。
靳开来平时虽然没有空洞的豪言壮语,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富于浓郁的人情味,虽然爱开玩笑,甚至是有点玩世不恭,但时在生死关头,却毫不含糊,深明大义,舍家报国。这样的人物也难怪战士们会喜欢。
张伟又想起了在靳开来牺牲前的那个夜晚,在211高地山脚下的密林中,他跟自己说的那几句话:“唉,再过五天,我那小子就快五周岁了,和我他妈长得一个熊样。”
张伟又想起了在靳副连长牺牲前嘴里吐着鲜血,跟自己说:“不用了,连长,指导员,让大伙吃甘蔗吧。”说完话之后,最后看了一眼珍藏在上衣口袋里面的全家福时的情景。
那些话语中充满了对生的留恋,对亲人的挚爱和对战友的无私付出,张伟不禁又有些热泪盈眶。也许是受战友离别的情绪影响,张伟最近总是回想起那些在战场上面牺牲的战友,他都感觉自己有些抑郁了,似乎也要患上战场综合症了。
李准在一旁看到张伟手中掐着烟,陷入了沉思之中,就知道他似乎是又想起了什么,也没有去打断他。
李准知道这部几乎可以说是张伟的一部自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有原型的,就是张伟之前所在的一连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
李准这次下去调研,也去了张伟曾经当过指导员的那个一连,从那些老兵的口中了解了中所没有展现出来的更多,更详细的东西。
一支烟吸完,张伟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问道:“李老师,你现在对剧本有什么想法?”
李准回答道:“我现在对李开来这个人物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剧本中增加他的戏份,将剧本改成三主角的形式。三个主角各自代表了军营的某一方面,刘三喜代表了军人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赵蒙生代表了军人的反面,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而李开来则又是军营的另一面,不和现实妥协,郁郁不得志,他的死充满了悲情,我打算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这样处理将会极大地提升电影的美学价值,使我们华国一向缺少悲剧精神的传统的英雄主义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
张伟想了一下,前世谢缙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在上映后备受观众的好评,引起了比和电视剧更大的轰动。
但是在专业人士眼里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缺憾,其中备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电影还是太过于主旋律,过于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将中那种对于社会的反思充分的表现出来。
这也导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在金鸡奖的评选上面输给了思想内涵更加深刻的电影《红衣少女》,后者以一个普通家庭作为时代的剖面,透露了人性在经历了那个特殊的时期之后所留下的斑斑印迹。“红衣少女”更是因此成为了当时年轻人的青春偶像。
张伟赞道:“这个想法很好,这样会使电影内涵更加丰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也会更加充分。你准备怎么实现这一点呢?”
李准说道:“中李开来这个角色敢说敢为,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有勇气向歪风邪气开火,我准备借他之口来道出社会上,军营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比如说,中他说的那句,‘要自费到帝都去上访’,这会让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特权阶层和大众子弟的对立。”“还有他和赵蒙生的第一次见面,直截了当的就说‘下批干部转业,说啥我李开来也得走~为啥~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鸡肋吆,吃起来没啥肉很难啃,嚼嚼没有味儿可又舍不得扔。我李开来不想当这种角色,等人家嚼完了再扔掉。’这段话用牢骚的方式将军营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揭露了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张伟看他对于中的情节如数家珍,知道他对于电影剧本的改编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也就放了心,而且不禁有些佩服,谢缙导演找的编剧果然是最顶尖最专业的。
虽然张伟前世没有从军经历,但是这大半年以来的军营生活,已经将他塑造成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也十分了解战士们的心理。
张伟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塑造了当代军人的英雄群像,其中有爱国奉献,善美柔情的刘三喜;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小“北京”;贪生怕死,但是知错能改,前后变化巨大的赵蒙生;脾气火爆,敢说敢言的“甩帽将军”张军长;还有头角峥嵘,敢于和军队中不良现象做斗争的“牢骚大王”靳开来等人物。
张伟在写作中一反过去军人高、大、全的表现手法,赋予了人物丰富的社会内涵,给人以震撼人心的魅力。这就使得在读者当中,每一个人物都有无数的拥趸,但是如果要是让真正在军营中生活过的战士们来挑选的话,他们最喜欢的人物,那无疑就是李开来。
张伟张口就说道:“战士们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李开来吧?”
