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地的窗户向远处望去,就能看见那一座座山间的坟茔,每个坟墓上面都安放着一个祭奠的花环,在花环的掩映下,陵园里是那样的庄严肃穆。

    张伟特意问过当地的百姓,那是用木棉花编制而成的,木棉花,别称攀枝花,当地人也叫他英雄花。

    木棉树树形高大,雄壮魁梧,其花鲜红似血,硕大如杯。四到五月份木棉花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风吹而过,峥峥绽放,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又称英雄花。

    在中越边境上,生长着大量的木棉树。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木棉一片火红。英雄花,正是由烈士的鲜血所染成的。

    张伟指着那些坟墓上英雄花编织而成的花环,说道:“《高山下的花环》。”

    孙作家走了,他在一连待了三天时间。

    但是就这三天时间,让张伟看出了这个文学编辑做事的认真严谨,也促使张伟最终决定将稿件交给了他。

    三天时间,孙作家几乎吃住都在一连连部,天天拉着张伟待在连部里面修改,连正常的连部工作都给耽误了,他要是再赖着不走,张伟都想赶他走了。

    孙哲越看越觉得这部契合《当代》这本杂志。《当代》杂志创立之初是双主编制度,首任主编是秦照阳和孟韦哉,一老一中,都是革命年代走过来的。

    在杂志编辑组成立的时候,几个文学编辑凑在一起开会,讨论办刊原则的时候,两位主编合力定下办刊方针:贴近时代,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孙哲觉得《高山下的花环》这本非常符合这十二个字的办刊方针。

    为了能够留下足够的时间回去说服两位主编,让他们在创刊号上换上这篇。孙哲在三天的时间内帮助张伟修改了五遍稿子,大大小小修改了六十余处,让变得更加合理,文学性更加强烈。

    三天后,孙哲没有再去其他连队,而是提前结束了自己的边境采风之旅,带着最后的定稿搭上火车,匆匆回到了帝都。