李准说道:“没错,就是他。我开始还以为战士们会更喜欢刘连长一些,他那张血染的欠账单,可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但是战士们虽然也很喜欢他,但是更喜欢李开来这个‘牢骚大王’,很多战士听说我是为了要将改编成电影,才去他们那里进行调研的,都跟我说‘就这个最真实,你们千万别把他的棱角磨平了。’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啊。”
张伟想着自己按照靳开来的形象打造的这个人物,完全就是一个老兵油子的模样。靳开来没什么文化,性格直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粗俗,平时对待战士从来不讲管理方法,动辄就亮嗓门挥拳头。但是受过责罚的战士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在一连里面,靳开来的人缘最好,最受战士们的欢迎,威信很高,军人的思维有时是很难理解的。
靳开来平时虽然没有空洞的豪言壮语,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富于浓郁的人情味,虽然爱开玩笑,甚至是有点玩世不恭,但时在生死关头,却毫不含糊,深明大义,舍家报国。这样的人物也难怪战士们会喜欢。
张伟又想起了在靳开来牺牲前的那个夜晚,在211高地山脚下的密林中,他跟自己说的那几句话:“唉,再过五天,我那小子就快五周岁了,和我他妈长得一个熊样。”
张伟又想起了在靳副连长牺牲前嘴里吐着鲜血,跟自己说:“不用了,连长,指导员,让大伙吃甘蔗吧。”说完话之后,最后看了一眼珍藏在上衣口袋里面的全家福时的情景。
那些话语中充满了对生的留恋,对亲人的挚爱和对战友的无私付出,张伟不禁又有些热泪盈眶。也许是受战友离别的情绪影响,张伟最近总是回想起那些在战场上面牺牲的战友,他都感觉自己有些抑郁了,似乎也要患上战场综合症了。
李准在一旁看到张伟手中掐着烟,陷入了沉思之中,就知道他似乎是又想起了什么,也没有去打断他。
李准知道这部几乎可以说是张伟的一部自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有原型的,就是张伟之前所在的一连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
李准这次下去调研,也去了张伟曾经当过指导员的那个一连,从那些老兵的口中了解了中所没有展现出来的更多,更详细的东西。
一支烟吸完,张伟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问道:“李老师,你现在对剧本有什么想法?”
李准回答道:“我现在对李开来这个人物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剧本中增加他的戏份,将剧本改成三主角的形式。三个主角各自代表了军营的某一方面,刘三喜代表了军人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赵蒙生代表了军人的反面,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而李开来则又是军营的另一面,不和现实妥协,郁郁不得志,他的死充满了悲情,我打算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这样处理将会极大地提升电影的美学价值,使我们华国一向缺少悲剧精神的传统的英雄主义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
张伟想了一下,前世谢缙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在上映后备受观众的好评,引起了比和电视剧更大的轰动。
但是在专业人士眼里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缺憾,其中备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电影还是太过于主旋律,过于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将中那种对于社会的反思充分的表现出来。
这也导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在金鸡奖的评选上面输给了思想内涵更加深刻的电影《红衣少女》,后者以一个普通家庭作为时代的剖面,透露了人性在经历了那个特殊的时期之后所留下的斑斑印迹。“红衣少女”更是因此成为了当时年轻人的青春偶像。
张伟赞道:“这个想法很好,这样会使电影内涵更加丰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也会更加充分。你准备怎么实现这一点呢?”
李准说道:“中李开来这个角色敢说敢为,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有勇气向歪风邪气开火,我准备借他之口来道出社会上,军营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比如说,中他说的那句,‘要自费到帝都去上访’,这会让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特权阶层和大众子弟的对立。”“还有他和赵蒙生的第一次见面,直截了当的就说‘下批干部转业,说啥我李开来也得走~为啥~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鸡肋吆,吃起来没啥肉很难啃,嚼嚼没有味儿可又舍不得扔。我李开来不想当这种角色,等人家嚼完了再扔掉。’这段话用牢骚的方式将军营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揭露了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张伟看他对于中的情节如数家珍,知道他对于电影剧本的改编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也就放了心,而且不禁有些佩服,谢缙导演找的编剧果然是最顶尖最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